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策略

2016-07-11黄秋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理论研究

黄秋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1209)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策略

黄秋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1209)

摘要: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都面临着向应用型转变的任务。探讨了职业导向本科高校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定位差异以及错位发展的策略。回答了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应当举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根本问题,对该类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理论研究或校本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基本特征;理论研究

0 引言

自本世纪初,我国陆续成立了3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几乎所有这类学校都面临一个紧迫而又关键的问题:升本之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即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又遇到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1]。根据文献检索,这类学校的名称大致有5种: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是教育部公文采纳的官方用语,反映了这类学校组建的时间特征,不足之处是无法充分体现该类学校的内涵特征;②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较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称谓,由该类学校自发组织的几次学术论坛推动而成,缺点是“应用型”概念的外延过于宽泛,难以特指该类学校独有的本质内涵;③高职本科,散见于各种教育研究类学术期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种称谓普及的范围很狭隘;④技术本科,主要由上海电机学院倡导,获得了部分资深高教研究者的支持,这种称谓的优点是突出了“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也无意中隐闭了“科学、应用科学以及科学应用”在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应有的一席之地;⑤职业导向本科高校,较为准确地凸显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有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学术性本科高校的差异。

1 人才培养

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高校分类标准是2005年卡耐基高等学校的分类框架和标准,其基本思想是以不同级别学位授予权的权限来进行分类。我国高校分类有许多种,其中高等学校圈层结构分类具有一定的影响(见图1)。

也有学者根据“教学”与“研究”两个维度的比重来分类,分成“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本文为了表述方便,把高校分为三大类——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学术型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来初步探讨这三类学校的特征与差异。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职业导向本科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可靠的(available)职业技能、可信的(reliable)的职业信用和国际化的(international)的职业特色。

根据人才结构分类理论,从工作或生产活动的过程与目的的维度,人才可以分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我们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是泛指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等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

图1 高等教育圈层结构示意图Fig.1 Figure of circle structure of high education

前两种类型的人才主要由学术型本科院校培养,专业和课程按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按理论系统组织。它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联系实际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着重培养的是一般的能力而非专门的技能。后两种类型的人才主要由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强调职业的针对性,通常按职业或行业设置专业、课程,围绕职业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场实习培训操作技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要求毕业后就能在对口岗位顶岗工作[2]。

如果以“理解-制造”,“确定性-不确定性”,“符号-工具”3个维度来理解人才分类的话,笔者用自创的示意图(图2)来表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区分。

图2 人才特征区分示意图Fig.2 Figure of difference of talent characteristics

学术型人才偏向于对事物的原理探究,工程型人才侧重于具体的制造与实施,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工具来完成标的明确的各项任务。

表1归纳了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①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往往在任务上有交叉,但是,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只是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的类型不同;②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分,主要看劳动中的智力成分,前者偏重掌握理论技术、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后者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③由于科技高度发展,有些技能型岗位如飞行员、大型电站值班员、柔性加工中心操作员、注册会计师等已由技术型人才担任[3]。

2 科学研究

自威廉·冯·洪堡提出大学科学研究思想以来,科研已成为现代大学又一个重要使命。科研不仅是大学联接社会主系统的重要纽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的重要途径。

我国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科研的实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还处于“百万不是户,千万刚起步”级别,与教学相比是明显的“短板”,亟待加强。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科研与学术型本科高校的科研是错位与互补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高校科研体系。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科研应当以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为主,高职院校应当以教学的学术研究为主、应用的学术研究为辅(见表2)。所谓发现的学术,类似今天狭义理解的科学研究;综合的学术,即学科间联系的研究;应用的学术,是指科研成果、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的学术,即通过知识传授和传承文明[4]。

表1 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Tab.1 Differen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colleges

表2 不同类型学校科学研究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mong different colleges

3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保证高水平教学与科研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科建设团队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但至今仍属于“形成中的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至少应该拥有:学科教育学的知识,即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5]。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实施“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策略。除了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以外,还应当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高技能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如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园艺师、高级会计师等。同时,对青年教师开展“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企业顶岗实习,在生产一线发现并解决技术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既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应用性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4 管理系统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管理通常被视为是第一生产关系。而目前的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管理体系还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2012年,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70%,说明上海的高等教育早已经从大众化发展阶段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但是,从Matin Trow的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理论(表3)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定量指标毛入学率符合标准之外,其余13个定性的标志性指标严格来说几乎没有一个达到要求[6]。

因此,职业导向本科高校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计划经济下最后一个堡垒”还任重而道远,非大勇气、大毅力者不可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至少表现在:

