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2016-07-12李罗曼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李罗曼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李罗曼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杭州湾海域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由于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加强杭州湾水环境综合治理,在政策、法律、资金、产业、技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解决水质污染最为有效的方式。本文首先陈述了杭州湾海域水环境质量,其次对污染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举措。
杭州湾;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策略
一、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的研究背景
杭州湾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和慈溪之间的西三丰收闸断面,与钱塘江水域为界;东至上海扬子角——宁波镇海连线,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南连宁波市,北接上海市和嘉兴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圈之中。长三角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处于领先水平。钱塘江是浙江母亲河,哺育全省1/3的人口,流域的GDP占全省的43%,杭州湾与钱塘江紧密相连,加上上海市的份额,杭州湾流域的经济总量更为庞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地人们的生产活动等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等集聚杭州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其污染短时很难转移,因此,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的治理,不仅关系到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对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策略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杭州湾海域水环境状况
(一)杭州湾及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根据环保部《2010年—2014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国家海洋局《2010年—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重点提取2010年和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五年中杭州湾及近岸海域水质变化和总体情况。
2010年和2014年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均为极差,重度污染,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分别占50.5%、61.1%,五年中,污染情况有上升趋势。
2010年和2014年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均为极差。2010年上海近岸海域无一、二类海水,劣四类海水占80.0%,浙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70.0%。2014年上海近岸海域四类海水比例为20.0%,劣四类海水比例为80.0%,浙江近岸海域四类海水比例为10.0%,劣四类海水比例为7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继续扩大。
2010年和2014年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上海、嘉兴、舟山、宁波等城市近岸海域水质极差。上海、嘉兴、舟山、宁波四城市就处于杭州湾一湾两岸,五年中,水质均为极差,污染状况触目惊心。
在全国9个重要海湾中,近五年,杭州湾水质均列为极差。
综上所说,五年中杭州湾及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情况总体还在延续,部分污染指标还有上升乃至加速趋势,形势比较严峻。
(二)杭州湾及近岸海域污染物分析
杭州湾及近岸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最大超标指标为无机氮,海水个别样品化学需氧量、溶解氧、pH等超标,富营养化较高。以下着重分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因子。
1、营养盐
无机氮2010年,测值范围为0.003~3.29毫克/升,均值0.360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35.0%。其中嘉兴近岸海域样品超标率为100%,宁波、温州、上海、台州、舟山等城市近岸海域样品超标率在50%以上。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近岸海域海水中均存在样品超标现象,其中均值上海最高,超标率天津最高,其次为浙江、上海。四大海区中,无机氮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以东海海区最高。2014年沿海各省份中,上海、浙江等近岸海域无机氮点位超标率在40%以上。沿海各城市中,嘉兴、宁波、上海、舟山等点位超标率在40%以上。四大海区中,东海点位超标率为70.5%。
活性磷酸盐2010年,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140毫克/升,均值0.016毫克/升,样品超标率15.0%。其中嘉兴近岸样品超标率为100%,宁波、舟山和上海市近岸样品超标率为30.4%~44.0%。全国各省近岸海域均存在超标现象,活性磷酸盐均值和超标率均以上海最高,其次为浙江。四大海区中,均值以东海海区为最高。2014年,沿海各省份中,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点位超标率在40%以上。沿海各城市中,嘉兴、上海、宁波、舟山等点位超标率在40%以上。四大海区中,东海点位超标率为36.8%。
2、有机污染物
化学需氧量2010年,测值范围为未检出~7.34毫克/升,均值1.03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1.3%。最高值出现在嘉兴海域,超过二类标准限值1.4倍。全国55个沿海城市中,上海、嘉兴、舟山等6个沿海城市有样品超标。2014年,全国近岸海域点位超标率为1.0%,与上年相比持平。按样品统计,测值范围为未检出~9.96毫克/升,平均浓度为1.08毫克/升,比上年略有上升;最高值出现在舟山近岸海域,超过海水水质标准二类限值1.8倍。沿海各省份中,浙江近岸海域化学需氧量点位超标率为6.0%,沿海各城市中,嘉兴、舟山等点位超标率分别为33.3%和9.5%,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东海点位超标率为3.2%。
石油类2010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270毫克/升,平均浓度0.016毫克/升,样品超标率2.9%。四大海区中,样品平均浓度东海海区下降。2014年,全国近岸海域点位超标率为1.7%,与上年相比下降0.3个百分点。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东海点位未见超标。
3、富营养化状况
2010年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显示,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指数高达173,受围填海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破坏严重。2014年,全国重度富营养化海域,杭州湾名列其中。
全国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中,2010年,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76%和10%,2014年分别占71%和10%,五年中,杭州湾均为不健康。杭州湾海洋污染日趋恶化,赤潮范围越来越大,舟山的渔业严重退化,本地的大黄鱼、带鱼数量在急剧减少,甚至无鱼可捕。尽管通过休渔措施,也无法改变近海渔业恢复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三、杭州湾海域污染源头追踪
