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16-03-04金峰耿艳秋华霜孙明春邵玺文
金峰 耿艳秋 华霜 孙明春 邵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学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对农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质量、制度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发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质量;制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88—02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1.第一学期。新生报到伊始,针对农学专业特点和生源实际,进行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有效释疑,使新生充分认识本专业,了解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及服务农业的热情。
参观高产栽培田、实习农场等实践教学场所,用事实说明振兴农业靠科技,科技兴农立志务农大有作为的道理。在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实践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践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方法和技能。
2.第二、三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学生获得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协助下由学生参加完成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管收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农事操作,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各项农艺措施的技术规范等,要求学生对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及土壤肥料等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应用。
3.第四、五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过理论与第二、三学期实践操作训练经验结合,自主进行一些设计性、研究性实践,自己拟定实践方案,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按照内容选择相关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该方向前沿知识。通过自主设计亲自管理,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第六、七学期。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查缺补漏,补充上年实践内容,进行论文开题,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在此阶段学生会受到严格而全面的科研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
5.第八学期。毕业生产实习:把学生派到有利于就业的地区或者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在毕业实习中检验专业综合技能并再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农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众多高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造就高层次的学术人才上,地方高等学校应根据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自身优势来确立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及实践性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由于作物生产季节性比较强,农学专业生产实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制订的计划有时不能正常完成;试验地面积大,人员分散,田间实际出勤的人数和出发时往往不一致;再加上试验仪器、教具、工具等不能满足需要,分组后组内的人数较多,不能人人进行操作,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撰写报告时,同组的人由于试验数据相同,存在抄袭现象,雷同报告较多。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3.“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些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导致对学生仍然是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培养。
4.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地方农业院校受经济实力限制及城市住房建设影响,实习基地比较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企业考虑自身,也不愿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因此导致农学实习基地严重不足。
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专业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农学专业本科阶段共设置实习实践21学分,26周,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2.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学专业修订、制订了一系列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保证了人才培养正常、有序、 高效开展,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第一,规范教学生产实践,严格考核学生。教师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参照学生平时的表现、报告的内容及班干部的意见,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2周内给出合理的成绩。对于成绩不合格者,教师应在成绩上报前,通知学生本人,允许学生申辩和提出异议,在确保公平、公开的情况下进行成绩上报,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度。
学生除实习结束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外,教师还应在每次实习结束后的1周内,收取本次实习的实习报告,以便下次实习更有针对性。
第二,建立实践课督导制度。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内容指导学生,可借鉴课堂教学督导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践课督导检查。院级督导由院主管教学院长带队,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督导机构,不仅深入田间督导教学,而且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还要建立同行评教及学生评教体系,增强质量监控力度。
第三,实践指导手册、计划、总结和报告心得。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师要撰写详细的指导手册,并在实践之前写明详细的计划。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实践中的督导检查、实践结束的总结,对农业生产实践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监控,收到了明显教学效果。
3.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服务三农,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横向科技合作,在科研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在“传、帮、带”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或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进行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充分抒发己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判断力,学会理性分析,学会提出问题和论证自己思想的方法。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生产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校内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力。通过设立自主研究与创新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独创能力。要充分保证教学用地,对于教学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做到专人负责制。
注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格局。现已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为依托的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基地以及校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5.实践教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实践教学经费应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指导教师每学期开学初提出经费使用的详细清单,经由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协商,再由全体教研室教师讨论后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巧.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3(03).
[2]奚广生.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2(05).
[3]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4]雷兴刚,洪树琼,赵燕妮等.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04).
[5]杨文平.浅谈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