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溴特罗口服液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7-11吕春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三道岭人民医院儿科新疆哈密839003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二聚体

吕春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三道岭人民医院儿科,新疆 哈密 839003)

隋广宇(大庆市中医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何向阳(河南省固始县中医院,河南 固始 465200)

薛洪刚 于秀琴(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呼吸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谢方伟 王国勇 邹海峰(铁岭市调兵山市铁煤集团总医院胸外科,辽宁 铁岭 112000)

王 艳(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宋传东 金晓霞(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任建强(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钟殿海(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张文栋(牡丹江市肿瘤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赵成龙(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李吉军(丹东市第三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梁 奥 朱超齐 严 岩 于 帅 黄 鑫 佘敏涛(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李中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辽宁 阜新 123200)

李 艳1* 孙绍妮1郭慧玲2(1 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33)

蒋毅萍1冯志强2(1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 丹东 118000;2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辽宁 丹东 118000)

黄 淼(周口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董晓春*(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电诊科,吉林 四平 136000)

陈爱凤(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张福凯 庞凌峰 高玉辉(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张 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丁 聪 赵 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辽宁 大连 116023)

朱 姝(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刘凤霞 阿依古丽·达克什(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神经医学科,新疆 沙湾 832100)

隋红艳 王 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二部ICU,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王明达(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神经内二科,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王志厚(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绥芬河 157399)

尹 利(河南省开封市妇幼保健院产2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姜 虹(亚布力林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亚布力 150631)

李 颖 任红波(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2)

高红媛(江苏省泰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 苏 泰州 225300)

李振财(江苏省宿迁口腔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张颜粉(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 济源 454650)

陈 斌(兵团建工师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宋红宝 徐建华(吉大四院(一汽总医院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1)

何 丽 张九进* 梁宇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李生福(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人民医院内一科,青海 海东 810800)

刘路希(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济源 459000)

李 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氨溴特罗口服液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

吕春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三道岭人民医院儿科,新疆 哈密 839003)

目的 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患儿,按门诊就诊顺序分为: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两组抗感染药物均选用头孢、青霉素类药物,对照组使用盐酸氨溴索糖浆。研究组患者服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道症状评分。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③研究组和对照组支气管炎治疗疗效。结果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呼吸道症状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呼吸道症状评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③研究组和对照组支气管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85%,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氨溴特罗口服液能够明显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对提高治疗疗效有积极的意义。

氨溴特罗;支气管炎;呼吸道症状;疗效

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上氨溴特罗口服溶液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痰液粘稠、喘息等症状[1]。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的疗效,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道症状评分对比

表2 两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对比(d)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患儿,按门诊就诊顺序分为: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支气管炎治疗方案,研究组加用氨溴特罗口服液。研究组平均年龄(42.6±6.8)个月,男性35例,女性25例,支气管炎病程(2.4± 0.8)d;对照组平均年龄(43.8±7.1)个月,男性36例,女性24例,支气管炎病程(2.6±0.5)d;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支气管炎病程无差异。入选标准:①年龄>6个月。②支气管炎符合第8版《儿科学》制定的标准。③患者家属自愿参加试验能按时服药。④有长期服用吸入性激素者。排除标准:①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对本研究药品及氨溴特罗过敏者。③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改善支气管症状者。

1.2 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药物选用头孢、青霉素类药物,加用盐酸氨溴索糖浆(规格:100 mL∶0.6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292,生产厂家: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使用方法:2~6岁儿童:每天3次,每次半支。2岁以下儿童:每天2次,每次半支。治疗疗程为7 d。

研究组给予抗感染药物选用方法同对照组,加用氨溴特罗口服液(规格:60 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317,生产厂家: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使用方法:一次2.5~15 mL,1天2次,根据年龄及体质量调整剂量。治疗疗程为7 d。

1.3 观察指标: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呼吸道症状评分。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③研究组和对照组支气管炎治疗疗效。其中呼吸道症状评分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咳痰难易、哮鸣音。每项根据严重程度分为0~3分。支气管炎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有效、无效。痊愈:症状消失,症状由3分转为1分或由2分转为0分;好转:症状由2分转为1分或由1分转为0分;无效:症状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道症状评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呼吸道症状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呼吸道症状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支气管炎治疗疗效:研究组和对照组支气管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8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呼吸道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排痰困

表3 两组支气管炎治疗疗效

注: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难、哮鸣音,由于小儿呼吸道生理功能不成熟,气道纤毛摆动能力差,分泌物堵塞时更容易造成窒息。

氨溴特罗口服液其有效成分为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2]。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可调节黏液的分泌,增加溶胶层厚度,使纤毛活动空间增加,从而使痰液易于咳出。此外氨溴特罗还具有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少气道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的释放[3]。此外氨溴特罗还能抑制细胞因子和花生四烯酸的生成,阻断磷脂酶、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活化,从而起到改善氧合、改善通气的疗效[4]。

盐酸克仑特罗为一种支气管弛张剂,对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激动作用,其支气管扩张作用为沙丁胺醇的100倍。药理学指出盐酸克仑特罗口服10~20 min起效,2~3 h达最高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可达到2~4 h[5]。当上述两种药物合用时,可以①改变痰液的流变学,起到良好的黏痰溶解作用及润滑呼吸道作用[6];②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组胺等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细胞膜及细胞内线粒体的损伤,进而保护肺泡上皮细胞[7]。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氨溴特罗口服液能够明显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对提高治疗疗效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亮.氨溴索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1):35.

[2] 方小燕,卢宏华.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30例[J].中国药业,2013,22(5):97-98.

[3] 陆敏,谈健飞.氨溴特罗佐治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5):489-490.

[4] 文秀芳.氨溴特罗口服液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5(1):63-65.

[5] Bisgaard H.Leukolriene modifiers in pediatric asthma managemen[J].Pediatrics,2010,7(2):381-390.

[6] 林才,吕波.可必特加普米克令舒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1(22):55-56.

[7] Courtney SE,Pyon KH,Saslow JG,et al.Lung recruitment and breathing pattern during variable versus continuous flow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premature infant:an evaluation of three devices[J].Pediatrics,2014,107(2):304-30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的变化

隋广宇
(大庆市中医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观察组)与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作为受试者进行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指标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及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及D-聚体均有所升高,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同时检测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溶解指标;凝血;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2-01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粥样硬化时其常见病因。急性脑梗死中机体的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均有所变化,凝血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也参与其中。本研究观察了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指标的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5~78岁,平均(63.8 ±9.8)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既往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无肝、肾功能不全,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5岁,平均(60.2± 7.2)岁。

1.2 检测方法:血凝分析仪由北京思塔高诊断产品贸易有限公司生产,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采用凝固法,试剂盒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采用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及D-二聚体试剂盒、质控品、校准品均由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2 结 果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16.46±5.88)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1.74±9.96)s、凝血酶时间(18.94±4.62)s、纤维蛋白原(3.57 ±0.95)g/L;D-二聚体(1.33±0.43)mg/L、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17.55±12.49)g/L。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2.87±3.96)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8.53±7.84)s、凝血酶时间(16.85±3.26)s、纤维蛋白原(2.23±0.64)g/L;D-二聚体(0.89±0.28)mg/L、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1.93±1.66)g/L。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及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凝血功能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分别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因子和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1]。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健康者,而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不大,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变化不大,其改变主要体现在外源性凝血因子上。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部动脉常有粥样硬化病变,其血流速度慢,加之可能存在的血脂等血液成分变化造成的黏度增加,血管内皮受损,继而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发生凝血异常,进而促进血管闭塞发生[2]。

纤维蛋白原在血液中凝血因子进入动脉壁时,通过凝血酶作用形成单体继续而交联形成纤维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3]。纤维蛋白原可介导血小板聚集,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凝血症的重要参与者。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所升高,支持上述观点。纤维蛋白原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加重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本研究还观察了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溶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赖氨酸-精氨酸键被纤溶酶水解后的降解产物[4]。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后的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一种应对机制,在血栓形成后立即被激活发挥纤溶作用,以溶解血栓。有研究发现在诸如过敏性紫癜、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肝硬化、脑梗死、肺栓塞等高凝血状态、继发性纤溶以血栓性疾病中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和D-二聚体均有所升高[5-6]。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提示其处于纤溶亢进状态。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及D-聚体均有所升高,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同时检测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

参考文献

[1] 杨淳,汤荣华,刘春生,等.890例血常规及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1,17(1):26-28.

[2] 滕凤猛,高峰,余清,等.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监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184-185.

[3] 郭翠红.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33):249-250.

[4] 徐革.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河北医药,2014,36(8):1163-1165.

[5] 元淑巧,杨银芳,胥敏敏,等.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9):896-898.

[6] 吴芳兰,李倩,陈立华,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P-选择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9):98-100.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何向阳
(河南省固始县中医院,河南 固始 465200)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无典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以及急性左室衰竭等临床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干预,以便降低患者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87.1;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3-01

糖尿病属于中老年人群多发的一种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无典型症状,临床误诊率高[1]。因此临床重点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临床病死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象,并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象。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59岁,平均(67.1±2.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58岁,平均(67.0±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诊断标准[2]: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有缺血性胸痛史;②出现典型心绞痛超过30 min;③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症状;④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见:ST段抬高,有坏死性Q波;⑤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有明显变化。

1.3 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扩张冠脉血管、镇静、止痛、抗凝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强血糖控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有无发生典型心绞痛、消化道症状及心理失常等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无典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以及急性左室衰竭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多发的一种高危急重症,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且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中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糖尿病这一中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率也不断提高[3]。糖尿病主要是因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是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可导致患者微血管或者心肌发生病变,引发冠脉多支血管硬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且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病情;再加上老年患者各项重要脏器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机体耐受力较低,因此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因早期缺乏典型性症状,早期诊断率不高,易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在病情不断发展下,可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患者最后可因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需掌握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干预,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糖尿病因素影响,易发生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对于患者心脏支配作用下降,从而使其心脏痛感降低。当其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痛感程度下降,导致无典型心绞痛发生率较高。并且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心排出量减少,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现象,易增加其呕吐、心律失常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生率。患者长时间在高糖状态下,其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除此之外,老年患者因身体功能下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再加上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主要有腹泻、大汗以及精神障碍等症状,临床误诊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加强患者心电图检查以及血清酶学检查,提高临床诊断率。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易出现无典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室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等症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需详细掌握该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保证临床诊断准确性,以便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减少临床死亡病例。

参考文献

[1] 王文丰.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开通时间对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46.

[2] 王迎军.罗格列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6010.

[3] 段小春.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582.

