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如何解决人口增长与政策约束的矛盾
2016-07-12顾月华
顾月华
“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独生子女的教育相比,“二孩”后的教育生态将更为健康,对于培养更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谋划好“二孩”时代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主动迎接入学人口高峰带来的挑战,是苏州教育“十三五”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人口预测,从2015年至2020年苏州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增加37万多,苏州出生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进人陕速增长时期。
这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教师的配置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群体占比大,“产假性缺编”等隐性缺口大。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七万余名专任教师中,女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其中3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二万余名。我们做了个统计,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全市近5年有生育二胎要求的女教师有近—万名,占到教师总数的一成多。“二孩”政策后,这个比例会持续上升。女教师一旦怀孕,因围产期保护、产假、哺乳假等因素,2年内很难安排正常的教学工作,使学校在落实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
二是入学人口激增,教师编制缺口大。中央出了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地方事业编制总额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由各级政府负责实行总量控制,并要求在总量内有所减少。入学人口的刚性增长与编制政策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有871908名,其中外来人员子女就達到457596名,占比达52.5%。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各方的努力下,苏州流动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入学率达到了70%以上。作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各项民生事业都需要快速发展,仅靠当地政府已无法解决教师的编制需求,因此,应加大省级及以上编制部门的统筹力度,根据生源地的情况,统筹分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从教育自身来讲,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无论是面对就学人口的快速增长,还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品质日益提高的期盼,对教育的公共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通过政府来解决教育供给已不可能,也无必要。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教育等相关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公共服务事业,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机制是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要鼓励并推动各地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助学等制度,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全纳、公平、优质、适切教育的选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