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与《风雨牧归图》的画史意义
2016-07-1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00
李 奕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
李迪与《风雨牧归图》的画史意义
李奕(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00)
摘要:中国美术史一系列视觉变革的影响均产生于两宋李迪画名形成之际。李迪绘画风格的形成不可能不受到这些视觉变革的影响和冲击,在其画上因此体现出了再现与表现,叙事等方面的诸多个性化表达。本文试图以李迪的经典作品《风雨牧归图》为范本研究,综合阐述李迪绘画在两宋之际所具有的画史意义。
关键词:李迪;院画;院体;写实;再现
本文为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资助项目”。
公元9-11世纪的南北两宋之际是花鸟画发展的关键时机。花鸟画自从唐代成为独立画科以来就历经发展与整饬。一方面,由徽宗倡导的宣和体为花鸟画的写实精神树立了经典范本。另一方面,以文同、苏轼为首的文人画观开始影响画坛,强调“诗画同源”的文人画观为花鸟画向文人化以及诗意化方面转变指明了新的方向与评价体系。对此,学界已有客观评价:“在进入12世纪以后,宋徽宗一方面摒弃了郭熙的模拟幻想主义,转而倡导其画院的“神似”,另一方面,则又回归“复古”,则允许艺术家借助书法性地再现古代范式来“表现”自身的个性。这种双重思维方式赋予了中国画在“状物”的同时,兼可“表意”的能力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悄无声息的视觉变革开始酝酿登场,在这场演变中,人们的视觉习惯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种种变化。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李迪活跃于两宋画院几十年,以画多艺精而盛名画坛。据记载李迪“尤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其画构思精妙,功力深湛,雄伟处动人心魄。所作形象均生动超拔,刻画细致入微,各具神态。“山水师李唐法,亦多佳作”。李迪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鹡鸰“翘翘欲起”。画风写实清新,生意浮动。树石画法接近崔白、李唐一路。作为一个历时三朝的南渡画家,李迪绘画面貌的形成跨越了南北画院两个阶段,他的绘画具有怎样的画史意义?显然值得我们去分析和解读。
《风雨牧归图》图轴,纵123.7公分,横102.8公分,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迪的传世作品较多,大多有年款。关于此画的作者是否确为李迪,学界仍存在一定争议,高居翰教授认为此画是元代或明代的仿本2。但学界多数情况下仍趋同于将此画作为李迪的重要绘画风格范本,关于这幅作品的年代及作者,台湾学者李玉珉则将此画与李迪其他作品在名款、笔法、绘画技巧、画面结构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应是李迪真品无疑3。本文并不打算限定于《风雨牧归图》的真伪问题,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将此作品作为李迪绘画风格范本的事实基础上,集中探讨由此画揭示出来的一系列画史意义。
此画的诞生首先说明了牧牛题材的兴起与都市文化流行之间的关系,随着南宋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汴京这样世界级的都市规模。宋代作为最早产生市民阶层,拥有市民文化及市民审美的朝代,必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市民倾向,新兴的市民与商贾与阶层均生活于此,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对于他们来讲充满魅力,都市文明的繁荣并未将他们的审美推向盛行的“院体”画风,也非刚刚崭露头角的“士夫画”,而是明确具有田园意向的艺术风格。李迪此画显然与新兴阶层的审美不谋而合,画作“笔法精谨,以中锋为主,劲挺有力,叶细如针,勾点结合,浓淡相间,繁而不乱;牛腹以墨多次渲染而成,再丝出牛毛硬挺尖细的质感,不管结构或表情,皆写实生动,具南宋写实典型用笔,放牧又是南宋作品中一门重要画科,为南宋作品无疑”4。画面中牧牛形象生动,二牛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营造出大自然和谐安宁的氛围,体现了李迪对自然生灵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其实,牧牛题材的兴起不仅为劳碌于生计的市民阶层提供了精神慰藉,也对士大夫阶层暂时的摆脱俗世创造了条件。李迪的《风雨牧归图》显然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从隋唐到北宋,中国绘画在花鸟画领域逐渐积累起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技巧上也形成一定的程式,审美上经过徽宗的整饬,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尽管与早期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已拉开较大距离。例如崔白《双喜图》中对季节性主题的描绘与把握。这些描绘性的特征在李迪的画中也有精彩的表现,比如《雪树寒禽图》。但随着南宋画院的逐渐恢复,文人画家在绘画领域的理论梳理,不可避免的将革新之风吹向世人,李迪绘画的首要面貌是写实性,这也是“院画”及“院体”画家普遍具有的艺术共性。但写实性绘画的一个真实问题就是,一切都出自对生活的详细观察。