探究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薛洪刚 于秀琴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呼吸科,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目的 探究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坠积性肺炎患者,将采用常规吸痰器吸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将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后平均氧分压和总有效率上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坠积性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坠积性肺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4-01

坠积性肺炎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以革兰染色阴性菌混合感染为主,常见于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卧床将会导致肺底部长期处于淤血、充血、水肿状态,痰液集聚在呼吸道内加重感染,因此对患者进行吸痰是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一个有效措施[1]。本文选取了50例坠积性肺炎患者,分别对他们采用不同的吸痰方式,其中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50例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坠积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经过肺部CT、临床诊断等检查后确诊为坠积性肺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每组25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患者中10例男性,15例女性,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3.6)岁;后者患者中12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6.4±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按具体情况给予营养维持、抗生素消炎、止咳化痰、供氧等一般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吸痰器吸痰,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每2~3 d操作1次,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分压情况、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其中氧分压提高率=治疗后平均氧分压/治疗前平均氧分压-1。

1.4 疗效判断: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病情轻微好转即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各种临床病症均无明显改善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则分别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比较若P<0.05,则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分压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平均氧分压为(44.5±2.0)mm Hg,在经过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后平均氧分压则为(83.6±2.4)mm Hg,氧分压提高率为87.87%;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氧分压为(44.1±2.1)mm Hg,在经过常规吸痰器吸痰治疗后平均氧分压则为(59.3±2.3)mm Hg,氧分压提高率为34.23%。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氧分压和提高率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氧分压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9,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经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2例为无效,占8%,7例为有效,占28%,16例为显效,占64%,总有效率为92%;经常规吸痰器吸痰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8例无效,占32%,8例有效,占32%,9例显效,占36%,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P<0.05)。

3 讨 论

老年群体是坠积性肺炎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老化,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这就使得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人体从而引起感染。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咳嗽吐痰功能的丧失与坠积性肺炎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关,痰液无法排除,淤积于中小气管,其中携带的细菌病原体等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引起坠积性肺炎,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一旦确诊为坠积性肺炎,患者就要及时入院治疗,选择有效方法控制病情,积极进行排痰治疗[2]。在治疗的过程中多饮水,并保持大便通畅,在饮食方面多进食低流质、高热量食物,保证食道和胃的良好消化,在饭后注意清理口腔,可保持2 h坐势[3]。

临床上除了采用以上这些护理措施外,还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吸痰治疗。本次研究中,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后平均氧分压和总有效率上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可见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技术与传统吸痰器吸痰法相比,其应用在坠积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使痰液引流更加畅通,达到高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目的。另外,在此次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中则有2例患者出现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这说明了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术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治疗方法,配合抗生素的使用,将能够起到有效抗菌作用,实现对肺组织的高效清理。

综上所述,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坠积性肺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氧分压,有效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学香,夏向南,肖志刚,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高领老年人坠积性肺炎疗效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2(5):286-287.

[2] 钟美岚,邹晓琪,陈隆凤.经纤支镜吸痰及肺泡灌洗术治疗吸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J].江西医药,2011,8(9):187-189.

[3] 芦莎,王娜妮.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及肺段灌洗术治疗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2(25):108-109.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研究

谢方伟 王国勇 邹海峰
(铁岭市调兵山市铁煤集团总医院胸外科,辽宁 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于本院进行体检且为健康状态的38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术前1 d、术后1 d、3 d、7 d 及10 d和对照组的血清疼痛应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的血清疼痛应激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1 d观察组的血清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波动较大,应加强对其术后早期的监测及干预。

【关键词】食管癌;围术期;疼痛应激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5-01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而手术为本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对于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相关研究也较多,其中关于围术期疼痛应激的研究却相对不足,而疼痛应激是与机体多方面密切相关的指标,且是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极大的方面[1]。本文中我们即就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于本院进行体检且为健康状态的38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的38名人员中,男性22名,女性16名,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2±8.7)岁。观察组的38例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2.4± 8.5)岁,病灶直径1.1~6.3 cm,平均病灶直径(3.2±0.6)cm,其中病灶部位位于上段者4例,中段者26例,下段者8例。健康对照组和食管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与平均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然后将观察组术前1 d、术后1 d、3 d、7 d及10 d和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血标本采集量为5.0 mL,然后以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液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疼痛应激指标,检测指标为SP、PGE2及NGF,上述指标的检测试剂盒分别为SP、PGE2及NGF ELISA试剂盒。然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检验处理方式包括两大类,分别为计量资料处理的t检验和计数资料处理的χ2检验方式,其均由软件SAS5.0完成,且以P<0.05表示比较指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2.59±0.46)µg/mL、(68.54±7.35)pg/mL及(34.23±4.59)pg/mL。

术前1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4.82± 0.69)µg/mL、(164.24±15.59)pg/mL及(60.34±5.86)pg/mL;术后1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13.59±1.46)µg/mL、(235.45±22.73)pg/mL及(123.59±11.79)pg/mL;术后3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10.20±1.33)µg/mL、(158.33 ±14.79)pg/mL及(78.56±7.97)pg/mL;术后7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6.30±0.75)µg/mL、(110.45±12.63)pg/mL及(50.62±5.29)pg/mL;术后10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2.65±0.49)µg/mL、(70.10±7.44)pg/mL及(35.04± 4.66)pg/mL。

观察组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的血清疼痛应激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1 d观察组的血清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对于符合手术指征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极为必要,而关于围术期的相关指标变化研究则尤为必要,可作为对患者进行干预措施制定和实施的依据[2]。本病作为恶性肿瘤,可表现出癌痛及其他不适感等,而手术治疗对患者而言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式,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等情况,因此此类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应激研究极为必要,因疼痛应激不仅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的炎性反应及其他血液指标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对其进行控制的价值较高[3-7]。故本文中我们即首先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并与健康人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术前至术后7 d的血清SP、PGE2及NGF等疼痛应激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员,而至术后10 d基本达到正常范围,且其从术前至术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术后1 d其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提示我们应在术后10 d之前重视对患者的疼痛应激监测及干预。

参考文献

[1] 孙长鹏,陈云琦,管宏俊,等.肋间神经冷冻和静脉自控镇痛对食管癌开胸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交通医学,2012,26(3):264-266.

[2] 李万鹏,王会芳,王永明,等.小剂量氯胺酮围术期持续静注对食管癌开胸术后急性及慢性疼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67-1669.

[3] 杨敏,祝高春,刘曾旭.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80-82.

[4] 李新权,吕靖,金子.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216-1217.

[5] 李岩,薛江.南食管癌手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激素水平影响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5,27(3):18-19.

[6] 卢兆桐,颜文龙,路威,等.食管癌患者氧化应激、凝血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6):1436.

[7] 余勇,胡振东,贾辉,等.食管癌切除术食管-胃吻合口食管黏膜氧化应激指标测定[J].江苏医药,2016,42(5):543-544.

伊班膦酸钠与依降钙素在合并2型糖尿病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疗效观察

王 艳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伊班膦酸钠与依降钙素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探寻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2年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口服骨化三醇胶丸0.25 μg每天1次和碳酸钙D3600 mg 每天1次;B组:在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的基础上给予依降钙素10 U肌注,每周2次;C组:在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的基础上给予伊班膦酸钠注射液2 mg静脉滴注,每3个月1次。随访时间1年。分别在基线和12个月后测腰椎(L2~L4)及股骨骨密度(BMD);并留取患者血清测定骨转换指标:骨保护素(OPG)及Ⅰ型胶原C端肽(CTX)。同时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依降钙素与伊班膦酸钠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均能改善患者的骨密度,但伊班磷酸钠对骨密度改善更明显。二者均能降低血中CTX,升高OPG水平。结论 伊班膦酸钠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较依降钙素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骨密度,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更高。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依降钙素;绝经后骨质疏松;糖尿病;骨保护素(OPG);Ⅰ型胶原C端肽(CTX)

中图分类号:R587.1;R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6-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故易发生骨质疏松。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则更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该类患者增加,发生骨折、致残致死率高,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及早的、有效的治疗该类患者,预防并发症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目前国内常用的3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2年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9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T2DM诊断标准(1999年版);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BMD,SD≤-2.5诊断骨质疏松。患者既往无骨折史,且能自由活动。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脑疾病;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Ⅳ期以上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以上;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合并有影响钙(Ca)和维生素D吸收的肾脏及肠道疾病;长期服用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先天性和获得性骨代谢障碍疾病;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

1.2 药品及仪器:骨化三醇胶丸(青岛海尔药业);碳酸钙D3片(惠氏制药);依降钙素(鳗鱼降钙素衍生物,山东绿叶制药);伊班膦酸钠(南京恒生制药厂);血清骨保护素(OPG)及Ⅰ型胶原C端肽(CTX)试剂盒从武汉博士德公司购买;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Norland公司)。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0.25 μg每天1次和碳酸钙D3600 mg每天1次;B组:在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的基础上加用依降钙素10 U肌注每周2次;C组:在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的基础上加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2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3个月1次。随访时间1年。三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及胰岛素治疗尽量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7%)。

1.3.2 指标检测:分别在基线和12个月后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L2~L4)及股骨骨密度(BMD);并留取患者血清测定骨转换指标:采用ELISA法测血清骨保护素(OPG);采用酶联免疫法测Ⅰ型胶原C端肽(CTX)。用生化分析仪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

1.3.3 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监测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观察并记录有无肌肉、骨骼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热、皮疹、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 基线时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基线时年龄、绝经年限、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密度、血中OPG、CTX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药物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经过12个月治疗,A组患者骨密度改善不明显,与基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骨密度较基线时明显改善(P<0.05),而C组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及B组均明显改善(P<0.01),见表2。

2.3 三组患者血清中OPG、CTX水平变化:较基线时比较,B组及C组血中CTX均降低,而OPG水平均升高(P<0.05),而A组患者较基线时比较,血中OPG、CTX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2。

2.4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三组患者中,部分患者出现口服钙剂后胃部轻微不适(A组有2例,B组3例,C组2例)。三组患者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骨骼主要包括有机成分(胶原蛋白)及无机成分(钙、磷)等。骨骼正常结构的维持主要依赖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功能的动态平衡。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故易发生骨质疏松。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受饮食限制钙摄入不足、高血糖利尿使钙磷排泄增加以及胰岛素缺乏、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使骨胶原合成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更易发生骨质疏松[2-3]。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则更高。

WHO推荐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包括: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3、重组

表1 各组患者基线时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各组患者基线时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A组 B组 C组 P值(组间比较)例数 30 30 30年龄(岁) 62.54±5.9  65.8±6.1  64.9±7.2  P>0.05绝经时间(年) 11.2±4.3  10.9±4.8  12.4±4.1  P>0.05 BMI  22.95±2.21 23.08±2.84 22.87±3.21 P>0.05空腹血糖(mmol/L) 9.85±1.8  10.31±2.2  11.51±3.1 P>0.05糖化血红蛋白(%) 10.21±3.4  9.75±2.9  10.85±4.1 P>0.05腰椎骨密度(g/cm2)0.75±0.04  0.75±0.06  0.74±0.05 P>0.05总髋部骨密度(g/cm2)0.59±0.07  0.57±0.03  0.56±0.08 P>0.05 血CTX(ng/mL) 0.38±0.15  0.36±0.12  0.40±0.18 P>0.05 血OPG(pg/mL) 92.35±21.22 88.34±19.58 86.52±24.85 P>0.05

表2 各组患者治疗1年后相关指标变化(±s)

表2 各组患者治疗1年后相关指标变化(±s)

注:“▲”表示数据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数据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A组 B组 C组空腹血糖(mmol/L) 6.86±1.5▲ 6.91±2.1▲ 7.12±2.4▲糖化血红蛋白(%) 6.48±1.6▲ 6.55±1.9▲ 6.63±2.4▲腰椎骨密度增加(%) 1.38±0.31  4.27±1.01▲ 6.69±1.13▲*总髋部骨密度增加(%)1.05±0.14  3.99±0.13▲ 6.52±0.36▲* 血CTX(ng/mL) 0.35±0.18  0.19±0.09▲ 0.17±0.21▲血OPG(pg/mL) 94.12±27.33 115.34±28.56▲124.51±31.32▲