4.1科层模式与专业模式的均衡

由于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科层制是一种基于行政权威的纵向控制体系,有着清晰的命令与服从链条。在这个体系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赖性的顺从,人们不愿意、也不敢“以下犯上”,导致行政权力往往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学术权力的影响力很微弱,即便是在学术性事务中也同样如此。科层模式有其优点如等级分明、职责明确等,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权力过于集中于高层,决策风险很大,不利于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垂直组织的多层结构使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时效性不能保证。

而专业模式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权力的下移,可以避免上述倾向。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协调这两种模式,在管理的刚性和柔性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态。应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出发,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专家治学”的管理体制。

职业导向本科院校应当在学院一级实行专业管理模式,以学科为中心来构建专业组织,把学术性事务的决策权授予教授委员会。划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作用边界,在强化咨询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决策职能,实现从审议机构到审定机构的转变,至少在专业性的组织结构上、学术性事务的处理上做到与国际接轨。表4反映了美国高校不同群体在学校决策性问题上的影响程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4.2职权性影响力和非职权性影响力的均衡

斯坦福大学投资1200万美元实施的“改善领导的行动计划:权力的有效运用”认为,在一个智力与资本主导的时代,以“命令和控制”为标志的威权式领导风格已经过时,领导者必须利用组织所有成员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权力的分享,学会识别、对焦,并释放整个组织的力量[7]。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应当提倡领导者注重职权性影响力和非职权性影响力的均衡。在依靠威权实施领导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养成、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实施道德领导,通过榜样示范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共同的组织愿景而奋斗。

表3 高等教育发展各阶段特征(Matin Trow)Tab.3 Character of different stage in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表4 美国高校不同群体在不同决策问题上的影响程度Tab.4 Influence degree on different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by all staff in American colleges

4.3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均衡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Reward and Punishment Evaluation)制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行政职员都同样如此。它是一种针对工作的改进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很容易造成评价人员与被评价者的关系紧张,从长期以来的实施效果来看也很难体现其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初衷。而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al Assessment)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促进评价对象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它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对象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它克服了奖惩性评价的弊端,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从英国1990年前后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看,获得了教师普遍的好评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8]。

职业导向本科高校提倡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以促进教职员工个体的发展来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工作质量。在明确评价目标和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并设计恰当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反映评价对象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明确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 理念、文化、价值观

理念、文化、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行动指南,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成名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言“人类作为实践的存在,其行动只有与反思结合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行动和反思是构成实践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反思的行动是盲动主义,没有行动的反思是口号主义,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实践。而且,行动和反思具有共时性,不能分割为两个界限清晰的独立部分,即我们必须同时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9]。“如果组织中没有全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很难想象这个组织能够保持其在某种程度上的伟大称谓”[10]。

我们需要反思与更新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至少有: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生源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差;职业导向本科高校应当以教学为主,科研是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任务;理论优于实践,因为理论是持久的,而实践是变化的;科学高于技术,因为科学是普适性的原理,技术只是具体的应用;知识先于技能,因为知识是客观的,而技能是默会的。

我们需要正视的校园文化至少有:“官本位”的行政文化;“科学知识霸权”的学术文化;“领导即需要”的工作文化;“开会即工作”的管理文化;“打分即考核”的评价文化。

6 结论

本文初步探讨了职业导向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策略,清晰地阐明了职业导向本科高校与学术型本科以及高职院校的区别和联系,回答了“举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涛,曾令奇.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科范式的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科建设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21-26.

[2]赵学义.论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31-33.

[3]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8):194-198.

[4]MAURICE K.Diver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J].Minerva,1997,35(1):47-62.

[5]SUTTMEIER R P.Higher educ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Promise,turmoil,transformation?[J].Minerva,1998,36(3):293-298.

[6]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7]SIMPSON R D.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is finding its niche in higher education[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992,16(4):249-250.

[8]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The Research of Basic Character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Profession Oriented Colleges

HUANG Qiuming
(Institution of High Education,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P.R.China)

Abstract:Recently,our normal colleges are all facing the task of turning to the applied college.It was intended on the discussion of strategy of basic character,difference between location and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among profession oriented college,research oriented college and vocational institution.The foundermental question what kind of school profession oriented college should be and what kind of student profession oriented college should cultivate were answered.It will benefit the theoretical study or school-based pract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urning to the applied college.

Keywords:profession oriented college;basic character;theoretical study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4543(2016)02-0152-07

收稿日期:2015-10-14

通信作者:黄秋明(1963—),男,上海人,副所长,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比较教育等。电子邮箱qmhuang@sspu.edu.cn。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理论研究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
中国电信业增长质量评价及其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