锐眼·眼界
2016-07-12
研究
以技术促进情商教育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与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作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新视野——以科技促进社会性与情绪学习》的报告,强调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性与情绪教育。报告指出,合作沟通能力、适应力、社会及文化觉察力等这些能力是未来进入职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应该与学术能力培养一样予以重视。此前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只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教育相比,兼具社会性与情绪学习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成绩提升11%,并且对学生未来深造或就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报告认为,在社会性与情绪教育中,教育技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教育类科技产品,如虚拟现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在研发时应植入社会性与情绪教育的理念及功能。
(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 李琦 供稿)
教学
俄罗斯:金融知识进中小学课堂
从今年开始,俄罗斯的中小学生在社会知识这门课上要学习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贷款”“抵押”“税务”等含义。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第一副部长娜塔莉亚·特列季亚科表示,不仅可以在社会知识课堂,还可以在经济课、法律课甚至数学课中将金融常识模块纳入中小学教学。金融常识模块要涵盖未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根据家庭的收入怎样合理支配收入才能不陷入财政危机、贷款的各种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退休金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国家财政的构成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课堂上呈现。目前还没有确定金融基础知识是否会出现在国家统一考试的内容范围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晓璇 编译)
日本课程改革聚焦“短时学习”
据日本《教育新闻》报道,当前在日本公立中小学盛行的“短时学习”,将成为构筑高效灵活的课程管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所谓的“短时学习”是指学校在早间学习时间或课堂时间,实施5分钟、10分钟或20分钟的短时间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帮助学生取得短时高效的学习成果。“短时学习”的内容包括在小学中实施的读书活动、计算、汉字练习等,实施比例均超过全体小学的70%;此外还有外语游戏、外语音声训练、英语单词练习等。多数实施“短時学习”的小学、初中均表示,反复训练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早间学习开启了全新一天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1日第5版)
法国:多语种教学“从娃娃抓起”
今年—月份,法国国民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战略规划,着重强调了多语种学习。
根据最新规划的“外语学区图”,2016年新学期法国将有超过5500所小学开设除英语之外的外语课程,比上年增加1200所。新版“外语学区图”的制定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多种外语的教学,二是加强从小学到高中外语授课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根据最新的外语教学规划,法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将会“更提前、更强化”,201 6年新学期起,小学一年级将开设第一外语,小学五年级将开设第二外语。这样,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外语教学时间将增加54小时,第二外语(每周2 5小时)也将增加54小时。
(国际教育信息中心 纪俊男 编译)
德国:96%的家长认为书写很重要
德国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即使在电子数据时代,人们仍然认为书写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有超过96%的家长认为书写是用“手”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事实是不少儿童有书写困难。德国有关机构目前发起了“手写2020行动”。
负责该调查的瓦西里奥斯·福特纳吉斯教授表示,孩子们有很大的兴致参与运动。运动对他们来说和说话、唱歌、跳舞一样,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书写是运动的形式之一,并且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儿童所存在的书写问题值得深入分析并找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石碉 编译)
欧盟:呼吁增加教师来源多样性
3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欧盟教师队伍来源多样性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很多欧洲国家,尤其是芬兰、德国等北欧国家,教师的遴选和培养仅局限在某些人群内,严苛的从教职业资格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浪费。而教师职业及其构成状况具有示范性,多样性的教师队伍会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与民俗,学生们将受益于教师来源的多样性,也可避免教师队伍的干人一面。
(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 陈攻 编译)
创新
美国:全球班级视频连连看
据美国教育新闻网报道,一个名为“神秘的通话”项目可以让世界上任意两个地方的班级实现视频通话。教师只需要在推特上发送一条信息,便可以快速联系到有兴趣的对象班级。一旦确定好通话伙伴,教师便要开始为“神秘的通话”作前期准备,比如为每名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过程中来。
报道称,这项有趣的创新,打破了传统K-,I2教育的教室围墙,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新的体验。这也是一种对批判思维的挑战,旨在拓宽学生的地理、世界历史和文化知识。一位五年级的教师已经组织学生进行了30次“神秘的通话”。她表示,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世界教育信息》 陈亭秀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