人甲状旁腺激素、双膦酸盐、降钙素、雷诺昔芬(雌激素替代治疗)等。目前,国内常用3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法:常规补充钙质及活性维生素D3,在此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或双膦酸盐。研究显示,单纯补充钙质及活性维生素D3并不能很好的改善BMD及减少骨折的发生率,需要再加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降钙素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与骨羟磷灰石有很强的亲合力,可抑制骨内羟磷灰石的溶解,并可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抑制其活行、促进其凋亡,产生抗骨吸收作用。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它克服了既往双膦酸盐不良反应多的缺点,其针剂每3个月静滴1次,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静脉用药克服了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及增加食管癌危险性等缺点。根据研究显示,双膦酸盐和降钙素均能减少骨折的发生率[4-5],而多药联用并不能体现出协同效应[6]。

连帆、王于等[7]观察比较了鲑鱼降钙素与伊班膦酸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疗效,发现二者均能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及生活质量,但伊班磷酸钠对骨密度改善更好且依从性更好。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伊班膦酸钠与依降钙素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补充钙质及活性维生素D3治疗1年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A组)并不能很好的改善BMD(P>0.05),在此基础上加用依降钙素后,患者(B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而加用伊班膦酸钠组(C组)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改善更明显(P<0.01)。这与连帆、王于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我们还观察了三组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三组患者中,除部分患者(A组有2例,B组3例,C组2例)出现口服钙剂后胃部轻微不适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NF-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系统被认为是许多激素、细胞因子调节骨代谢的最终共同通道。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作用下,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表达的RANK与成骨细胞或基质细胞表达的OPGL结合,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成熟的破骨细胞也表达RANK,成骨细胞和基质细胞也可以通过其上的OPGL调节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OPG是一种可溶性的受体,与OPGL结合后可以抑制OPGL与RANK的结合,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活化[8],还可促进破骨细胞凋亡。因此,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将OPG作为骨形成标志物。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血中OPG会反应性升高[9-11]。在本研究中,B组及C组患者血中OPG均升高,说明依降钙素及伊斑膦酸钠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抑制也通过了OPG/OPGL/RANK系统。

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是骨中Ⅰ型胶原降解标志物。CTX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CTX是以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的有效标志物。在本研究中,B组及C组患者血中CTX均下降,再次说明依降钙素及伊班膦酸钠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综上所述,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与单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一样,需要在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3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或双磷酸盐,我们的研究显示,加用伊班膦酸钠比依降钙素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每3个月用药一次,患者依从性更高,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Liu ZH.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M].Beijing:Science press,1998:142.

[2] Liu ZH.Overview and diagnostic standard of primary osteoporosis.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M].Beijing: Science Press,1998:146.

[3] Landin WK,Whelmsen L,Bengtsson BA.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s more related to hormonal aberrations than to lifestyle fators[J].Clin Endocrinol Oxf,1995,519(4):387-394.

[4] Black DM,Cummings SR,Karpf DB,et al.Randomised trial of effect of alendronate on risk of fracture in women with existing vertebral fractures: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 research group[J]. Lancet,1996,348(9041):1535-1541.

[5] MacLean C,Newberry S,Maglione M,et al.Systematic review: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to prevent fractures in men and women with low bone density or osteoporosis[J].Ann Intern Med,2008,148(3):197-213.

[6] Black DM,Bilezikian JP,Ensrud KE,et al.One year of alendronate after one year of parathyroid hormone for osteoporosis[J].N Engl J Med,2005,353(6):555-565.

[7] 连帆,王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观察与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3):379-382.

[8] Takahashi N,Udagawa N,Suda T.A new member of tumor necrosisfactor ligand family,ODF/OPGL/TRANCE/RANKL regulats osteoclast differenti- ation and func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256(3):449-455.

[9] Stern A,Laughlin GA,Bergstrom J,et al.The sex- specific association of serum osteoprotegerin an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egend with bone mineal density in order adults: the Rancho Bermardo study[J].Eur J Endocrinol,2007,156(5):555-562.

[10] 李军,庄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5):601-604.

[11] 黄凌云,廖斌,杨敏,等.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行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 323-324.

肝硬化结节中CT与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的对比

宋传东 金晓霞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肝硬化结节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共62例,所有患者均分别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不同影像手段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 MRI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差异性均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结节性病变的结节类型可由MRI的多系列多参数成像特点予以显示。

【关键词】分析;CT;磁共振;肝硬化结节

中图分类号:R445;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8-01

肝硬化的临床主要特点为再生性,其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未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向肝硬化结节转化的可能性[1]。本研究对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均予以CT与磁共振(MRI)诊断和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共62例,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5.56±3.12)岁。本研究选取的性别、年龄的基线资料均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CT、MRI成像两项影像学检测。MRI诊断:行MRI平扫以及动态图像增强扫描两项操作。①平扫采用T1WI、T2WI,层间距取1 mm,层厚取8~10 mm,矩阵取512×512,视野范围取52 cm×42 cm;②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常规SE/FSE自旋回波序列,145 msTR、6 msTE,层厚取8~10 mm。CT诊断:行CT平扫以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两项操作,1~2 cm螺距,0.625 mm层厚,非离子型对比剂经由肘静脉予以注射(剂量1.5~2.0 mL/kg,注射速度3 mL/s),30 s动脉期,60 s门脉期,分别延迟120 s、300 s,以多期扫描增强效果为依据选择继续延迟时间。

1.3 观察指标:观察CT、MRI成像结果情况,并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的诊断功效进行统计分析[2]。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和MRI成像结果: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中,CT成像结果:16例尾叶大于正常肝脏尾叶,约占25.81%;小于正常者31例,约占50.00%,右叶均正常;34例左叶前后形态小于正常肝脏,约占54.84%,右尾叶均无异常区别;10例右尾叶前后形态大于正常肝脏,约占16.13%。

MRI成像结果:结节大小范围6~20 mm,其中20例肝硬化再生结节,约占32.26%,结节大小<10 mm;12例T1WI、T2WI信号均匀,约占19.35%,而肝实质与周围数据相比显著较高,8例T2加权像信号偏低,约占12.90%,T1WI信号偏高。不良发育结节5例,占16.13%,结节大小3~10 mm;T1加权像信号较低,T2加权像信号较高,门脉期和后动脉无变化4例,占6.45%,门静脉的信号增强6例,占9.68%。31例小肝癌(SHCC)结节>10 mm,占50.00%;T1和T2加权像显示T1低信号22例,占35.48%,高信号4例,占6.45%;T2低信号1例,占1.61%,高信号31例,占50.00%。 2.2 CT和MRI诊断功效情况:MRI、CT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指标检测值均较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和MRI诊断功效情况[n(%)]

3 讨 论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CT成像多在左叶显示不规则隆起或者凹凸不平的边缘,少数患者受到肝硬化结节影响出现局部肝肿大的临床症状,继而导致肝右叶肿大等肝形态上的异常。分析本研究数据结果,证实CT检测方法能够为乙型肝炎诱发的坏死性肝硬化进行有效监测,检测参考指标为不同的肝叶大小占据的比例,主要包括:①肝硬化结节临床诊断的影像区分依据T2WI高信号、发育不良结节,②肝硬化再生结节中T2WI低信号以及T1WI高信号差异显著,T2WI低信号以及T1WI高信号无法形成假包膜。由于发育不良结节和肝硬化再生结节均存在部分成分叠加的影响,因此MRI影像无法进行有效区分[3-4]。本研究还发现,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肝硬化患者病情时,MRI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中效果均略优于CT。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于下列因素有关:CT主要依靠多期增强扫描显示患者结节,其中延迟扫描的效果更为显著;MRI平扫能够显示部分的结节,而多期增强扫描可发现较多结节,因此MRI诊断各项参数优于CT诊断[5]。本研究中两种检测方法各项数据无显著差异,表明CT、MRI均可用于结节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

综上所述,肝硬化结节病情诊断采用CT与MRI尚无显著区别;CT检测中肝叶比率失调作为衡量肝硬化结节的重要指标,诊断肝硬化结节性病变组织主要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进行区分,MRI诊断肝硬化结节的主要依据是多系列成像。

参考文献

[1] 王新民.87例肝硬化结节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J].北方药学,2011,8(6):59-62.

[2] 杨杰,张孟超,宋颖,等.核磁共振SWI序列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2):370-372.

[3] 詹韵韵,张新书,姜凡,等.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4):189-190.

[4] 纪建松,杨宏远,王祖飞,等.超声、CT及MRI随访在肝硬化结节恶变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杂志,2014,94(5):368-369.

[5] 王晋,刘慧.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J].中外医疗,2014,33(15):192-193.

腹腔镜在肝胆外科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任建强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肝胆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胆外科肝胆患者的治疗方案中选择使用腹腔镜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且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肝胆外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7;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2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地进步,在临床手术中腹腔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肝胆外科手术中应用腹腔镜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多。本文主要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肝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在肝胆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肝胆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最低年龄31岁,最高年龄68岁,平均年龄(51.63±3.47)岁;其中11例患者为肝癌,8例患者为门脉高压,14例患者为内外胆管结石,7例患者为肝囊肿。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最低年龄30岁,最高年龄65岁,平均年龄(52.12± 3.52)岁;其中12例患者为肝癌,9例患者为门脉高压,13例患者为内外胆管结石,6例患者为肝囊肿。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经过CT、MRI 和B超检查得到确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疾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肝癌患者可利用腹腔镜来将患者相应的病灶切除掉;胆管结石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其中腹腔镜的作用主要是取石、检查工管引流以及为切除胆囊提高清晰的手术视野;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则主要利用腹腔镜来切开胆总管,然后进行取石,同时还要进行T管引流;胆囊肿患者则主要对患者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或者是开窗引流[1-2]。对照组患者主要性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地记录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资料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4.19±16.88)mL,手术时间为(148.92±5.17)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01±5.21)d;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19.24±71.28)mL,手术时间为(201.32± 6.2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6.21±7.16)d。显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的比较

3 讨 论

过去肝胆外科患者的手术治疗大多采用开腹手术,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较高,且手术创口较大,术后恢复较慢[3]。而利用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开腹手术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还具有手术创口小、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的使用已然受到广大医师与患者的认可[4-8]。

本文通过试验证明,腹腔镜在肝胆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应用可以使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得到有效地缩短,同时还能使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得到有效地降低。因此,腹腔镜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其不仅能够改善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还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Cai XJ,Yu H,Liang X,et al.Lapaorseopic hepateetomy by ceurettage and spiartion.Experiences of 62 cases[J].Surg Endose,2006,20(10):1531-1536.

[2] 李强,秦鸣放.内镜、腹腔镜治万胰腺假性囊肿38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4):3193-3198.

[3] 秦国喜.论微创技术在肝胆外科疾病中应用的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77-478.

[4] 张缨.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54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6):45.

[5] 姚文.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19-121.

