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一族”的引导策略
2016-07-12辉南京政治学院
李 辉南京政治学院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一族”的引导策略
李辉
南京政治学院
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当下“宅一族”中的主要成员,大学生“宅”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新媒体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以及当下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走出“宅”门的策略,希望能帮助高校“宅男宅女”早日走出“宅”门。
新媒体;大学生;宅一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的网络词汇层出不群,在“御宅族”、“宅男宅女”这些热门词汇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我国当代青年男女的一种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素质较高,课余时间较多,又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受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生中“宅”文化盛行,“宅”现象普遍,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宅”门,融入社会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概述
大学生是当前4G网络消费的主力军,高校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超过了85%,大学生接触网络、博客、微信等新媒体较多,且思想较为新潮,在“娱乐有手机电脑、购物有京东淘宝、新闻有新浪凤凰、吃饭有百度美团、社交有微信QQ”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呆在宿舍,足不出户,加入“宅”的行列。据部分学者在各地高校调研显示,近75%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选择宅在宿舍,或玩游戏、看小说,或逛论坛、看电影,或网聊、网购,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且高校“宅”现象不受学生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地域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宅”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程度高、互动性强,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社交网。但是相比而言,“宅”现象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更多,一方面,长期“宅”在宿舍与电脑、手机为伴,缺乏锻炼,生活作息不规律,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宅”在宿舍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他们社交能力弱化,渐渐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能力,进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当前新媒体在信息甄别、制度管理方面还有缺陷,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对于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宅”文化盛行,大学生中“宅”现象普遍,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文化多元化是其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特性是其内部因素,而这两者恰恰又通过新媒体的推动来产生作用。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方面,在中西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信仰缺失,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文化目标,逐渐形成了个性张扬的非主流文化,不为社会所认可,只能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宣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人们可活动区域日渐减少,而在网络上却能摆脱地域限制与外界交流沟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就选择“宅起来”;此外,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博弈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大学生对社会、他人和家庭的信任感也有所下降,自身安全感缺失,宁愿“宅”起来自我封闭。
(二)新媒体发展的因素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理论认为媒介即是人的延伸,传统的报纸和广播只是人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是人类感官的综合延伸。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就集娱乐化、个性化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资源丰富、通讯即时、个性自由的特点广受大众欢迎。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他们一方面需要从互联网中获取最新资讯和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互联网娱乐、交流来缓解自身的压力。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值特殊的年龄阶段好奇心强,且文化素质较高,对于新媒体出现后带来的种种便捷,他们敢于并擅于尝试接受,不知不觉间也就自愿或被“裹挟”地融入“宅”居生活中。这一方面是大学生自主性、叛逆性使然,对非主流的事物有特殊爱好,“宅”居能给他们带来叛逆的乐趣;另一方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自身能力有限,受挫后又不善自我调节,通常选择“宅”起来,冷眼看世界;此外,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需要,他们对互联网日渐依赖。
四、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走出“宅”门的策略
高校“宅文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大禹治水在疏而不在堵,因此,高校不能将新媒体一概地排出校门之外,而是应结合自身、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来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引导大学生走出“宅”门。
首先,高校要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素养,深入了解新媒体,掌握“宅一族”的思想动态,从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做好自我规划,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参与性高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和鼓励“宅”起来消磨时间的同学积极参与,还可以增设挫折教育、交际技巧课程来帮助那些社会上受挫或因不擅与人交际而“宅”起来的同学;其次,高校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通过建立师长互动微信群、QQ群等,多与家庭沟通,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情况的学生对症下药,还可以提议家长假期多带学生外出旅游、活动来帮助学生走出“宅”门;此外,高校还应多呼吁社会与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和大众媒体的监督和管理,以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干扰。
[1]陈金凤.浅析“宅”生活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7):129-131.
[2]陈燕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及德育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3):16-19.
李辉(1993-),男,山西长治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