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思维:一种新的教育连接方式

2016-07-12李传庚

人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建构儿童思维

李传庚

场景教学是用思维点燃思维

青年教师总是努力去將课上得精彩,但效果并不如愿。即便是采用名师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就这样屡战屡败,偶有“雕虫小技”也难成大气候。

为何?因为我们往往更注重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教学背后的东西却鲜有思考,教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深入儿童思维内部。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杜威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维。如何点燃儿童思维的火焰,我认为,通过建构学习场景,运用场景思维,能够帮助儿童学会思维,引导我们进入教学的美妙境界。

于永正老师常在课前与学生寒暄一番,总爱将自己的“老底”翻给学生,然后用商量的口吻说:“孩子们,可以上课了吗?”接下来的课堂,师生自由对话,学生的状态总是好很多。

一位老师教学习作,教学目标是写一个熟悉的人,要通过事情写出真情实感。这位老师抛弃程式化的流程,让学生回忆并写下5个最亲的人,然后让学生从中划去一个,意味着他(她)将永远地离开我们。学生一下子进入角色,手中的笔始终停在空中。教师及时采访让学生诉说自己的艰难“抉择”。说着说着,愈发动容,情动辞发。最后,学生将这堂课的经历写下来。学生有话要说有事可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两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成功运用了“场景思维”。前者用“家”的温馨场景,缩短了彼此心理距离,课中还是一贯的情感基调,为学生放飞心灵、点燃思维做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节课中,一个“生死离别”的复杂选择场景,孩子很快进入其中,展开丰富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艰难。

运用场景思维进行教学,为的是用思维点燃思维,用情感点燃情感,而非为了表演、热闹而为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杂场景建构

场景,本是一个影视用语。不同于情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场景有了新的定义: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场景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场景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连接方式五要素的一种特定建构。

点燃儿童思维需要通过建构复杂、真实、多样的场景来实现。思维是在场景中发展,思维品质是在场景中培养。建构学习场景要有场所,场所不一定就是场景。场景要有学习的主体参与,要有思维的介入,我们应努力让场所走向场景。

如此说来,学习场景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分类标准、整合了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系。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的活动方式,各种学习资源,资源与行为的匹配性等,是学习场景的基本要素。

学习场景指向儿童学习,同时

也是为了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存在五类常见问题:思维碎片化;形象思维乏力;缺乏独立判断;淡化批判性思维;缺失反思性思维。我们针对这些思维缺

陷,通过学习场景建构,改善了教与学行为。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努力在4个方面实践改进。

课堂是学习场景建构的重点场所。我们以课程标准为纲,努力使学习者站在课堂中央,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建构课堂学习场景。基于课堂的学习场景,重点让教学思维产生“温度”,具备思辨挑战性,在探索中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攀登思维高峰。

基于场馆的场景,我们倡导这样的理念:动手又动脑,探究并体验,关联与跨界。就本校而言,我们改造了现有的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新建了“三小巴学园”和创意工作坊等“场景”。

社区,是更大的教育“场景”。我们利用周边高校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家庭、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和实践性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学习场景还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入网络空间。我们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设立公众号,在家长广泛参与下,帮助孩子拓展思维,进行多样化学习。网络学习场景旨在追求思维的广度,进行价值的辨别与澄清,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场景的建构在实际操作中不应忽视“关系场景”的建构。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教学,也注重思维训练,但是思维训练就是思维训练,是孤立进行的,形成的是“冷认知”。如何超越“冷认知”,教学应该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学生应该始终处于“发现”的状态,“手”与“脑”不能割裂。因此,“教学做”“做中学”理念,应当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点燃儿童思维,需要方法指导和技术支持,但是我们应明白“场景的中心是人”。我们发展儿童,一定是基于“理解儿童”“关注儿童”,一定要让儿童处于温暖的场景之中。也就是说,在场景建构中,一定要重视人际环境的建构,特别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如果教师给儿童更多的理解,那么教学就有了更多的“等待”和“期待”。