[6] 傅海洲,黄平.腹腔镜微创技术就肝胆外科领域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9):217.

[7] 陈京华.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1):163-164.

[8] 陈立军.探讨肝胆外科中腹腔镜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6,6(2):151-152.

含左氧氟沙星及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钟殿海
(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含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给予利福喷汀、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吡嗪酰胺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增加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增加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观察组痰液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疗方案中,采用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联合治疗为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0-01

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且近年来耐多药结核(MDR-PTB)病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更增加了临床治疗工作的难度。耐多药结核病主要是指,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等两种药物以上的肺结核,是结核病控制规划难点和重点问题。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在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应用于MDR-PTB化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较好,据此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含左氧氟沙星及卷曲霉素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为复治菌阳者,且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且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无药物禁忌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26±11.32)岁,平均病程(2.51±1.82)年,耐利福平、异烟肼耐药者35例,其他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25±9.34)岁,平均病程(2.81±1.56)年,耐利福平、异烟肼耐药者36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中已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两组患者在病程、耐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选用药物及其剂量等信息如下:链霉素,0.75克/次,1次/天,肌注;利福喷汀,0.45克/次,1次/天,口服;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0.3克/次,3次/天,口服;吡嗪酰胺,0.5 克/次,3次/天,口服;乙胺丁醇,0.75克/次,1次/天;左氧氟沙星,0.5克/次,1次/天,口服;卷曲霉素,0.75克/次,1次/天,肌注。

两组均给予利福喷汀、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片、吡嗪酰胺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治疗,观察组增加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联合治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每2个月进行1次痰涂片,整个疗程持续18个月。

1.3 疗效评定:患者痰涂片检查显示,连续2个月痰菌转阴,不再复阳作为痰涂片转阴。以患者痰菌阴转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比较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转阴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观察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3.41%(30/44)、84.10%(37/44)、90.90%(40/44);对照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45.45%(20/44)、56.82% (25/44)、63.64%(28/44)。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观察组痰液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比较: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出现肝功能损害10例、胃肠反应3例,其他3例,发生率36.36%(16/44):观察组出现肝功能损害5例、胃肠反应2例,其他1例,发生率18.18%(8/4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汀、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是疗效可靠、应用广泛的抗结核药物,且利福喷汀、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作为异烟肼、利福平的衍生物,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故本次研究选择二者应用于化疗方案中,作为基础药物[1]。

同时,本次研究中,选择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应用于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案中:前者具有较好的抑制结核病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作用,可抑制细菌DNA复制和增殖;后者具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直接杀伤细菌细胞;二者联用抑制、杀伤细菌作用,且均无交叉耐药性[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链霉素、乙胺丁醇的对照组,可知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应用于化疗方案中,效果较好。同时,刘君,周容仲等研究发现,链霉素不良反应较强,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多于卷曲霉素,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故卷曲霉素安全性较好[3]。左氧氟沙星属于低度性抗菌药物,联合卷曲霉素,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故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疗方案中,采用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联合治疗为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清河,林健雄,黄松武,等.含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9):1264-1266.

[2] 张建旭,赵锋辉.国内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10(6):539-542.

[3] 刘君,周容仲.左氧氟沙星联合卷曲霉素治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7(1):38-40.

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张文栋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分析膀胱癌患者采取保留膀胱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保留膀胱手术的100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有关资料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54例2年内肿瘤无复发(54.00%),46例2年内肿瘤复发(46.00%)。两组吸烟、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膀胱灌注化疗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膀胱灌注化疗、肿瘤数目、肿瘤分级、分期以及吸烟等是引起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对降低术后复发率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1-01

在泌尿系统中,膀胱肿瘤是较为常见恶性肿瘤,按照膀胱肿瘤的浸润深度可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临床治疗膀胱肿瘤主要采取手术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一般采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大部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但术后复发成为困扰医师的重要问题。术后复发,会增加肿瘤恶性程度,甚至采取膀胱全切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膀胱癌患者采取保留膀胱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回顾分析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性保留膀胱手术的100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女,60例男,年龄为27~88岁,平均为(60.42±15.43)岁;80例有吸烟史,20例无吸烟史。55例膀胱肿瘤多发,45例膀胱肿瘤单发。病例入选标准:初发膀胱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放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或者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存活时间>2年,可定期进行CT、彩超或者是膀胱经复查。

1.2 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吸烟史、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数目等肿瘤学特征;干扰素灌注、卡介苗(BCG)灌注以及全身放化疗等术后治疗情况;复发肿瘤特征、复发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复发次数以及复发后治疗方法等术后情况。根据2年之内有无肿瘤复发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无复发组与复发组。对比两组患者肿瘤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治疗等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数据采用 SPSS 14.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s)表示,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54例2年内肿瘤无复发(54.00%),46例2年内肿瘤复发(46.00%)。无复发组,吸烟8例(14.81%),12例肿瘤多发(22.22%),6例T2、T3、T4(16.67%),10例肿瘤晚期(18.52%),48例膀胱灌注化疗(88.89%);复发组中,吸烟15例(32.61%),19例肿瘤多发(41.30%),13例T2、T3、T4(28.26%),17例肿瘤晚期(36.96%),25例膀胱灌注化疗(54.35%),两组吸烟、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膀胱灌注化疗均存在明显差异,χ2=4.441、4.229、4.741、4.284、15.036,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临床中,膀胱癌主要是指发生于膀胱黏膜上的一种恶性肿瘤,泌尿系统中较为常见,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相关研究发现,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能达到71%左右[1]。目前,公认的引发膀胱癌危险因素包含化学毒物接触与吸烟,欧美国家中,30%~50%膀胱癌患者均曾有吸烟史。本组膀胱癌患者中,80例有吸烟史,占80%,有吸烟史膀胱癌患者,术后容易复发,同时肿瘤复发后会增高肿瘤恶性程度。周清等[2]研究发现,对于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吸烟状态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未吸烟患者相比,术后吸烟或者是戒烟患者,其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无复发组,吸烟8例(14.81%);复发组中,吸烟15例(32.61%),复发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这说明术后戒烟能减少肿瘤复发危险性,符合上述研究结果。

大量研究关于膀胱肿瘤复发预测因素研究中显示,肿瘤多发、术后未采取膀胱灌注是引起膀胱癌复发重要危险因素[3-6]。根据膀胱癌复发进展危险程度,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将其分为中危肿瘤、高危肿瘤以及低危肿瘤。无复发组,2例肿瘤多发(22.22%),6例T2、T3、T4(16.67%),10例肿瘤晚期(18.52%),48例膀胱灌注化疗(88.89%);复发组中,19例肿瘤多发(41.30%),13例T2、T3、T4(28.26%),17例肿瘤晚期(36.96%),25例膀胱灌注化疗(54.35%),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肿瘤分级、分期、数目等是导致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病理特征,膀胱灌注患者具有较高复发率。总而言之,膀胱灌注化疗、肿瘤数目、肿瘤分级、分期以及吸烟等是引起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多次复发患者应积极采取辅助放化疗或者是全膀胱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杨森,南存金,木海琦,等.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生存率与p53和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12):133-135.

[2] 周清,姚善华,韩海彬.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40(24):155-156.

[3] 王焕军,关键,郭燕,等.膀胱DWI的初步应用:膀胱癌术后复发与术后良性改变的鉴别[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8(1):109-113.

[4] 罗业恒.保留膀胱手术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J].微创医学,2015,10(5):627-629.

[5] 魏蓓蕾.保留膀胱手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84-85.

[6] 罗文,贾洪涛,罗茂华.膀胱保留术综合治疗方案对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2):62-63.

急性狂躁症的临床治疗及疗效

赵成龙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狂躁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分析。方法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狂躁症患者中选取8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丙戊酸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氯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狂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狂躁症患者而言,氯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狂躁症状,安全性更高,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狂躁症;患者;氯氮平;丙戊酸钠;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2-01

本次研究选取80例急性狂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探讨急性狂躁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分析,结果比较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狂躁症患者中选取8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狂躁症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单纯丙戊酸钠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26.38±5.47)岁;患病时间3~30 d,平均患病时间(15.61± 2.98)d;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氯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25.92±6.77)岁;患病时间3~30 d,平均患病时间(15.42±1.56)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单纯丙戊酸钠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每天0.6 g,分三次服用,1周内,逐步增加到每天1.2 g,分三次服用。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氯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丙戊酸钠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患者,氯氮平起始剂量为每天50 mg,分2~3次服用,1周内,逐步增加到每天200~450 mg,分2~3次服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酚酞片、心得安等药物辅助治疗[1]。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第2周、第4周以及第6周使用狂躁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痊愈:狂躁量表评分减分超过80%;显效:狂躁量表评分减分超过50%;有效:狂躁量表评分减分超过30%;无效:狂躁量表评分减分低于3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都经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s)表示,经过t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狂躁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分别是(28.97±6.63)、(29.42±7.4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分别是(25.64±4.97)、(27.96 ±6.62),治疗第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分别是(18.76±5.37)、(21.75±6.23),治疗第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分别是(8.43±3.93)、(15.34±8.77),治疗第6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狂躁量表评分分别是(5.62±3.43)、(9.32±4.6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狂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40例患者中,19例治愈,17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40例患者中,6例痊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4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狂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暴力、冲动、容易惹怒以及高度兴奋等症状,部分急性狂躁症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病性政治,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体内发生水电解质失衡。临床治疗急性狂躁症主要通过采用情感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物这种治疗手段,但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由于锥体外系反应较多,所以临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氯氮平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狂躁、抗精神病以及镇静作用,并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所以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急性狂躁症的主要药物。丙戊酸钠是一种抗癫痫药物,其抗狂躁的效果和锂盐相似[3-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氯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急性狂躁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有效改善患者的狂躁症状,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洪二郎,廖湘交,常凤坤,等.小剂量博思清和利培酮分别合并足量丙戊酸钠治疗急性躁狂症的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53-55.

[2] 邢秀娟,张环英,汪灵芝.氯氮平辅助丙戊酸钠治疗急性躁狂症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1(11):1236-1237.

[3] 金卫东,马永春,王鹤秋,等.奎硫平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1):4-8.

[4] 林伟成,徐昌武,文启琴.阿立哌唑合并锂盐治疗急性躁狂症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2(7):244-245.

[5] 洪二郎,廖湘交,常凤坤,等.小剂量博思清和利培酮分别合并足量丙戊酸钠治疗急性躁狂症的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53-55.

[6] 薛瑞梅.急性躁狂症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3(9):43-44.

[7] 董玉霞,赵蕾,刘丽华.喹硫平辅助丙戊酸钠治疗急性躁狂症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21):23-24.

