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中国文学现代性
2016-07-12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朱 晓[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中国文学现代性
⊙朱晓[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发掘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反思其现代性开拓的不足。首先,阐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其次,揭示《平凡的世界》现代性的确立过程,主要包括群体现代化进程、个体位置追寻与确认、个体与群体冲突中的个体意识觉醒三个环节;最后,反思《平凡的世界》现代性开拓的不足。通过对作品现代性的解读,找到其内含的价值,为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作用于当代社会。
关键词:群体现代化个体价值确认个体意识觉醒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
谈“现代性”,离不开其话语语境。在西方话语语境下,“现代性”是一个很时兴但含义又十分混杂的概念。本文所涉及的“现代性”,不同于西方话语语境下的“现代性”,而是在中国语境下生成的。汪晖曾对这个概念做过词源学的考察。他指出,在这个内涵繁复的概念中,只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现代性概念首先是一种时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一种与循环的、轮回的或者神话式的时间认识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这一点或许可以成为人们理解“现代性”概念的某种共识基础。严家炎在《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指出:“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世界各国的这一转变过程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大致相似的轨迹:除了工业、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社会结构上则是由宗教或者宗法主导的传统等级制社会,经过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世俗化的途径,逐步转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也逐步为现代意识所替代”。王富仁在《“现代性”辨正》一文中指出:“‘现代性’只是人们感受和理解事物的一种观念形式的产物,它是在社会历史时间的维度上建立起来的,是与古典性、经典性、传统性等代表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已经产生并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事物的性质相对举的。‘现代性’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性质和特征,一种区别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一种从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束缚和禁锢中解放出自己而获得自身的自由的‘力量’或‘能力’。”在中国,现代性则发轫于晚清时期,因其优越的现代化文化,对中国近代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五四”时期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初步确立“现代性”,到“十七年文学”中“现代性”一度被遮蔽,再到80年代以来文学开始了“启蒙现代性”的重建,现代性经历了一个从发轫到发展、变异、重建的过程。尽管各个时代对现代性的关注程度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这些见解,可以说,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止过。因此,本文从中国文学现代性角度对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解读,以期在新的语境中寻找出新的意义空间。
二、《平凡的世界》现代性的确立
《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它所表现的不仅是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现代化进程,延续了“五四”以来的现代性传统。小说从群体、个体、个体与群体冲突中的个体意识觉醒三个方面体现了其现代性内涵。
1.群体现代化进程《平凡的世界》的叙述时间是1975年春天到1985年春天,这一时间段是中国由旧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到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漫长转型期,是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体现出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双水村就是一个代表。以田福军、孙少安为代表的时代先锋,走在了群体的前面,担当起改革的重任。孙少安和田福军,一个是中国社会改革领导者的代表,一个是中国社会改革参与者的代表,他们共同推动者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久,这个村庄在经济上开始融入市场经济,在政治上更加民主自由,在思想观念上由原来的落后愚昧到自由解放,这些都显示了现代性的发展。可以说,双水村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一个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平凡的世界》正是通过对这种群体现代化的描述,去探寻黄土高原与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迈进的共性,确立其现代性意义。
2.个体位置的追寻与确认与群体现代化同时进行的,是个体位置的追寻与确认。滚滚的社会洪流推动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前进,被迫接受一些东西,并追寻和确认自己的位置,人本主义凸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双水村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试图寻找并确认自己的位置。在这一点上,孙少安表现得尤为典型。在群体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供弟弟、妹妹上学,他冒着巨大的风险秘密组织村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机构,他鼓起勇气贷款重振砖厂。对简单的生活理想,他简直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般充满虔诚和热情。在平凡的世界中,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处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上寻找意义。少安办砖厂、兰香考大学、向前修鞋……无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不影响我们对他们通过劳动奋斗的尊重。《平凡的世界》中凸显个体发展的这种价值观,正是现代性中人本主义特征的体现。
3.个体与群体冲突中的个体意识觉醒群体的走向推动着个体的发展,同时和个体的发展也有矛盾和冲突。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传统的群体意识受到挑战,个体意识觉醒。这也是《平凡的世界》最成功的地方。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集中体现在孙少平身上。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独立意识。读书让孙少平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眼界,使他突破了传统落后意识的束缚,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毕业后的孙少平独立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向外面的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一片天。这种独立意识的觉醒,体现出作品的现代性。第二,开放意识。孙少平由于读过很多书,精神世界十分丰富,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很多,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始终充满着向往并且勇敢地走了出去。在双水村,有许多人和他有相同的想法,比如金波。这也向我们揭示出新时期农民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不愿被束缚在固有的土地上,而是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去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在面向开放世界的同时也开放着自己的意识,这无疑体现出中国当时农民的现代性。第三,进取意识。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经典的独白,“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不仅是主人公心声的表达,也是作者所要传递的主旨。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明显有对“五四”知识分子主观战斗精神的继承,同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有自身的发展,是现代性的又一标志。独立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在像孙少平这样千千万万青年的心中萌芽、觉醒,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意识的觉醒。
三、《平凡的世界》现代性开拓的不足
《平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五四”以来的现代性传统,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发现了现代性。与此同时,《平凡的世界》在现代性的开拓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值得我们探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政治性依然笼罩在文学现代性之上。从“文革”到两年的“徘徊期”再到改革开放,这些或大或小的政治变动都细致入微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此,不难看出,在崇尚具有个人主义奋斗观念的现代性之上,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文学的写作也没有完全摆脱政治语境的叙述。劳动者的劳动被深深嵌入到不断固化的政治经济关系之中,变成一种生存手段,以及充满幻觉的改变阶层地位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个体价值被政治化了,成为国家机器的一环、政治进程的附庸。二是在艺术上,审美现代化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作家路遥的写作艺术方面。对于文本中无法缝合的罅隙,即“新世界”的不断展开同时不断“体制化”的这一残酷现实,路遥只能用“浪漫主义”的方式加以回避。比如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最后以田晓霞的死亡而结束,这种感情在感性上是浪漫的,但在理性上却是超越阶级的,然而如何处理这种阶级结构的僭越,路遥给出的答案略显生硬,甚至让我们无法接受。许多诸如此类在《平凡的世界》处理不当的地方,很难给我们文学那种真实的美感。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现代性的思想内容,而最欠缺的,就是现代性的艺术特色。
从现代性角度解读《平凡的世界》,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平凡的世界》给予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的更多丰富内涵,还需要我们在漫长的研究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2]严家炎,袁进.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2005(5):58-61.
[3]王富仁.“现代性”辨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5):5-30.
[4]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390.
[5]黄平.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J].文艺争鸣,2010(5):48-55.
[6]孙钦礼.《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2011(6):92-93.
[7]张梅.苦难意识崇高人生——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J].文学评论,2O10(3):54-58.
[8]梁海艳.与苦难的顽强抗争——《平凡的世界》所展示出的“不平凡力量”[M].文艺评论,2007(5):187-188.
[9]吴立颖.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J].商业现代化,2012(10)(上旬):168.
[10]泓峻.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J].中山大学学报,2003,20(1).
作者:朱晓,汕头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