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角色定位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堂创新研究
2016-07-11王德英
王德英
基于职业角色定位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堂创新研究
王德英
摘要: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通过职业角色定位、转变课堂管理机制、甄选授课内容、借助泛微技术、工学交替等方式,从教学实践出发,构建了虚拟银行网点运营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课堂创新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职;“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创新;职业角色定位
网点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商业银行服务用户的窗口,它集银行的人力、财力、物力、客户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网点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仅影响到网点的绩效,还将从根本上影响一家银行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银行业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日益变化,如何提升网点经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在学生修完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重点讲授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运作,强化学生的网点管理能力、技巧和素养,使本专业学生对银行网点经营具备全面的认知,着力提高学生的后续发展潜力,让部分学生能够踏上管理岗位。但是,如何把复杂的、动态的网点经营管理知识通过课堂环节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1]常规的讲授模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银行转型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潜能的挖掘出发,推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创新都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
一、课堂教学创新思路
课堂教学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课堂管理机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实践,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中,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应该以“职业角色”定位为中心,所有的授课内容、问题探讨、课堂管理、教学手段等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思路如图1所示。
以“职业角色”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运用,通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所直接感受到的学生学习状况,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转变课堂管理机制;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机构基层管理岗位的需要,从而大大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学生与银行之间以及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教育意识差
高职教师应该具备职业教育意识,授课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职教师奉行的仍是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再加上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验,自身职业能力存在欠缺,使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不能有效结合,导致“三重三轻”现象比较突出,即:重教学,轻教育;重课堂,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如此本末倒置,违背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初衷。
图1 教学创新思路
(二)授课方式单一
职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应该因课而异,授课过程中突出实践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重视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知识,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所有课程千篇一律,忽略了课程和授课方式的合理匹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积月累,势必会导致“做”与“学”的分离,“内容”与“实际”的脱节。
(三)忽视学生学情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特点相对突出,他们大多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自制力不强、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主动性等等,需要高职教师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只是根据自己的所知和所想进行讲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再加上很多学校实行的是走班制,教师上完课就走,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人,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放弃。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因此,适宜采用多元化多维指标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为了考核方便,很多课程采用的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忽视了过程考核,不能将课堂提问、学练结合、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等要素融入到学生成绩中去,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死记硬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以致用。
三、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思路以及存在的误区,本文着重探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策略。
(一)明确角色定位
1.教师明确角色定位。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学”、“教师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与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相背离。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主动成为课堂的指导者、服务者和聆听者。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营建自主积极学习的大舞台,把学生推向前台。作为课堂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能让学生想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能让学生表达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达,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绝不包办代替;作为课堂服务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作为课堂聆听者,教师在课下应积极听取和搜集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意见,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借此形成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
2.学生明确角色定位。为了能让学生适应乃至喜爱“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并喜爱管理者这一角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依据课程特点,结合商业银行网点内部人员分工,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支行长、大堂经理、业务经理、客户经理、柜员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职业意识。
(二)转变课堂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1.参照银行网点管理模式,以网点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团队。如:一个班共有53位同学,按照最小的银行网点人员配置标准,每个网点有7~8位成员,因此,将全班同学划分为7个团队(网点),在每个团队内部,虚拟网点人员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职业意识。
2.组建团队时,支行长采取自主报名、竞聘上岗的形式确定。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强化竞争,定期公布团队成绩和排名,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各个团队之间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3.将课堂中学生的发言、讨论、个人表现分别计入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期末根据排名高低,确定团队总分,作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参照银行网点绩效考核方式,给予支行长部分考核权利,让其根据队员的平时表现和对团队的贡献进行考核,从而锻炼其管理网点的能力。
通过课堂管理机制的创新,基本上杜绝了迟到、早退、把玩手机等不良现象,课堂呈现出“三多”的良好局面,即: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多了;主动替团队成员补充回答问题的多了;甚至主动替团队其他成员回答问题的也多了。
(三)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材的既有信息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学生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加大教学的有效信息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岗位实用为准,以“必需、好用”为度,多联系银行岗位实际进行教学。如“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中,对于“提升网点管理能力”这一知识点,教材中介绍的方法理论性很强,高职学生普遍觉得偏深偏难,也不实用。如果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一个资深支行长角度,把看似高深的管理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将其归纳为一系列朗朗上口的短句,如:网点管理者的三大定位、网点管理的七大法宝、投诉处理的九大秘笈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普遍反映好听、好记,而且岗位实用性更强。
(四)尊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虽然,“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管理网点的能力,使其未来成为出色的银行管理者,但这一目标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分门别类的予以培养。如:根据学生在网点运作中所担任的不同虚拟角色(支行长、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业务经理、柜员等),在探讨相关问题时,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同学如行长、大堂经理,让其多思考网点管理类问题;能力一般的同学如业务经理、客户经理、柜员等,要求其多思考服务类问题;而学习方面稍落后的学生,则让其多思考流程遵守类问题。这样,做到既让好学生吃饱,又让一般学生吃好,同时,不歧视落后学生,从而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五)借助泛微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程中所采用的泛微技术不仅包括微课、微视频、微动画,还包含微案例、微场景、微话题、微讨论等,甚至许多在银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微笑话,都被一一纳入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述相关知识点时,作为“包袱”及时抖出,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如在讲授“大堂经理分流客户”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银行的微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标准做法应该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微场景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取号”错说为“叫号”,为了进一步区别这两种说法,可借助一段微笑话,让学生在大笑之余,进一步巩固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六)利用工学交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远离银行网点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学交替环节,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走进银行网点,观察网点的运作流程和管理细节,并要求学生把考察中突出的地方记录或者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该过程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于银行网点的实际感知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带着学习任务走进网点,所观察的视角与办理业务时走进网点有根本性的不同,这一做法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而且增强了其将来进入银行工作的自信心。
(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
“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属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课程,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全面性多视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掌握情况、知识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3-4]具体考核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多维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讲授“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实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职业角色定位,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沟通,实现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和扩展,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尤为重要的是,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商业银行基层营业网点实际运营情况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缩短学校和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提高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永格.课程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6):108.
[2]曲世卓.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28-129.
[3]王应霞,徐立平,林潮芬.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型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1):31-32.
[4]肖鸿.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以《统计实务》课程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3(3):126-127.
[责任编辑盛艳]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职业角色视阈下的课堂创新研究——以‘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为例”
作者简介:王德英,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2-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