教学,如何紧贴“场景”飞翔

场景思维,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并促进学生的学。

十多年前,媒体报道一位美国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分糖,并且说明是白人分5块,黑人分2块。教师话音刚落,白人和黑人孩子从对立到对抗。此时教师紧急叫停,并告诉大家,著名的美国南北战争就是这样发生的。在这个场景中,爆发战争的深层原因(经济制度不公和种族歧视)被植入其中,于是“时空、任务指向、主体参与、思维活动”组成了上述学习场景。所以说,时空、环境等学习场景是外在的、最显著的特征,但“任务、主体和思考”是学习场景的内核,我们绝不可以为了场景而场景。

现实教学中,如何使用学习场景为教学服务?如何以此点燃儿童思维?

以语文教学为例,首先是理解场景。阅读与写作是“物一意一文”互逆的心理过程,教学是借势转换的过程。《孔子游春》一文记叙了孔子和弟子春游一事,全文场景感很强。泗水河畔桃红柳绿,如画般春景让孔子和弟子们陶醉;“遇水必观”的孔子凝望着春水,在愉悦的氛围中触发了灵感,说出“水是真君子”的精妙话语;孔子的现场教学,让弟子们即兴畅谈志向。如此的自然场景,写就前后关联度极强的美文,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设计为何不可以贴着“场景”去飞翔?

教学中,老师还要引导學生走进场景。大多数记叙文场景感都极强,正是走进场景的好机会。课文《谁的本领大》记叙了两次比赛的场面。教者可做如下设计:在初读课文后,第一次比赛,可以请学生分别扮演风和太阳,说说自己怎么努力取胜的,教师同时履行“裁判”角色,接下来请“他们”分别说说赛后感受,最后再去用朗读的方式体悟课文的表达。第二次比赛,在朗读课文后用同样的方式带学生再次进入场景。在两次比赛后,何不请学生模仿电视中的解说员角色进行赛场点评?如此“应景”

教学,听说读写与理解、表达,无一“缺席”!

场景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再现,应该利用它为儿童学习真正发生去服务,必要时需要对场景进行“改造”,以发挥场景的最大效能。

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我并没有用“骄傲”这个结论去“框住”学生和文本,而是首先抓住“背着”奖杯和“睡在奖杯里”进行发问:“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想到过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说自己获奖拿到证书和新买玩具后的“爱不释手”的亲历,仿佛就在眼前;也有学生说妈妈穿上新衣服后有点舍不得脱下,甚至会“时不时打开衣橱摸一摸衣服”等等。我当场肯定这些做法背后是“喜悦”“享受”“沉浸”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随后,追问:“蜗牛也像你们这样做的吗?”抓住“成天”一词,使得“骄傲”的价值判断跃然纸上。由一个美好的场景,到“成天”即一个个相同的场景,场景在改造中得到应有的解读,蜗牛的形象顿时“立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场景与文本协同作用下得到重构。

既然阅读教学是理解和利用场景进行教学,那么习作就应该是“再现”“选择”场景的过程,也是进行场景设计的过程。一位教师执教《记一个熟悉或钦佩的人》,教师教学设计“程式化”,学生眼中“熟悉的人”非常刻板,“高大全”的味道依然很浓,学生习作的过程非常痛苦。观课之后,教师们进行了研讨,采用建构场景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聊一聊家庭成员看电视的偏好,再说一说偏好背后的原因,此时学生状态非常自由和真实,表达中流淌的是鲜活的生活语言;然后利用惯性思维再拉回到我们生活中说说钦佩的人。学生在观看电视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轻松度过,人人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学生习作成了“我手写我心”的映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惯用“场景思维”,习作中的“场景化”就会“款款而来”;反之,如果场景只是“稀客”,那么就必然“不那么自在”,更换不来儿童思维的激活。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以小猴分桃引入,教学中基于小猴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参与积极性极强,并与小猴一起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小猴分桃的情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儿童的机智呼应着小猴的灵活,儿童沉浸在快乐、紧张的学习场景中。在这里,不是用解题代替“目标”,也不是用“单一”代替“学科的严谨”,而是通过建构学习场景诠释教学的精髓。

猜你喜欢

建构儿童思维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