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塑造中的文化符号化
2016-07-12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16000
杨 雪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16000)
城市意象塑造中的文化符号化
杨雪(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16000)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个城市呈现出怎样的形态都有着其自身深厚的文化根源。现代城市建设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再造和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再造和创新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而是根源于传统和历史文化。人在城市中感知的是城市意象,其实就是在感知一个城市的文化。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意象;感知;符号
美国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著作中提到“虽然人类不能没有传统而生存,也不能对其所接受的传统心满意足的生存,但传统既是持续性的,又是断裂的。虽然如此,它们还是以某种形式保存了下来。……传统性范型对所有经验到它们的人来说,都造成了一种真正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的结果,每个地方的历史不一样,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的,这种个性来源于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从城市中的形象中生长出来的,这些充满文化的符号不断的更新并加强着人们对“此地”情感,这些文化符号的密码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里,通过城市中的形象,我们才能认清我们的家、我们的根。现代城市的文化更迭加快,从文化衍生出来的意象感知也逐渐从一种自然生成的被动状态转为一种主动积极的进取态度。城市景观、城市意象逐渐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借由现代科技的打造,变得可以被塑造。而这,将是一个从哲学到文化研究,再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路径。塑造不能凭空捏造,但凡世界上成功的城市,其后期规划和塑造都是根据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来创造的。吉首市的城市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及历史原因,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是为城市民族文化。吉首市这种独特的城市民族文化就是城市文化符号的来源。
一、感知方式
从心理学上来讲,感知分为感觉和知觉,对于环境信息的接收叫感觉,对其进行识别叫知觉。人就像一台识别器,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是一种先接收再识别的过程。对自己无用的信息,经过时间的推移会渐渐淡化,只有那些深有体会的空间感知才能长久的形成一种审美情感存在在人的大脑中。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环境空间的直观反映。知觉是对各种属性在内的事物的整体及事物的意义的反映。人们通过肉体器官接受周边环境刺激,由大脑对其作出筛选和评价,并最终决定我们的行为。单调的环境让人索然无味,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印象,调动身处其中的人参与活动的情绪,这就是空间的活力。
所以城市意象的塑造首先就要从视觉上去吸引眼球,使看到的充满了独特的城市个性;其次要从嗅觉和听觉等方面来突破;最后单一的环境不能加深印象,但是丰富的多元刺激将使人的深入到被感知的环境中去,从“象”到“意”来加深理解,例如互动活动、节庆表演。
二、感知过程
人们感知环境的过程是:印象准备(心理定势)——观察环境(初步感知)——感觉(深入感知)——选择、比较、感知(大脑筛选)——最终印象——行为决策。人进入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对所处空间的观察和参与,对比之前在心中的想象,经过大脑筛选,和其他城市对比,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最初印象。这个过程包括了对环境的新体验和过去经验的结合,如果形成的这个最初印象中有曾经似曾相识(自己热爱或熟悉的地方)的记忆,往往能形成一种美妙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象”与“意”的共生。对于意象感知的心理过程是有选择性的,主要受到外在环境和个体群众差异性的影响。因而环境的塑造需要深度挖掘能满足受众情感及心理等多方面需求,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受众个体结合自身的经验、意识、记忆来获得丰富的感知信息。
三、符号打造
具体到现实中来城市意象的塑造就不得不涉及到符号学。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是能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在她的《艺术问题》和《情感与形式》中她都提到:“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就城市的设计和规划来说就是一个大的艺术作品,对每一个感知这座城市的人来说,他所看到的城市中的每一个符号,他感受到的是通过这个符号所传达的意象,也就是这座城市的情感。不同的城市文化符号组成了城市不同的文化记忆,正是这些复杂的文化记忆才形成了一个族群、民族甚至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所以,其实城市意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它关照的是由视觉传达而来的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的一连串符号体系,其次,它还与观察者与身处环境的双向作用紧密相关。一个城市的意象对于个体而言,它不仅仅是实践功能上的物质硬件,更是情感纽带上的文化传达。
分析了感知方式和感知过程,对城市意象的感知最终要落实到对各种文化符号的感知上,所以文化符号的打造就是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提炼过程。吉首市根据本土民族文化打造的城市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城市建筑性符号。例如:乾州古城建设;世纪广场、团结广场的建设;“谷韵”绿道的建设;矮寨大桥的建设;峒河“四桥”的建设;主要街道临街建筑外墙建设等。
二是城市不设定性符号。例如:设立了市花、市树、吉祥物、城市标志等。
三是城市自然性符号。例如:矮寨坡、德夯、峒河、万溶江、花果山等。
四是城市特产性符号。例如:苗绣、银饰、鼓、歌舞、乾州板鸭、酒鬼酒、老爹猕猴桃饮料、方言等。
这一个打造过程是一个由政府牵头,联合专业学界设计和建议,再结合本地产业规划打造的过程。整个过程复杂并且伴随着各种利益的权衡。所以说,城市最后呈现的意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和建设的内容,而是伴随着时代和制度以及各方利益权衡下的妥协版本。1977年在秘鲁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个性的呈现结果是这样说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城市最终呈现的个性意象与其说是一个理论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概念。城市建设背后包含的是各个资源、权力及社会群体的运作。
总的来说,对于一座城市,如何给人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如何传递出具城市的魅力,如何让城市为更多人知道和认可,是所有城市发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意象的塑造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并广泛传播的重要环节。城市意象的塑造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本,文化,才是城市的历史与价值所在;才是城市个性和特色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2]杨国枢,文崇一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杨雪,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