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一点做法
2016-07-12王治敏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大官厅第一中学
王治敏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大官厅第一中学
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一点做法
王治敏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大官厅第一中学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201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八年级上册及中考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也就是说,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的结论,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有关问题。这导致本节课教学难度大,教学难点集中,经常这节课就成为了八年级学生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那么如何打败这只“拦路虎”呢?就本人二十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认为这节课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做到化难为易、难点分散、逐层深入就能引导学生成功打败这只“拦路虎”,攻克这一重点和难点。那么怎么化难为易、难点分散、逐层深入呢?在此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在学习第一节和第二节课时,就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首先三条特殊光路要抓好。使学生能够看到并深深地理解且记住这三条光路。为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实验后,再次通过做图理解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进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作图渗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照相机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像和物与凸透镜的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像和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像和物的大小、倒正有怎样的关系?(像相对于物是缩小的、倒立的)
3、像和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距小于物距)
4、通过观察你还有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像距小于物距,像也小于物。)
在进行投影仪一节教学时,在设计以上问题之后再设计如下问题:
比较照相机原理图和投影仪原理图你有何发现或猜想?(引导学生发现物体靠近凸透镜像会变大,同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还会变大)
如果我们希望照相机底片上的像大一些可以怎么做?
如果希望投影片的像大一些又该如何做?
后两个问题学生会知道物要靠近一些,像要远离一些。此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比较照相机原理图和投影仪原理图你认为物可以无限靠近吗?
此时学生心理应该很明白照相机成的是缩小的像,靠得太近将成放大的像,因此放大像和缩小像可能是有界线的这就为成像规律教学猜想提供了依据。接下来的放大镜教学再次为成像规律教学猜想提供了依据。
二、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进行合理猜想,结合课本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这三条规律。这样学生只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物距与二倍焦距、一倍焦距的位置关系,好理解,也好记忆。此时安排几个相应的小练习,加深巩固。
三、练习完成后进行作图深析,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真正剖析出来让学生掌握,从而攻克难关。具体做法:师生共同完成光路图。
题1、物体位于二倍焦距外完成光路
题2、物体位于二倍焦距处完成光路
题3、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完成光路
题4、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处完成光路
题5、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之内完成光路
通过观察分析五个光路图,结合第二节课的学习渗透师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的五条规律:
第1条: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照相机。
第2条:物距等于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物距,可用来确定焦距。
第3条: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物距,应用投影仪。
第4条: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得到一束平行光,不成像。
第5条: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放大镜。
每条规律有包含几个小条,所以内容信息量大,造成难度大。
由于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了大量的铺垫,化难为易、难点分散、逐层深入所以最后师生总结时,对于学生来讲,就没有太大的难度了。从而引导学生成功打败初中物理学习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攻克这一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