儿童少年期狂躁症状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

王 亮

(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辽宁 开原 112300)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儿童少年期狂躁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确诊提供参考。方法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中选取1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成年狂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早期的症状比较复杂,但是不典型,经常会发生误诊的情况,和成年狂躁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在行为多且破坏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明显多于成年狂躁症患者,思维联想加快少于成年狂躁症患者。结论 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有特殊的症状和特点,临床医师在诊断时要充分注意,尽量避免发生误诊的情况。

【关键词】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成人狂躁症;临床特点;误诊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3-01本次研究选取10例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和10例成人狂躁症患者进行对比,探讨儿童少年期狂躁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确诊提供参考,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中选取1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2.3±2.4)岁;3例患者首次发病,7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单相狂躁,8例患者双相狂躁;患病时间10 d~3年,平均患病时间(17.3±16.9)个月。选取同期成人狂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6

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9±3.5)岁;4例患者首次发病,6例患者复发;3例患者单相狂躁,7例患者双相狂躁;患病时间10 d~3年,平均患病时间(16.9±17.1)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都经过SPSS12.0

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早期表现情感症状比较:观察组患者5例,占5.0%,其中4例早期表现情感症状不典型,临床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躯体症状、品行障碍、行为障碍等。对照组患者8例,占8.0%,只有2例患者表现为分裂样症状和人格障碍。

2.2 两组患者的狂躁症状比较: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多数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早期的症状比较复杂,但是不典型,经常会发生误诊的情况,和成年狂躁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在行为多且破坏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明显多于成年狂躁症患者,思维联想加快少于成年狂躁症患者。

2.3 两组患者的误诊情况比较:观察组10例患者中,7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70.0%,其中,2例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例患者被误诊为行为和品行障碍,1例患者被误诊为焦虑症,1例患者被误诊为边缘型精神障碍,2例患者被误诊为癔症。对照组10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误诊,占40.0%。其中,1例患者被误诊为心因性反应,1例患者被误诊为人格障碍,2例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n)症状观察组对照组P值幻觉23>0.05妄想34>0.05破坏行为82<0.05爱管闲事34>0.05性欲亢进45>0.05行为轻率23>0.05活动量增加95<0.05睡眠减少56>0.05自我感觉良好45>0.05自我评价过高56>0.05注意力不集中71<0.05

联想加快28<0.05言语增多87>0.05容易惹怒88>0.05情感高涨54>0.05 3 讨 论

有关报道中指出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早期主要表现为强迫、抽动、品行、性格改变等症状,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发生的行为紊乱很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先兆,和典型狂躁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经常会发生误诊的情况[1]。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早期的症状比较复杂,但是不典型,经常会发生误诊的情况,和成年狂躁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在行为多且破坏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明显多于成年狂躁症患者,思维联想加快少于成年狂躁症患者。这是因为儿童的思维过程还不成熟,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自我体验比较单一,对批评和挫折的耐受性差,所以很容易惹怒而产生破坏行为[2]。临床实践标准,多数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经常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这是因为临床医师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比较敏感,再加上儿童少年期狂躁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很容易发生误诊。此外,由于临床医师对年幼患者有主观上的保护思想,再加上儿童少年期情感障碍很少见,所以儿童情感方面的疾病很容易发生误诊[3]。

参考文献

[1] 陶长林,禹海航.儿童少年期躁狂症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49-150.

[2] 陶用富,肖英,郑崇芬,等.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99-100.

[3] 吴媚,李梁,潘丽妹.儿童少年期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点[J].柳州

医学,2008,17(2):70-72.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李吉军
(丹东市第三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目的 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和维生素B12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方法 选择89例AD患者及45例正常老年人,分为3组。AD1组(无心血管疾病)、AD2组(伴有心血管疾病)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 AD1组与对照组比较,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无显著性差异。AD2组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分别为(18.30±2.57)µmol/L、(14.30±1.18)nmol/L和(237.20±28.77)nmol/L,与其他两组比较,Hcy含量显著升高,叶酸含量显著降低,维生素B1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AD的发病无关,与AD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清叶酸的降低是导致A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要因素。维生素B12与A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无关。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阿尔茨海默病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4-01

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阿尔茨海默病AD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者的重视。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否对AD的发病和(或)进展产生影响,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为此,我们进行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和维生素B12对阿尔苡海默病的影响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9例AD患者,分为两组:AD 1组(无心血管疾病)和AD 2组(伴有心血管疾病)。AD 1组共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65 (59~73)岁;AD 2组共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中位年龄为63 (54~72)岁。所有入选者均符合AD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除外)、以及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老年人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中位年龄63(55~74)岁。所有入选者近期均未服用叶酸及B族维生素。

1.2 方法:清晨7时左右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注入EDTA抗凝试管,置于4 ℃冰箱。2 h内分离血浆,当天进行Hcy测定。另取静脉血5 mL,用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Hcy水平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试剂盒购自美国伯乐公司。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天津德普公司。

2 结 果

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AD 1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D 2组与其他两组比较,Hcy显著升高(P<0.05),叶酸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B12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Hcy的升高与叶酸的降低相关,与维生素B12无明显相关性。

3 讨 论

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不能导致AD的发病。Hcy是蛋氨酸的代谢产物,蛋氨酸代谢途径的任何障碍均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产生受遗传和代谢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1 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结果及比较(±s)

表1 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结果及比较(±s)

注:Hcy水平:2组与1组比较,t=1.344,P>0.05;3组与1组比较,t=3. 579,P<0.05;3组与2组比较,t=2.941,P<0.05。叶酸水平:2组与1组比较,t=1.560,P>0.05;3组与1组比较,t=2.837,P<0.05;3组与1组比较,t=4.188,P<0.05。维生素B12水平:3组间相互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Hcy(µmol/L)叶酸(nmol/L) 维生素B12(nmol/L)对照组 45  12.31±1.26 19.48±0.96  209.34±20.84 AD 1组 47  13.79±2.14 21.25±1.53  246.63±25.72 AD 2组 42  18.30±2.57 14.30±1.18  237.20±28.77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无心血管疾患的AD患者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与两组间Hcy的比较结果一致。

我们认为,如无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障碍的影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能导致AD的发病。我们发现,伴有心血管疾病的AD患者血浆Hcy水平较无心血管疾病的AD患者明显升高,同时叶酸明显降低。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使A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加重AD的严重程度;而血清叶酸的降低是导致A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产生过量的自由基,引起DNA损伤、细胞凋亡、修饰LDL和错误蛋白质。上述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内皮细胞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始动过程。引起叶酸摄入不足的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血清叶酸含量下降,进一步形成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们没有观察到维生素B12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形成有关。

总之,维生素B12与A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无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AD的发病无关,但与AD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清叶酸的降低是导致A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Blum A,MillerH.Role of cytokines in heart failure[J].AmHeart J,1998,135(2):181-186.

[2] Quinones MA,Mokotoff DM,Nouri S,et al.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wall stress[J].Am J Cardio,1980,45(4):782-789.

[3] 翟俊伟,王晓成,王晶莹,等.阿尔茨海默病家庭负担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9):962-966.

[4] 李明秋,黄海华,江皋轩,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和预测因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5):1131-1134.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的研究

梁 奥 朱超齐 严 岩 于 帅 黄 鑫 佘敏涛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吉林省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化疗,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1、2、3、4个疗程后的化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 化疗前,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化疗后1、2、3、4个周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化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采用循环肿瘤细胞患者实施有效的化疗治疗,不仅可以缩小乳腺癌患者病灶,降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数量,而且还能对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和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为后期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借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化疗;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5-0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吉林省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检测指标均满足国家相关机构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4~72岁,平均48.5岁;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22~71岁,平均48.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关检查和穿刺活检后确诊为乳腺癌;②年龄在18~75岁;③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胸部彩超及腹部CR检查确认无肺、肝转移,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也要进行胸部或腹部CT检查或者进行全身骨扫描以保证无骨转移;④肿瘤为单侧、单发乳房病变;⑤患者不存在化疗禁忌证;⑥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过任何药物和辅助治疗;⑦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排除标准:①哺乳期乳腺癌;②炎性乳腺癌;③有较严重的心肺疾病;④已发生远处转移;⑤入院前已经进行过肿块切除活检处理;⑥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无法按照相关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

1.3 治疗方法:对于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患者的治疗,最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对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全面的检测,对于异常情况要给予密切关注,以保证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每21 d为1个疗程;600 mg/m2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每21 d为1个疗程。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75 mg/m2多西他赛,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每21 d为1个疗程;75 mg/m2表柔比星,静脉滴注控制在1 h,每21 d为1个疗程;500 mg/m2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每21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要对其临床反应进行密切的关注,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1.4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5 mL,对其化疗前,化疗后1、2、3、4个周期中外周血CK8/18CTC阳性值进行检测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化疗前,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化疗后1、2、3、4个周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化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CTC值对比

3 讨 论

乳腺癌属于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癌细胞一般会在肿瘤形成早期发生脱落,并直接进入或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系统,从而使肿瘤细胞扩散到全身。虽然有70%~80%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和辅助化疗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仍有超过20%的患者会在几年内复发,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大量研究表明[2-4],30%~40%的乳腺癌初治患者骨髓、静脉血及常规病理检查会发现癌细胞转移现象,从而说明循环肿瘤细胞是导致乳腺癌患者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乳腺癌进行治疗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方法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早期检测和诊断,了解患者肿瘤细胞转移区域及影响范围,因此该检测结果不仅可以为后期的治疗、化疗及康复提供很好的借鉴,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阳,刘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3,8(2):48-49.

[2] 张健,冯晓燕,孙亭亭,等.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分离鉴定试剂盒的建立[J].检验医学,2015,30(10):1011-1016.

[3] 郭德阳,陈雷,余正.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21):3992-3996.

[4] 宋云飞,刘健.循环肿瘤细胞对晚期乳腺癌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梗死前心绞痛6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李中华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辽宁 阜新 123200)

【摘要】目的 分析梗死前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6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处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静脉抗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处理时应重视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绞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6-01

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供血不足有关。供血不足可导致心肌暂时性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如处理不当可进展至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分析了梗死前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6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为对象,均有冠心病病史,出现反复发作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ST-T波出现缺血症状,ST段压低,T波倒置。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30例,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75±11.26)岁;体质量50~82 kg,平均体质量(64.75±12.83)kg;冠心病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43 ±1.64)年。

实验组患者30例,包括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2.64±11.53)岁;体质量51~83 kg,平均体质量(64.83± 12.54)kg;冠心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6.58±1.72)年。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冠心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处理,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0~30 mg/d;钾镁合剂;口服氯吡格雷3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10 mg/d,每晚睡前口服;合并高血压者口服依那普利;合并糖尿病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2]。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静脉抗凝治疗。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次,2次/天;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20 mL/d,舒血宁注射液20 mL/d等中成药制剂以活血化瘀[3]。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显效:治疗72 h内心绞痛发作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治疗72 h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减轻,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心电图降低的ST段回升超过0.05 mV,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治疗72 h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未减少或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或恶化,或发展为心肌梗死。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 论

梗死前心绞痛是处于缺血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危险状态,如处理不当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在临床处理时应迅速控制心绞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检查技术手段也不断完善,对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研究也更加深入。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发展为持续性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严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促凝与抗凝的平衡失调。心绞痛持续性发作还可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影响血液流变性而导致血栓形成,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对于梗死前心绞痛的常规急诊处理包括扩冠、解痉、抗凝、降压、降糖、调脂等对症治疗。采用硝酸甘油扩张冠脉,缓解心绞痛症状;钾镁合剂纠正心律失常;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降压、降糖等药物治疗。静脉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抑制血栓形成,避免血小板异常激活和聚集。丹参注射液以中药丹参为原料;舒血宁注射液以中药银杏叶为原料。丹参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丹参酮,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预防血栓形成。银杏叶提取物以总黄酮为主,可扩张血管、解除冠脉痉挛,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对心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中辅以静脉抗凝治疗者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者的83.33%。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处理时应重视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凌娇奴.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81.