这种写实不仅包括形态上的写实也包括生活趣味上的写实,另外写实性是否天然就是写意性的对立?李迪绘画最为突出的积极因素就是写实性和院体风格的基础上,在写真状物中注入诗意氛围。技巧上工写结合,画中的用墨及设色都比较清淡,用笔较为细腻,牛毛的刻画丝丝入扣,见形见质。湖岸边的芦苇及草丛都已被风吹向右边,与被风吹向一边的斗笠的方向保持一致。两棵柳树的墨色处理主次分明,柳叶与树干以写代画,画面的空间极富层次感。唤起了对风雨在即,牧归途中的真实感受。风雨交加的氛围营造,疾风中急速摆动的近树远景,仓皇赶路的牧童,被风掀落的斗笠,被打断的归途,这一切都被李迪看到并画出来。从气氛到情节环环相扣,步步紧跟,情节上的简单而丰富是李迪绘画的一大特征。在表现情节性上,李迪的《风雨牧归图》和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雪中归牧图》有相似之处。学者李雪曼(Sherman Lee)曾将李迪的《雪中归牧图》称为“情景画”(mood painting),同样,学者郑文倩也指出:“李迪的绘画一如舞台,他只关注舞台上的某一特定时刻的呈现,并不特别要引发观者对舞台之外的遐想……”5。李迪在用笔上与北宋画院不尽相同,并不完全采用描绘性的用笔,他对前人技巧的学习,伴随着自身的理解和体验,新的面貌和风格也必然伴随其中。
李迪处理花鸟题材的出发点似乎是在捕捉生气、诗意和动感,他的绘画也沉溺于对某时某刻精彩瞬间的把握,而并不寄希望于将那种永恒和静穆的氛围凝固在画中,比如《风雨归牧图》《枫鹰雉鸡图》《浴禽图》《鸡雏待伺图》等,这些都使得李迪的画作以捕捉生气为名。《风雨归牧图》的尺幅在当时可谓巨大,画面内容的组织也较为复杂,与李迪另外作品《雪树寒禽图》相比,此画摆脱了对静穆风格的追寻。在乌云压顶,阵阵疾风中,一场大的暴风雨已经到来,两个牧童身披蓑衣,相继骑牛牧归。画作中李迪精心描绘了风雨中飘扬的树枝、疾风中狂舞的芦苇,这些都会吸引让观众感受到风雨在即的氛围。但画面的视觉中心显然处于画家的精心构置中,以至于观者的视线无不被引向右下角的牧童和水牛身上,牛的形体健硕朴厚,且富于人性化。牧童的形象刻画写实而生动,在风雨大作之际,牧童与水牛仓皇中奔赴归途,但一阵更大的疾风到来掀掉了后一个牧童的斗笠,两牛之间的呼应,牧童间的对话,人与牛的默契都在画中得以呈现,生活的诗意与动感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场风雨骤变中得以展现。
南宋时期,画家马远吸收了山水之法进行花鸟创作,在构图上摒弃了北宋时居于主流的中景布局,以边角取景,被时人称为“马一角”,以寥寥边角将花鸟与山水和谐地结合为一体,花鸟与山水相结合是南宋花鸟画的一大特色,使得画面往往意境幽远,给人留以更多的想像空间,成为当时花鸟画创作的新时尚,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风雨牧归图》作为两宋边角构图之典型过渡作品显然也受此风格影响。从构图与笔法来看,《风雨牧归图》视觉中心集中于画幅右下方,此处景物密集,墨色丰富,画眼集中。而左边则景物稀疏,相较之下墨色变化不多,更加像是要将观者视线引向空渺的远景。李迪在画面中并没有安排过于复杂的背景,疾风中的杨柳位于画面右上角,表现苍茫朴厚的质感,刻画景物以中近景为主,远景几乎是以省略的方式呈现,仅以浅淡的墨色表示出画面最远处的另一个空间层次,显然李迪要将观者的兴奋点保持在近景范围之内,这点与南宋院画较为重视空间延伸感的倾向有明显不同之处6。另外李迪的绘画也区别于文人画风,笔下既无那种率性的笔墨游戏,也没有那种氤氲的空间气氛。李迪绘画中最常见的是用率意的笔墨将空间划分出若干个层次而已,这种处理方法看似过于简单却非常有效,一方面避免引起那种虚无的情绪表达,另外却又清楚的交代了空间关系。
牧放题材的作品从唐至两宋在绘画史上都不鲜见,但李迪在《风雨牧归图》中对这一寻常题材进行了不寻常的处理。他将对绘画对象的描绘由客观摹写向表现生趣转变,在表现戏剧性情节上也极具表现力。另外,李迪在写实性再现与自我表现之间也取得了完美平衡,他的绘画继承了两院绘画的写实风格,却又不囿于院画。在题材、审美倾向与风格表现上,李迪的绘画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如学者方闻所述:后代画家不是再造古代风格,而是要通过自己时代的视象结构与组合方式对古代风格进行变革和演绎7。显然,李迪的作品为其所处的时代做出了最佳诠释。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两宋之际具有显著的标本作用,李迪在两宋绘画史上的坐标意义是巨大且深远的。
注释:
1.方闻.《作为自我表现的中国书法(序言)》,原载于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1.
2.James Cahill.《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ers and Paintings:Tang,Sung,and Yu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126.
3.李玉珉.《帝国的回忆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览专辑—李迪风雨牧归》.故宫文物月刊,16卷5期,1998.8:38.
4.李玉珉.帝国的回忆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览专辑—李迪风雨牧归》.《故宫文物月刊,16卷5期,1998.8:39.
5.郑文倩《李迪<雪中归牧图>主题之商榷》.选自论文集《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5.
6.陈葆真《风雨归牧——谈李迪》.选自《古代画人谈略》.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79年5月.
7.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23.
李奕,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