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实践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2016-07-12谢小翠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小翠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电影实践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谢小翠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丰富但存在主体缺失、交互性差等问题,微电影实践教学以导向性、主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为增强实效性,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应构建相对应的教学原则、教学形式和机制保障。
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计划》强调,要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而高校思政课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除了比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理论,各高校在探索实践教学形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常用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1]一般来说,常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
第一,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比如一些高校与军队、社区、养老院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比如清华大学的“毛概”课程根据实际,积极探索以组织学生“课前调研”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2]。
第三,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比如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及以志愿者活动载体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第四,其他课堂内外结合的活动。比如吉林大学探索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班主任制度下的‘双结合’实践教学模式”[3]。除此之外,还有生产劳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2、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受教育者主体缺失、交互性差,甚至是流于形式等问题。
(1)学生主体缺失、师生交互性差
专任思政教师人数少,相当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任务由辅导员负责,在大班教学模式之下,一个教学班级人数往往上百。教师对于学生相应的实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自然就会减少,大班教学的群体性与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出现冲突和矛盾。由此形成单向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地交流和学习,交互性差。
(2)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思政课本身所具备的思想性强和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常被边缘化,它处于必修公共课的尴尬地位,又一贯以“灌输”出名。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与单向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较难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常与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流于形式。
二、运用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
如今逐步涌现出了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媒体形式。为此,我们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而微电影实践教学以其强大的优势成为新形式。
1、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特点
(1)导向性、主体性与交互性
微电影实践教学围绕相关主题而开展,而主题设计一般由教师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和社会热点而给出,其导向性明确。
在学生小组拍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专业指点和评讲,尤其是在剧本的写作上如何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并能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上。这比起单向的“你听我讲”方式更能增进主客体的互动。因而微电影实践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客体向主体转化,进行自我教育。
(2)实践性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采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手段较简单,对器材要求不高,但没有拍摄正规影片技巧的前提下,学生实践的过程都是在“做中学”。其次,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实践自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学习、思考的过程。比如上网自学绘声绘影软件,这就是一种实践锻炼。
2、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创新教学模式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主题设定引导学生自制微电影,学生制成后再进行展评就是一次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学生不仅参与拍摄剧本的选择和撰写,还要充当演员甚至是导演和摄像等。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并表达观点。而当制作完并集中展评和二次传播微电影,这既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覆盖面,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一次提升。另外,教师通过微电影这种载体将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表达出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学生在拍摄、剪辑、加字幕等的过程中同时学习了较多电影相关专业知识,既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将自己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2015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由海南师范大学选送的微电影《寻根海南乡土文化——探秘琼剧》[4]。另外,其他在网络平台上的优秀微电影也可作为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等各类大赛的优秀微电影作品。
三、构建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路径
由于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新形式,为此需要在教学原则、教学形式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1、微电影实践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思想性,即坚持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目前流行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微电影的商业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进行剧本撰写带有偏离思政课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而思政课本身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当在学生自拍微电影中出现趣味性较强,对思想政理论课相关主题的反映不明显时,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加强指导,强调凸显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内容的传导和主流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关注才是我们的出发点。
第二,强调针对性。思政教师要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年龄特征和社会的形势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而选择具体的微电影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考虑到偏文科的班级不善于自制微电影,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诉求的基础上便可选择观看相应主题优秀微电影的形式。
2、构建微电影实践教学形式
(1)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制主题微电影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为主题,通过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并反映时代特色而制作微电影的实践活动。实施步骤主要有:第一,教师给主题,学生分组;第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各小组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等制作微电影;第三,进行展评和推选(一般是班级、院级和校级三级)并采用不同平台进行优秀微电影的推广和播放。
(2)教师筛选与师生共赏互评优秀微电影
思政课教师选取自己学生拍摄的微电影,或者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等各类大赛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再将微电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而精选与集中播放,师生一起观看并参与主题讨论或撰写观后感等形式的活动。
(3)常用实践教学形式与微电影实践教学法的融合
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基地、调查和志愿服务公益等活动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负责视频跟踪拍摄,在活动结束之后将视频片段以主题微电影的形式融合制作出来。这可作为一次成果展现的形式,其直观性在学生群体之中也便于分享和交流。
3、构建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机制保障
为了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打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工程,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第一,增加经费投入。《计划》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高校应为微电影实践教学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并增加经费投入。
第二,组织培训,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学生由于学校在微电影拍摄方面没有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器材的提供,绝大部分采用手机进行拍摄,因而出现拍出来的视频的杂音太多,有些视频的细节没有处理好等问题。因而应安排专项经费对师生进行培训,才能提高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效果,并推动多出精品,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为了更好地节省经费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联合本校或本地相关进行电影制作机构(包括高校相关社团),邀请专业人员对师生进行微电影制作培训。
第三,形成对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微电影实践教学是一种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相应地也要进行改革。微电影实践教学最后以一部微电影作品为学习成果呈现,思政课教师不仅看微电影本身制作水平,还要注重对学生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进行考核,可通过小组成员的互评和投票,并且将这一部分的分数要纳入到最后的成绩当中,并且其所占的比例要提高。
综上,借用微电影这样的载体并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有序地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两个“双主体”的关系。伴随着信息化革命的继续推进,以及将来更多实践教学形式的开辟和融合,师生在思政课课堂上共同坚守思想舆论的主阵地。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70.
[2]孔祥云.组织学生“课前调研”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71-74.
[3]韩喜平,陈松友,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吉林大学试验班教学为[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70-72.
[4]张俊,龙兴跃,蒋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