[2] 杨佳庆.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转归与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4-6.

[3] 王琰.尿激酶和肝素治疗梗死前心绞痛34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110.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心肌损伤的干预

李 艳1* 孙绍妮1郭慧玲2
(1 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33)

【摘要】目的 评价外源性补充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3例。对照组103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10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术后立即给予rhBNP静脉滴注。所有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3 d(rhBNP疗程结束)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TnI)的浓度。结果 PCI术后,对照组CK-MB及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rhBNP对缺血梗死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有助于减轻心肌损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作为又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心肌酶;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7-01

*通讯作者:E-mail: swalloliyan@163.com

重组人脑钠肽(Lyophiluzed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与其特异性钠尿肽受体结合,可以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快速纠正,并且能发挥出利钠排尿、肺循环血管、选择性扩张冠脉以及抗心脏重塑等多方面的效果[1]。本文旨在探讨外源性补充rhBNP在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促使其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急诊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3例。对照组103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103例在此基础上术后立即给予rhBNP静脉滴注。

1.2 方法:常规体检并入院时空腹8~12 h后清晨给予生化检查,并且对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TnI、CK-MB)进行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都在手术开始之前接受药物治疗,具体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等。实验组103例在此基础上术后立即给予rhBNP静脉点滴,按照1.5 μg/kg静脉冲击后,以0.0075 μg/(kg·min)的速度治疗,用药维持3 d。术后再次对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及临床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A型、B型以及C型病变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行PCI术治疗后3 d,对照组患者的CK-MB(P=0.01)及TNI(P=0.0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CK-MB水平超出正常上限值1~3倍者为9例(8.74%),超出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7例(6.80%);TnI水平超出正常上限值1~3倍者为11例(10.68%),3倍以上者9例(8.74%);对照组患者中CK-MB水平超出正常上限值1~3倍者28例(27.18%),3倍以上者24例(23.30%),两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均<0.01)。

3 讨 论

近些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在早期阶段输注rhBNP60 h,能对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有重要的意义。心肌缺血再灌注主要指的在心肌组织发生缺血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血流再次恢复之后,组织损伤情况却在加重,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器官恶化。在当前,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一个病理变化过程,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心肌缺血再灌注[2]。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往往会伴随出现炎症艺术的提升,或者会释放出氧自由基与溶酶体酶等代谢产物。当心肌细胞坏死时,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较为严重,这时细胞中的如血清心脏标志物等大分子物质就会向着心脏间质组织进行弥散,从而进入梗死区的淋巴管和微血管[3]。CK是酶的一种,是由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生成的一种酶。当心肌细胞出现严重的损伤时,CK溢出就越多,其活性就会越高,其数值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4-6]。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没有接受PCI手术治疗之前,两组在TnI 和CK-MB水平方面的比较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行PCI手术之后,发现两组患者的该项指标较手术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K-MB与TnI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这也能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rhBNP对于缓解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着良好的效果,也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rhBNP是抗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指标,能够对心室重构产生有效抑制,进而降低临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这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也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rhBNP的研究与发展,其在临床上的价值必将越来越突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郁志明,洪侃,杨传高.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9,24(18):1628-1629.

[2] 樊冤桥,何建桂,陈艺莉.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2):1097-1100.

[3] Mair J.Biochemistry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where are we now[J].Clin Chem Lab Med,2008,46(11):1507-1514.

[4] Burley DS,Baxter GF.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t early reperfusion limits infarct size in the rat isolated heart[J].Basic Res Cardiol,2007,102(6):529-541.

[5] 翟菁.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22.

[6] 房莉.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循环内分泌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94-195.

YAG激光泪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蒋毅萍1冯志强2
(1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 丹东 118000;2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目的 观察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采用Nd:YAG激光对180例(196眼)泪道阻塞患者进行泪道激光术,年龄24~72岁,病史3个月~20年。术后定期冲洗泪道,观察2~12个月,疗效满意。结果 180例(196眼)一次性治愈170眼,12眼行再次激光手术治愈,治愈率92.9%,10眼行二次激光手术后好转,4眼经过三次激光手术后仍阻塞。结论 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关键词】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泪道阻塞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8-01

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泪溢或溢脓,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传统治疗多采取冲洗及探通或手术治疗,前者易复发且易形成假道,手术易出血、颜面部留有瘢痕。我科自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间采用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80例(196眼),男60例(60眼),女120例(136眼),年龄24~72岁,平均48岁,病史3个月~20年。泪道阻塞部位分为:泪小点闭塞或狭窄20眼,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50眼,鼻泪管阻塞102眼,慢性泪囊炎24眼。

1.2 仪器规格:武汉博达康激光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BDK-BS型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激光波长1064 nm,输出最大能量320 mJ,频率1~40 Hz,配套的激光泪道光纤引导针9号石英光纤。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①材料准备: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1台,带芯的泪道激光光纤引导针,泪道激光冲洗针头若干套,泪点扩张器,泪道冲洗注射器,消毒方盘,妥布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妥布霉素注射液16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配成冲洗液。②做泪道冲洗:确定阻塞部位。慢性泪囊炎常有稀薄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应用冲洗液或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多次冲洗,滴抗生素眼药水,冲洗至无分泌物,方可行泪道激光术。

1.3.2 手术过程:患者仰卧位,盐酸奥布卡因小棉球贴附于泪小点5 min,冲洗泪道初步了解泪道阻塞情况,2%利多卡因麻醉泪道黏膜。消毒泪道周围皮肤,泪道扩张器扩张下泪点,从下泪点插入带针芯的激光泪道光纤引导针,按常规的泪道探通法进行泪道探查至阻塞部位后拔出针芯,将光纤插入激光泪道光纤针内直至阻塞处,对阻塞部位做连续击射,至阻力消失伴有落空感,探针在泪道内活动无阻力时,取出光纤,否则继续向下探通击射,直至阻力完全消失。用冲洗液冲洗,检查是否通畅,通畅后,用妥布霉素注射液80 mg+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冲洗泪道。然后一边注入迪可罗眼膏,一边退出针套,将眼膏注入整个泪道。

1.3.3 术后处理:新霉素滴眼液一日四次点眼,口服抗生素。冲洗液每日加压冲洗,共3次,后为3 d冲洗一次,连续3次,后为1周1次连续3次,后改为半月一次后随诊。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溢泪、溢脓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好转:自觉症状好转,不同程度落泪,泪道冲洗通畅;无效:症状无改善,溢泪明显,泪道冲洗不通畅。

2.2 治疗效果:经用泪道激光治疗后给予冲洗及复查,观察2个月至1年,180例(196眼)无1例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一次性治愈170眼,12眼行再次激光治愈,治愈率92.9%,10眼行二次激光后好转,4眼经过三次激光后仍阻塞。

3 讨 论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多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骨性鼻泪管上口的横径明显较男性狭窄,而易引起泪道阻塞[2]。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有多种,治疗目的是泪道疏通、泪道改道及泪道重建,恢复泪道的生理功能。传统的治疗采用冲洗探通或插管等,但冲洗易反复发作,探通易形成假道造成新的阻塞,手术虽然成功率高,但操作复杂,损伤大,颜面部残留瘢痕。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日益推广。Nd:YAG激光为波长1064 nm的近红外线激光,组织穿透力强,以电离效应为主,不导致实质性组织加热,不产生周围组织损伤。将激光通过导光纤维直接输送到阻塞部位,气化瘢痕组织,由残余的上皮重新延伸修复,达到再通目的。特点为能量少,组织气化率高,穿透力强,对周围组织损伤少。术中使用迪可罗眼膏注入泪道能有效地控制感染,防止术后创面粘连,保持泪道通畅。术中、术后使用激素,可减轻瘢痕形成及新生血管生长。本文12眼行再次激光手术治愈,可能与第一次激光时间较短,组织上皮机械性阻塞及患者可能存在瘢痕体质而造成阻塞有关,因此定期泪道冲洗很重要。泪道激光成形术一般在术中均能疏通阻塞部位,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粘连及瘢痕形成。术后粘连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激光击穿的范围不够大、炎症、创面出血等,与患者本身因素也有很大关系。本文有4眼经过三次激光手术后仍阻塞,与术前冲洗泪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有关。假道形成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泪囊长期化脓性感染,使泪囊壁变薄,如果手术操作粗暴,可引起假道形成,故要熟知泪道探通的正确方法,适当用力,刚好到达阻塞部位用激光击射,能防止假道形成。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优点:①无需皮肤切口,术后无瘢痕。②损伤小,时间短,痛苦少,安全性高。③激光止血效果好,术中不出血或出血很少。④门诊就能开展,方便患者就诊。⑤成功率高,若1次激光后不通畅,仍能进行再次激光术,若激光术失败,不影响常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美玉.眼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3-86.

[2]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0-73.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黄 淼
(周口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 对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方法 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内镜治疗;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再次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基于内镜下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再次出血率,进而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保障依据。

【关键词】内镜;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39-01

上消化道出血是系统消化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诸多,包括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及急性糜烂性胃炎等[1]。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便会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本组抽取了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检查确诊[2]。其中,男38例、女30例;最小年龄者18岁,最大年龄者67岁,中位年龄(42.8±3.2)岁;42例为消化性溃疡,16例为胃黏膜糜烂出血、10例为食管静脉曲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主要采取常规止血及纠正休克治疗,同时还需要为患者补充血容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治疗。基于内镜条件下,针对患者出血部位周围给予冰生理盐水、凝血酶及去甲肾上腺素,行多点局部注射。对于暴露且不出血的血管,需在这些血管周围注射2~3针,避免发生出血。若出血点显著,需在内镜的条件下,在出血点周围给予高频电极电凝治疗,以此起到止血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再次出血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3]。临床疗效判定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患者呕血及黑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除,经检查脉搏及血压均恢复正常水平[4];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脉搏、血压等检查有所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再次出血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值为(5.3±1.8)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值为(9.8±2.4)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次出血者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再次出血者8例,发生率为23.53%,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两组数据差异显著(χ2=6.476,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系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病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呕血、黑便。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诸多,最为常见的是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及急性糜烂性胃炎等。以往通常采取传统内科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为了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本组研究重点提到内镜治疗。基于内镜条件下治疗,具备快捷方便的优势,疗效确切,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降低再次出血发生率。李晓明等[5]经研究表明,基于内镜条件下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治疗效果显著,与传统内科方法治疗比较起来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再次出血率,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研究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内镜治疗,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3.5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基于内镜下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再次出血率,进而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保障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栋,雷虹.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8(22):31-32.

[2] 马建平,张昱.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7(9):792-793.

[3] 庞德兵.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2):129-130.

[4] 邝杰思.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8(17):3335-3336.

