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建筑设计的新走向

2016-07-12邵兴江

人民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室空间建筑

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学校”,不仅反映我们具备了什么样的物质技术条件,也反映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核心是在整合所处时代技术的前提下,我们要建构适合学校的“何种教育学”。新建的学校建筑,必须紧随时代脉搏,为未来的卓越教育实践建设伟大的学校。

将教育灵魂植入学校建筑

学校建筑是育人场所,其规划与设计必须满足“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基本原则。一所学校独特的“教育功能”,或者说学校建筑的“场所精神”,深隐在空间之中的教育价值观,涵盖办学理念、课程观、学习观和管理理念等方方面面。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前先廓清学校的“定位”问题,已日益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

换言之,学校设计正在形成“先有教育,再有课程,后有建筑”的全新规划流程,重视“教育灵魂”系统“植入建筑之中。灵魂的植入,既是为拒绝“平庸”,也为拒绝“没有灵魂的卓越”。学校设计日益重视“学校建筑规划设计定位任务书”的领导地位与奠基性价值。以教育学者、校长和师生代表为主体,通过“任务书”深入研究与建构未来学校的“教育学”,“任务书”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功能需求与内涵特色分析,并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规划。本质上要解决构建何种学习环境的问题,重在使场所体现以生为本、对话、合作、创造、灵活、公平、民主、个性以及自由的精神,显现的核心主旨是如何从“教”校真正变为“学”校,从而进一步规划学校独特的内涵与品牌。

围绕学生需要营造建筑综合体

伴随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从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教学”向“建构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型为标志,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学校空间规划日益捉襟见肘。以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行政楼、图书馆为建筑单元的功能单一化、单体化的规划模式,实质是简单“分类”思维下的“孤独型”教学空间设计。虽然做到了相同或相似功能的集聚规划,但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多学科性、跨学科主题性、学习方式多样性和时序动态变化性,割裂了不同学习的联系性与连续性,不利于学生高效高品质的学习,降低了除普通教学楼以外空间的利用率。

在较大体量建筑空间中,在普通教学、实验、艺术、多元学习空间、交流展示、运动、休憩、娱乐、行政等方面,有选择地整合三类及以上不同功能的建筑,即“教育建筑综合体”模式,日益成为新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新探索方向。

教育建筑综合体是综合化、集约化、高效化,各种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有机建筑。围绕学生群体的需要,以多功能集约、高密度、有序设计为方向,提供多元、便捷和高品质的学习环境。其重大意义在于,综合体“重构”了传统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规划了较为完整的多功能学习空间,形成了更为统整、多元、高效、有序的复合育人空间,有利于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能力建构。

加强合作与共创空间

面对复杂多变知识社会的挑战,儿童能力培养的重点已不再是传统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的“3R”领域,而是更为关注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communication)、团队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的“4C”能力培养。[1]儿童更需要在富有归属感且规模不等的学习共同体中,发展4C能力。大力拓增可促进合作、对话、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的团体空间,成为学校建筑加速发展的新亮点。

合作、共创空间的规划设计,致力于建构促进4C能力培养的环境。不论是普通教室、实验室等正式学习空间,抑或是学校走廊、门厅、图书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皆需要重新思考空间的布局、功能、设施与资源的提供,是否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对话与分享中实现4C能力的建构。

图书馆是合作、共创空间最需要革新设计的空间,本质上从“安静”“自学”“重藏”转变为充满学习激情的“共同学习区”,即学习环境舒适,资源丰富易取,馆内提供多层次的个别化、小组、大组学习空间以及各类基于项目、资源或问题的学习空间。而对于普通教室、实验室、学校走廊、门厅等场所的合作、共创空间设计,重点在于专门规划促进合作性学习的空间,该空间临近的墙面应便于学生的展示交流,如采用“壁毯墙”设计,并配可灵活重组的课桌椅。

设置开放、灵活、专业的学科教室

学校建筑特别是学科教室的开放、灵活与专业化设计,规划更多的弹性、多目的空间,成为学校设计应对“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学需求的大趋势。

这就需要引入开放的班群教室设计。由人文教室、科学教室、拓展学习区、教师服务区等功能空间共同组建形成一个“学习簇群”。教室之间的隔墙是灵活的甚至是可以拆除的,师生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适宜的学习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替代标准化教室,引入“全学科教室”的设计理念。[2]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配置专业化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规划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为具体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教学提供全面保障。

此外,需要特别重视教室内的家具和设施的配备,它们对学校教育项目的成功具有积极影响。未来教育家具和设备配置的趋势是适用、便捷、灵活且可组合。

要选择性地超越建筑“标准”

近现代以来,伴随教育的普及化和质量提升需要,不论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抑或是中国,政府都有针对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强制性“规范”,并作为建筑方案审批和学校等级评估的主要依据。这类“规范”可有效保障学校建筑的“合格”质量,但未必能“充分”反映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需求差异,也很少能满足作为优质教学空间的更高需求。面对全球优质学校建设浪潮,建筑基于标准并有选擇性地超越标准,是学校建筑设计的新要求。