2003年底实施的《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显示,杭州湾产业带产业发展架构是发挥港口、滩涂等资源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产业。然而,该规划在近十年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混入其中,且化工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划是“有重点地发展临港重化产业”,最后却是重化产业无序进入、遍地开花。就杭州湾而言,临海工业布局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环境容量,这与杭州湾初始产业规划相悖的,为污染埋下了祸根,为当今的治理出了大难题。
1、化工企业重重包围,治理任重道远
根据不完全统计,杭州湾地区分布了六家集中发展化工产业的工业园区,包括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即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榭开发区。在这六大工业园区中,有超过210家化工企业,每年化工产品产量超过1500万吨。偌大的杭州湾,沿岸布满了化工园区,且成包围之势,横跨浙江、上海两地。
杭州湾两岸的县、市、区都把化工厂和污染企业规划、迁建于海边,制药、热电与印染等高能耗与重污染企业分布其中。周边工业园区的污水从地面和地下排入大海中,甚至将陆地工业污染通过污水排海工程,即深埋大管道的方式,将污水排入大海。然而,即便是从废水处理厂流出的废水,也有可能处理不到位。有的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仅仅是个摆设。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没有控制好排放。
2、南岸传统产业遍布,环境不堪重负
杭州湾南岸传统特色产业,如冰箱、洗衣机、空调、厨房电器、取暖器等家电产业以及轻纺化纤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家电生产制造环节中的核心污染源——涂装和电镀环节。据了解,目前在空调、洗衣机、冰箱、冷柜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脱脂、磷化废水。比如冰箱生产中箱体外壳的涂装表面前处理工序、空调室外机外壳的喷涂表面前处理工序等是主要排污工序。这些污染物最终都排向杭州湾。与家电发展同步的废旧塑料加工与处理问题突出,小作坊企业散乱无序,废料难以降解甚至随意焚烧,污染物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均有残留。
3、围海造地“沧海变桑田”,引发生态恶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围垦海涂扩大土地面积,至2006年围垦面积达303万亩,平均每年约5.31万亩。1997年实施《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至2006年的10年间,围垦滩涂达68.54万亩,平均每年约6.85万亩。2011年至2020年,宁波续建和新建围垦工程约74.68万亩,主要用于工业开发,比如现在的杭州湾新区就是围海造地再造城的典型。
尽管目前围垦不再大张旗鼓,但经济发展的驱动,海岸的滩涂地块仍逐年减少。根据浙江省海洋局的统计,杭州湾在最近五年内的滩涂湿地缩减面积超出了10%,湿地水生生物和水禽栖息面积也在锐减。
4、污染面源持续扩大,承载压力依然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防治已迫在眉睫,生活污水直接流入雨水管网,造成雨污合流,加重了污水处理的负担。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随农田排水进河道、近海,使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导致水质恶化。特别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加重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严重。环杭州湾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存栏生猪、牛、羊、兔、小家禽,数量巨大。例如,杭州湾北岸的嘉兴是浙江的生猪主产区,数量约占全省1/5。近年,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下降到120万头以内,数量依然庞大,养殖业污染不亚于居民生活、工农业对水环境影响。
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策略
杭州湾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当前“五水共治”的大背景,紧扣政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治水工程建设等综合整治行动,实现“水质量提高、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明彰显”的整治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源头管理
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工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通过对生产工艺改造等措施,实现节水、降耗、减污、增效,有效减少污水的产生,减轻区域水环境压力。
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举措,全方位控制生活污水。实施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养殖范围,扩大对畜禽粪便处理的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农业。
2、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治理水平
加快对水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改革。改变目前水环境治理上存在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交叉执法、管理不力等局面,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加强依法行政,狠抓截污纳管工作的落实,整治工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工作,提高准入门槛,并要提高重点流域水污染物的国家排放标准。重点对纺织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的整治,尽可能做到集中管理、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媒体曝光。
3、积极宣传引导,增强生态意识
水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工作格局。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加大水资源保护的专题宣传,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引导和树立公众治水、全民护水的观念,形成合力。定期公布水环境数据,扩大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停止围垦造地,做好湿地规划
滨海湿地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地球的‘肾脏’。围海把海岸向外推,湿地变少,自然净化过程就减弱了。政府在围垦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护力度要大于开发力度,逐步停止围海造田,减慢进度,减少面积,直至完全停止,让杭州湾修养生息,弥补人为的生态创伤。
5、提升财力保障,引入民营资本
充分的资金运作是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机制,积极运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考虑运用市场机制筹资、融资,创新治理投入模式,适度开放民营资本投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2010年—2014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国家海洋局《2010年—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3]《民生周刊》(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