[5] 李晓明.内镜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11(13):136-137.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董晓春*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电诊科,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均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有无梗死发生。结果 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经检查证实有梗死灶发生49例,占59%,其中有典型临床症状23例,占2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混合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

【关键词】彩超;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0-01

*通讯作者:E-mail: Dongxc0710@126.com

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主要通路,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动脉狭窄,严重的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脑部供血障碍,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引起脑梗死。本组总结了83例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资料83例均来源于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39~82岁,平均60.5岁。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梗死病灶49例,男34例,女15例。

1.2 方法:采用PHILIPS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L9-3。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一软枕使颈部略抬高头稍后仰,面部偏向检查的对侧约45°,先横切后纵切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近、中、远端及分叉水平和分叉后颈内动脉(ICA)、外动脉(ECA),ICA颅外段检测范围4.0~6.0 cm,判断血管内膜是否光滑,管壁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内-中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大小、形态及性质并同时观察有无管腔狭窄或血栓闭塞。

2 结 果

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者中 ,均有颈动脉内膜粗糙,内-中膜不同程度增厚(正常IMT<1.0 mm)者43例,弥漫性增厚者30例,局限性增厚者13例,软斑39例,混合性斑块23例(其中复合性斑块3例),硬斑21例。83例均进行过头位CT或MRI颅脑扫描检查,其中诊断脑梗死49例,占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者的59%;颈动脉狭窄的共5例,占脑梗死病例的10%。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见表1。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块(%)]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有关文献报道脑梗死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预防和早期治疗脑梗死成为临床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变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所引起。

本组资料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往往双侧同时受累,左侧发病略多于右侧,而颈外动脉较少见。这是由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膨大,局部血流形成涡流区域,血流速度降低,容易使血液中的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有形成分沉积在此处所致[2]。随着斑块的生长产生胶原纤维性基质。最重要的合并症是纤维帽的破裂、内膜的损害及斑块内出血。血栓脱落、斑块的破裂、出血均可引起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3]。根据斑块的回声密度将其分为低回声斑块(软斑)、强回声斑块(硬斑)、混合斑(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及复合性斑块(斑块内出血、溃疡、血栓形成)。研究结果提示这种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性质的斑块脱落或发展容易引起脑梗死[4-9]。一般而言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脂质多、纤维帽薄、脆弱,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随之脱落而引起脑梗死;硬斑为稳定斑块,斑块脂质少,纤维帽完整较厚,表面钙化,不宜破裂,较少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可及早发现斑块,判断斑块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评估斑块对治疗的反应,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华琦.解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165-168.

[2] 刘芳,杨浣宜,张红叶,等.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6):381-382.

[3] 郑宇,华扬.血管超声为入门[M].4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99-101.

[4] Li G,Yaqin F,Liwen L,et al.Significance of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or diagnos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Neural Regenerat Res,2007,2(2):440-442.

[5] Osman K,Cem H,Ismail M,et al.Color Doppler Analysis of Vertebral Arteries[J].Am Institute Ultrasound Med,2002,23(11):1 483-1491.

[6] 张建容,周瑜,杨清武.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血流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0-42.

[7] 张素会,钱梅芳,张会丛.辛伐他汀联合化痰通窍汤对脑梗死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133-134.

[8] 郭恩会.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77-78.

[9] 王月云,侯沛红,张恒.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23-25.

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

陈爱凤
(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对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7月至12月间建卡的孕妇1000例孕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早孕妊娠妇女展开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素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为13.5%,促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异常率为7.9%,促甲状腺素正常组与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孕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胎儿影响极大,因此对孕妇开展常规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激素检测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干预,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关键词】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1-01

曾有调查结果显示[1],育龄妇女为甲状腺疾病的高发人群,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会从受孕到分娩的各个阶段对孕妇产生影响,并且会增加对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从而影响到新生儿的发育。目前孕妇自身免疫性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浓度的升高与流产和早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结果以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1000例孕妇的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结果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接受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的建卡孕早期孕妇,抽取其中的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在21~40岁,平均(28.7±11.2)岁,孕周4~20周,平均(9.7±4.3)周。所有受试者均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证实未患有原发甲状腺疾病以及肝、肾、心等器官疾病。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1000例孕妇展开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激素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2 检查方法:采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于真空无抗凝管内,对血液进行离心并分离出血清,然后对血清进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激素检测。仪器使用罗氏-E601电化学免疫检测系统。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正常参考区间在<34 IU/mL。促甲状腺激素正常参考区间为0.05~5.17 μIU/mL。

1.3 诊断标准[2]: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结果超过34 IU/mL者视为结果阳性,促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超过5.17 μIU/mL者视为临床甲减或者是亚临床甲减,促甲状腺素检测结果不足0.05 μIU/mL者视为甲亢。

1.4 干预手段:本次调查中,针对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阳性,而促甲状腺素检测结果正常的孕妇而言,需要对其在6个月后进行促甲状腺素再次复检;针对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查结果阳性,促甲状腺素水平超过5.17 μIU/mL者或者是促甲状腺素水平不足0.05 μIU/mL的孕妇,需要对其展开左旋甲状腺素钠干预治疗。

1.5 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 <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甲状腺功能筛查结果统计:本次调查中的1000例孕妇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为13.5%,促甲状腺素检测结果异常率为7.9%,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5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者22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素均出现异常者16例。

2.2 促甲状腺素正常组与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查结果比较:经统计发现,促甲状腺素正常组与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促甲状腺素正常组与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查结果比较

3 讨 论

妊娠的过程中,对于母体甲状腺而言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其中以甲状腺增大,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等为主,因孕妇内分泌系统会受妊娠以及胎儿甲状腺发育的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处在特殊的一种应激状态,因此很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结果以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结果显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为13.5%,促甲状腺素检测结果异常率为7.9%。促甲状腺素正常组与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 <0.05),表现为促甲状腺素异常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较正常组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3]报道结果相似。

现在我国对新生儿的甲减筛查制度已比较完善,但是孕妇若存在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或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对筛查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孕妇展开常规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素检测进行筛查干预,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莹莹,张力,刘兴会.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筛查与干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1(2):176-179.

[2] 吴妙琼,刘艳虹,谭晓军,等.妊娠早期单纯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与不良妊娠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11): 1718-1720.

[3] 侯达,梁琳琅,杨崴.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自身抗体筛查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190.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张福凯 庞凌峰 高玉辉
(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摘要】目的 探究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方法 采回顾收集分析实验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宫颈癌病理检查的120例患者,以奇偶数字法则进行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P>0.05);观察组采用液基薄层细胞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巴氏涂片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98.33%)的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比较,观察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比巴氏涂片检测效果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研究意义深远,值得更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巴氏涂片;宫颈癌筛查;应用比较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2-01

宫颈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女性妇科疾病之一,多发于具有生育年龄的已婚妇女。一般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等。宫颈癌也是造成不孕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的危及女性患者的生理健康,成为了现代医学上重视疾病之一。目前,在宫颈癌筛查中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巴氏涂片已成为治疗宫颈癌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必要引起重视,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宫颈癌患者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中,不但会产生多种并发症,还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命风险。因此为研究不同方法治疗宫颈癌,给宫颈癌患者病理检测提供依据,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展开相关研究,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回顾收集分析实验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宫颈癌病理检查的120例患者,以奇偶数字法则进行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P>0.05)。对照组6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年龄24~45岁,轻度炎症21例,中度炎症18例,重度炎症17例。观察组60例宫颈癌患者中,年龄23~46岁,轻度22例,中度炎症20例,重度炎症18例。所有患者均按照1999年WHO制定的宫颈癌检测标准原则。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液基薄层细胞进行检测,首先对宫颈表面进行消毒擦拭,运用刮板对宫颈内细胞进行取样后保存于溶液小瓶内,利用塑料软刷来回上下洗刷小瓶溶液,直到形成液基细胞薄层即可。

1.2.2 对照组采用巴氏涂片进行检测,首先采用干燥无菌的卫生棉对宫颈表面进行消毒擦拭,利用宫颈刮板在宫颈行区处刮出样本放入巴氏涂片上,并同时取出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

1.2.3 对比两组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准确性,观察两组癌细胞、核异质细胞、鳞柱上皮等方面检测报告。

2 结 果

2.1 经统计所有120例宫颈癌患者中,观察组60例宫颈癌患者中利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出阳性的59例。巴氏涂片检测出阳性的50例。观察组的检测效果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98.33%)的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细胞学筛查结果为阳性的,采取阴道镜下活检做进一步检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宫颈细胞学筛查,观察组采取液基薄层细胞涂片TBS进行检查。最终检查结果为对照组CINⅠ7例,CINⅡ5例,检出率20%;观察组CINⅠ22例,C INⅡ19例,CINⅢ 3例,检出率73.33%,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制片效果的比较:观察组采用的TCT法,具有使血液和炎细胞、黏液、上皮细胞分离的效果,因此制作出的涂片细胞分布均匀、结构比较清晰、细胞的成分显示齐全、背景干净并且相比于传统的制片体型较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制片方式,即巴氏制片法。涂片细胞显示不清晰,出现重叠现象,且背景中存在过多白细胞、红细胞、坏死组织、黏液等杂质,不如观察组涂片背景干净,涂片的形体也是厚薄不均匀,不如观察组的制片效果令人满意。

3 讨 论

3.1 宫颈癌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状况,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检查中有必要引起重视。近年来根据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已成为宫颈癌筛查中重要方法之一[1-2]。此时女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降低,传统常规检测效果不太显著且不良影响较大,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相对危害较小且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减少女性患者的痛苦,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

3.2 目前我国宫颈癌患者发病情况复杂,且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且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癌细胞、核异质细胞、鳞柱上皮等得分均较出院前有所检测,且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程度远优于巴氏涂片检测,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两组间检测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且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巴氏涂片检测,与上述研究较为一致。

综上所述,多数患者在宫颈癌筛查中前均存在一定的恐惧及应激心理反应,为此,使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前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认真讲解其方式的作用、效果、安全性等知识。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检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并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患者专业性指导,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恐惧与应激心理,使患者能够配合检查,达到宫颈癌筛查检测的目的。总之,液基薄层细胞检查,不仅缓解了患者很大痛苦,而且还提高了检测率。

参考文献

[1] 闻增玉,武俊青.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京医学院报出版社,2014,23(6):340-350.

[2] 张丽杰,耿玉田.204例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24(8):678-680.