超越标准,需要对功能空间进行个性化配置。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内涵特色和育人目标不尽相同,在保障各类功能空间及设施标准化配置的前提下,可以围绕学校的个性化需要有选择地增配,如各类专业实验室、实验剧场等。中国教室的设计尤其要超越标准,60-70平方米左右的标配面积,已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更多的设计方案采用90平方米以上的大教室。此外,空间的发展性预留,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信息技术与空间设计充分整合

信息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刻地影响学校教育体系,对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白媒体、移动学习等众多创新理念和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传播媒介,而且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毋庸置疑,信息通信技术为更高品质、更为经济高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无限可能。全面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智慧学校”,成为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趋势。

弱电智能化由“依附”设计变为独立“专案”设计,全面服务智慧学校建设。一方面,教学智能化趋势加速推进,“翻转课程”“智慧教室”“随时随地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校的基本场景,空间整合更多智能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校园安全、设施、能源和日常运营管理等的日益可感知与自动化,涉及预警、消防、水电、照明、门禁、空调、监控等方面,全面引入智能管理。

构建舒适而富有吸引力的高质量学习场所

师生在学校中度过重要的生命时光,校园环境品质至关重要。营造引人人胜、符合儿童心理和富有艺术感的美丽校园,构建舒适富有吸引力的场所,而不是呆板的“大盒子”,已成为当代学校建筑升级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要创新学校建筑形象。新建学校的形象正由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向不像“学校”的新学校建筑加速转变,学校立面日益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空间吸引力,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建筑。

二是日益重视室内外环境“基于证据”的二次设计,在建筑设计基础上,装饰与文化设计已成为新建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整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实施基于证据的设计,旨在营造温馨、舒适且富有艺术感的唯美或时尚空间,重视场所氛围对师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学校建筑领域的研究已清晰表明,建筑的环境因素,如光线、温度、湿度、色彩、空气质量等,对师生教学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相反,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则易导致辍学、高缺勤率、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3]例如最适宜学生高质量学习的温度介于20-25摄氏度之间。

成为社区的文化与价值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日益融人社区并成为社区的文化与价值之源,社区则为学校提供全方面的支持。伴随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彼此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呈现“学校日益社区化,社区日益学校化”的综合趋势。学校不仅是社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是本区居民分享个人兴趣和专长,实践终身学习的文化空间,学校日趋成为社区的中心。[4]新学校的规划与设计,日益与社区的未来发展与价值升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社区凝聚力的核心动力。

新学校实施与社区共融、共赢设计。新建学校重视对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建筑风格中深入挖掘富有价值的地域文化元素。重视建成的学校空间,能否为社区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重视互为开放并统整资源,预留开放“通道”,闲时开放居民需要的文体资源,社区则为学校提供广阔的校外学习资源。[5]

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校园

当前,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中国的挑战尤为严峻。作为公共建筑中占很大比重的学校建筑,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体现了历史的担当,也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建筑绿色设计富有生态与经济价值,它至少可以减少30%的能耗,35%的碳减排,30%-50%的用水量,可降低50%-90%的浪费性开支。[6]绿色学校建筑能够以节能、环保的方式满足师生健康、适用的要求,共同助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建筑引入绿色可持续设计观,设计的要旨是以学校建筑全寿命周期为考量,在建筑设计、施a 、使用和拆除全阶段,灵活运用各种绿色技术。例如,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等被动式节能策略,以及本地建材、地源热泵、“海绵”地面铺装、中水利用等策略,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学校建筑设计更要将生态理念进一步延伸到“绿色教育”,规划绿色学习资源,从而将绿色校园统整设计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使未来该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深度体验绿色生活,促进学生绿色意识与环保理念的养成。

空间设计要富有人性关怀

学校建筑服务全体师生与公众,建筑设计更重视客户导向,强调“以人为本”。全社会日益认识到学校不仅服务于正常人群,而且是拥抱所有人的“全纳学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空间的设计不应是只关注健康人群的“霸权”设计,还必须多一份关注弱势群体的视角,多一份人性化设计,使学校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

重视空间的“全纳设计”,要专设资源教室,实施过道、厕所、门禁、停车位和电梯等系统化无障碍空间。另外,要关注空间的“两性平等”,特别是增加女厕所的规划面积,并专设女生专用的运动空间。重视建筑的“安全性”与场所的“安全感”.通过建筑结构、用材、安全导引和装置、空间高透可视等途径,提升空间的安全品质。

注释:

[1]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 Educator's Cuide to the "Four Cs" [EB\Ol].http://www.nea.org/assets/docs/A-Cuide-to-Four-Cs.pdf.2015-10-2.

[2] Lackney, Jeffery A.Reading a school huilding like a hook: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school setting on learning and literacy[R].Jackson.Miss.: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1999.

[3]邵興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39-143.

[4]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hools as Centers of Community[R].Washington,D.C.:2000.

[5]邵兴江.校长空间领导:亟待提升的新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5(10).

[6] Michael Blake. Trends in 21st-Century School Design[EB\OL]. http://marks-thomas.com/2014/07/trends-21st-century-school-design,2015-10-4.

猜你喜欢

教室空间建筑
不要在教室打闹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