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改革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6-07-12张爱平平山县文广新局0504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张爱平 (平山县文广新局  050400)



对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改革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张爱平(平山县文广新局050400)

摘要:县级文艺院团作为基层文艺院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城乡文化、引领县域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在降低文化传递成本、缓解文化发展不均和文化资源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利用近3年的时间对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进行跟踪调查,对该剧团在改革发展中的有益做法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广大县级文艺院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县级文艺院团;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改革发展;参考

一、研究背景

县级文艺团体是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一线的重要的文艺队伍,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承担着用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艺术形式搭建党和群众“连心桥”的重要使命,起着活跃农村舞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省成规模的、活跃在基层演出一线的县级文艺团体大约有70余个,他们长年累月在基层演出,有的年演出场次在500场以上。尽管如此,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特别是2000年以后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严重充斥着人们的试听感官,加之市场多元化迅速转变,原有的发展思路、运作管理模式对时代的发展缺乏适应性,县级文艺团体大多面临着演出市场狭小、没有固定资金来源,节目单调、人员老化、演职人员收入低、优秀人才流失、技艺水平偏低等情况,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遭到市场淘汰。本文通过探讨研究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摆脱困境实现重生的成功做法,对其它县级文艺团体改革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借鉴参考。

二、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基本情况

近年来,与其他兄弟院团一样,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在快餐文化和通俗艺术的迅猛冲击下,面临很多传统剧种的低迷、观众的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呈现出人员老化,人才队伍结构断层,与市场规律发展不协调的一种“病态”状况,如此发展下去将不会逃过寿终正寝的命运。改制前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一度陷入靠借债发工资、演员大量流失的窘境。在2009年的时候,剧团甚至连月工资700元都经常欠发,50多人的剧团陆续走了20多人。2009年平山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着手转企改制,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他们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在现有条件下,转变思路,探讨解读市场,积极争取各种政策支持,明确划分有利市场市场,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戏剧精品创作排演为突破,“滚动式”不断发展壮大。克服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困难,立足本土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取平山当地题材,讲老区英雄故事,拍精品、演精品。2012年9月、2013年1月新创剧目《白毛女》两次进京演出,并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13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向全国人民进行了演出播放。2014年1月该团新排演的精品剧目——《子弟兵的母亲》再次走进北京,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向首都群众进行了汇报演出,同年11月28日该剧目再次走向央视舞台。2015年8月、10月该剧团先后受邀到北京阅兵村、深圳等地巡演,受了各界观众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

三、经验分析

(一)政府扶持是剧团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面对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政府依据市场规律支持文化艺术团体发展,既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保障,也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探索。

一是政策引导为剧团发展注入强大内动力。近年来,平山县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目标,制定了《平山县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学艺术精品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平山河北梆子剧团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文艺作品的活力,为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创新财政供给方式,力促剧团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改“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的转变,县政府采取直接买戏方式为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创造生存空间。政府同剧团签订协议,剧团每年至少完成200场送戏下乡任务,县财政给予每场2000元补贴。这种措施为剧团逐步摆脱困境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为实现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关心厚爱文艺工作者,大力解决实际难题。县委、政府重视文化项目工程建设,要求对文化工作者厚爱一层高看一眼。为扫除剧团发展的障碍,2013年该县将剧团的戏曲创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县财政将剧团创排新戏的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剧团协调办公场地,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才有了平山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发展。

(二)人才支撑是剧团实现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根本

2010年剧团转企改制之后,面临人员、资金及经营状况面临的诸多困难,为此,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改变发展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谋求创新来突围解困。

一是选准题材,创作适合对路好剧本。作为革命老区,平山县是“两个务必”的发源地,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每个人都能讲一段英雄的故事,西柏坡、平山团、回舍大枪班、栗氏三烈士、曹火星、王二小等红色文艺创作题材独一无二,十分丰富。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立足县域历史文化,把平山红色革命题材作为创作的主攻方向,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以现代戏为主要表现形式,争取上级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打造具有平山特色的红色经典剧目。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历史资源,从红色主题的共性中张扬地域文化的个性,从地域文化的个性中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紧扣时代背景,选择重大主题,走出了一条小剧团演绎红色经典的路子。二是整合人才,为剧团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转企改制中,针对面临人员严重短缺状况,提出了:团结吸纳团里团外戏曲人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拍新戏演好戏,实现先突围解困求生存,再谋发展求创新的用人思路。

(三)勇于创新是剧团实现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关于剧团未来的发展,该剧团定下了“土、新、正”三字经,作品要有乡土气息、贴近生活;要融入新的元素、赋予故事新生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剧团把剧目创作瞄在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上。

一是创作上突破,使“旧戏”换“新颜”。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的作品不拘泥于原创,通过巧妙地改变剧情,融入新元素,使得每个剧目融入了新鲜血液,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二是形式上尝试,实现“因地创戏”。艺术表现应敢于尝试多种形式表现达到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创作的《白毛女》和《子弟兵的母亲》继承以往同题材歌剧、舞剧、电影等形式的基础上,以“家乡人唱家乡戏说家乡事”的理念,延续了演绎红色经典,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创作道路,用河北梆子形式演绎经典,融入了平山方言,并根据故事内容进行了改变,避免了梆子在常规唱腔上的概念化和脸谱化。三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彰显舞台新魅力。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借助现代科技,使得传统戏剧表演形式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四、结语

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以坚定的使命感,跳出“小剧团只能演小剧目”的思想藩篱,以“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朴素认识,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历史资源,从红色主题的共性中张扬地域文化的个性,从地域文化的个性中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紧扣时代背景,选择重大主题,走出了一条小剧团演绎红色经典唱响大舞台的路子,不但为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也为有着同样境遇的县级文艺团体实现突破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韩莉.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生存的艰难与困惑.[DB/OL]

[2]王欣,闫鹏飞,范会成.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再推佳作.[DB/OL]

[3]冯素琴,马红娟,高琳琳.小剧团大市场——平山河北梆子剧团创新发展之路.[DB/OL]

[4]李秋云,杨国勇,张学亮.河北梆子《白毛女》亮相央视.[DB/OL]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CPA审计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职教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