血型研究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探究

张 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 对血型研究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的影响展开讨论,总结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临床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工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段时间中,血型研究室共涉及患者1236例。通过讨论现有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弥补措施,健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标准,实现临床工作水平的提升。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上,而是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能够对输血安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结论 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比较多,日常的输血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液疾病的传播,将会导致患者受到极大的生命威胁。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多方面保证输血安全,促使临床工作获得总体的进步。

【关键词】血型研究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3-01

医院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需要救治,从临床上来讲,很多患者都需要大量的输血来维持生命。医院的血液来源是血型研究室,这个部门对输血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由于近几年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不严格,导致很多疾病传染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出现血液感染后,其表现为隐性状态,待其出院后,势必会造成更多人面临感染威胁,所以,必须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本研究主要就血型研究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临床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工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段时间中,血型研究室共涉及患者1236例。患者情况如下:男性患者825例,女性患者411例;患者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53.6±1.2)岁。在1236例患者中,车祸患者共计253例,因病大出血患者共计596例,日常体检患者共计312例,其他患者共计75例。

1.2 方法:通过讨论现有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弥补措施,健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标准,实现临床工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统计出现感染的患者数量及最终的输血安全控制效果。经过大量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必须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多方面来预防医患纠纷的出现[1]。从临床医疗的工作来看,部分医疗工作,并不需要进行输血,而是通过一些医疗措施止血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HBV、HIV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必须经过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2]。第二,应对输血前的血液标准开展检验。目前,我国关于血液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是非常多的。在现阶段的医疗工作中,血液标准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必须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详细的核查[3]。第三,需开展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每一位危重患者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血液为维持生命,但是在输血之前,应对血型进行鉴定,一方面要在ABO血型鉴定上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必须有效的划分清楚Rh的性质,阴性与阳性的差异非常大,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 结 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上,而是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能够对输血安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比较多,日常的输血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液疾病的传播,将会导致患者受到极大的生命威胁。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多方面保证输血安全,促使临床工作获得总体的进步。

3 讨 论

3.1 血型研究室:对于医院来讲,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既能够为危重患者匹配血液,也能够及时向外界发出呼吁,及时的寻找到合适的献血者。近年来,血型研究室的工作量不断提升,虽然对患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输血安全上也有所疏漏。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输血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血型研究室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医疗工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源头来解决。血型研究室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院方需尽量配备更多的人手来完成工作,不要造成一人担任多项工作的情况,需协调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不要在单一的方面努力。经过大量的努力后,目前所开展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基本上告别了过去的问题,未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3.2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输血安全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由于血液是人体之根本,一旦出现感染或者病变,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医疗工作者在目前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当中,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仍然无法100%的保证输血安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在人手方面,必须不断的增加血型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设定针对性的岗位,落实责任制。在具体的控制中,应坚决贯彻执行制度和规范,因个别患者所造成的特殊处理,必须做好备案工作,作为后续争论的依据。在具体的服务患者过程中,必须讲清楚所有的条文和规范,在操作上也要向患者解释,在患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程志.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7):8.

[2] 欧阳忠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2):78-79.

[3] 闵望先.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20(1):141.

活性炭联合甘露醇治疗中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丁 聪 赵 悦*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目的 研究活性炭联合甘露醇治疗中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01例急诊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疗法治疗,试验组5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活性炭联合甘露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服毒至开始抢救时间、入院时胆碱酯酶活力、反跳发生病例数、呼吸衰竭发生病例数、中间综合征(MS)发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结果 试验组反跳发生病例数、呼吸衰竭发生病例数、中间综合征(MS)发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活性炭联合甘露醇治疗中重度有机磷中毒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活性炭;甘露醇;中重度有机磷中毒

中图分类号:R45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4-01

*通讯作者:E-mail: zhaoyue1981@126.com

Efficacy of Activated Carbon combined with Mannitol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DING Cong, ZHAO Yu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carboncombined with mannitol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ly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Methods Selected 101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 control group 50 patients used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experimental group 51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using activated carbon combined with mannitol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o commit to start to save time, enzyme choline vinegar on admission, bounce cases number, number of respiratory failure cases,intermediate syndrome (MS) in the number of case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death.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bounce cases number, number of respiratory failure cases, intermediate syndrome (MS) in the number of case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death number were less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activated carbon with mannitol therapy moderately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effect is remarkable,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Key words]Activated carbon; Mannitol; Moderately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在临床上,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虽然会使用甘露醇导泻,排除有毒物质,并且洗胃,但是有部分毒物还是会进入肠道,发生二次吸收[1]。为了避免再次中毒,发生我院急诊室采用活性炭口服来吸附有毒物质,二者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101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5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0例,年龄24~56例,平均年龄(35±3.4)岁。对照组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3~57人,平均年龄(34±3.1)岁。101例患者均按照《实用内科学》[2]中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胆碱酯酶活力<1000 U/L,有机磷农药种类,敌敌畏40例,乐果21例,对硫磷25例,氧化乐果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中毒种类等基本资料(P>0.05),可以比较。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采用传统综合治疗方法,使用电动洗胃机洗胃,应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脱水、利尿,支持治疗、加强监护等,必要时如有患者发生呼吸衰竭较为严重,给予气管插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灌胃后立即将活性炭50 g加入纯净水250 mL中混合成悬液水温最好为36~38 ℃(自胃管注入胃内,之后根据患者指标恢复情况确定活性炭用量及使用时间)。首次灌洗后应用20%甘露醇250 mL导泻。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服毒至开始抢救时间、入院时胆碱酯酶活力、反跳发生病例数、呼吸衰竭发生病例数、中间综合征(MS)发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服毒至开始抢救时间、入院时胆碱酯酶活力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反跳发生病例数、呼吸衰竭发生病例数、中间综合征(MS)发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各指标比较

3 讨 论

活性炭由于内部有很多细小颗粒,因此表面积很大,并有很强的吸附性。有文献报道,每克活性炭可吸附有毒物质1000 mg[3],由于活性炭对药物的吸附作用是可逆的,所以被吸附的药物可以重新被肠道吸收,因此甘露醇就成为必须品,把吸收有毒物质的活性炭排出体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服毒至开始抢救时间、入院时胆碱酯酶活力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反跳发生病例数、呼吸衰竭发生病例数、中间综合征(MS)发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使用活性炭联合甘露醇治疗中重度有机磷中毒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军,苏慧.口服活性炭联合甘露醇在急性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8):1305-1306.

[2] 陈晓琼.服甘露醇在肠道清洁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73.

[3] 侯建花.活性炭联合大黄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97-998.

辅酶Q10治疗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

朱 姝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辅酶Q10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58例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19例,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450 mg/d辅酶Q10;治疗2组21例,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200 mg/d辅酶Q10,对照组18例进行常规性治疗。然后在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对疗效进行评估。以帕金森病的评分量表中的第三部分运动(UPDRS-Ⅲ)与帕金森病情的评估量表(Webster)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结果 在36周后,治疗2组的患者在UPDRS-Ⅲ与Webster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善,P<0.05,而且治疗2组UPDRS-Ⅲ与Webster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在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的UPDRS-Ⅲ与Webster评分比较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酶Q10(1200 mg/d)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能延缓病情发展,用药安全,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帕金森病;辅酶Q10;运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PD患者58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在66~76岁,平均年龄(70±4)岁;病程为10~25岁,平均病程(14±3)年,UPDRS-Ⅲ与Webster评分分别为(40.81±4.32)分、(18.45±1.12)分。治疗1组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5)岁,病程为10~24年,平均病程(13±2)年,UPDRS-Ⅲ与Webster评分分别为(40.16±4.32)分、(19.10±1.03)分。治疗2组患者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在65~80岁,平均年龄(71 ±3)岁,病程11~23年,平均病程(12±1)年,UPDRS-Ⅲ与Webster评分分别为(41.02±4.41)分、(19.07±1.12)分。3组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36周。治疗1组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加以450 mg/d辅酶Q10,6次口服,时长36周。治疗2组在常规型基础上加以1200 mg/d辅酶Q10,6次口服,时长36周。

对3组患者在用药前后的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用UPDRS-Ⅲ与Webster评分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病情变化;并在治疗中定期检查血常规与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观察患者等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标准差表示,α=0.05为检验水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3组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后的UPDRS-Ⅲ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2组在进行36周的治疗后,UPDRS-Ⅲ评分比治疗前有了很明显的改善,P<0.05,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

3组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后的Webster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2组的Webster评分在治疗36周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辅酶Q10能够有效减缓上肢运动的障碍以及面部表情,生活自理能力等,对治疗PD有良好效果,用药安全且耐受性好。辅酶Q10的在线粒体具有抗氧化功能[1-5],能阻止神经元的变性,并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病情发展延缓。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J].神经精神科杂志,2012,18(4):255-256.

[2] 邢建丽,王苏.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概况[J].中国临床康复,2012,9(45):104-106.

[3] 桑艳双,魏敏吉.辅酶Q10的生化作用机制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2,7(5):371-373.

[4] 刘晓楠,靳峥.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监测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3):302-305.

[5] 朱姝.艾司西酞普兰辅治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36-37.

表1 3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后的UPDRS-Ⅲ评分比较

表2 3组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12周、24周以及36周后的Webster评分比较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刘凤霞 阿依古丽·达克什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神经医学科,新疆 沙湾 832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收治的2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以上20例患者中,15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治愈率达到了75%。结论 对于急性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实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6-01

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中比较常见的危重病,及时重建缺血区循环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效果。发病6 h以内的脑梗死被称为超早期脑梗死,相对于神经内科,急诊在实行溶栓可以争取救治时间。为此,选取我院2012年到2014年收治的2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分析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收治的2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上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溶栓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发病6 h以内;NISS评分7~22分;血压<180/100 mm Hg;头颅CT排除了颅内出血;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没有颅内出血史。排除标准:存在颅内出血史,15 d内有重大手术史,3个月内具有脑梗死史;患者正在进行凝血功能治疗;血糖2.7~22.2 mmol/L,血小板计数>10×109/L;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妊娠;心律失常的患者。

1.2 方法:常规检查心电图和头颅CT,并进行凝血5项和生化8项检测。在以上20例患者符合溶栓标准,并经过患者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开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药品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每支50 mg。在溶栓剂量上按照0.9 mg/kg体质量的比重,总量10%在2 min内静脉注射,剩下90%的剂量采用输液泵静脉滴注1 h左右,24 h不再应用阿司匹林等。

溶栓治疗后2 h以内,每间隔15 min检测患者一次血压。在第3~9小时内,每间隔30 min测量患者一次血压。在第9~15小时,每间隔2 h测量一次血压,并实行神经功能评分。在溶栓6 h以内,不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

1.3 疗效判定:选用NIHS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溶栓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评价一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以上患者溶栓前的NIHSS评分平均为(18.2±3.12)溶栓后6 h为(10.1±1.87)、24 h为(6.4±3.13),7 d为(6.1±3.24),溶栓后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同时,15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治愈率达到了75%。此外,在不良反应上,本组患者中2例脑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1例泌尿系统出血。

2.2 溶栓前、溶栓后6 h凝血功能比较:在TT、PT、APTT、INR、FIB等凝血功能指标上,除了INR前后差异显著(P<0.05),其他四项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溶栓前、溶栓后6 h凝血功能比较

3 讨 论

在神经内科急诊中,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危重症,其中大部分是脑梗死。当脑梗死发生后,部分脑细胞会出现可逆性的缺血性损伤,如果能够尽快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那么就可以挽救缺血部分的脑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1]。经国外试验证实,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剂作为纤溶酶原激活物,借助于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来溶解血栓。其中,阿替普酶作为转基因技术产生的高技术药品,具有较强的血栓溶解功效,可以挽救患者半暗带区域的脑组织,从而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阿替普酶特异性和纤溶酶原亲和力都较强,全身纤溶作用不显著[2-4]。

在溶栓治疗中,时间窗对治疗效果形成重要影响。瑞典临床神经科学学者比较分析了3~4.5 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的结果,发现缺血性脑卒中3~4.5 h后实行阿替普酶依然比较安全。对此,在脑梗死的治疗上,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最好在3 h以内,也可以放宽到4.5 h以内,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的话,出血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阿替普酶的半衰期只有8 min左右,溶栓后容易发生血管再闭塞。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如果发现低灌注性脑梗死,应当及时进行扩容治疗。如果没有脑出血,可以给予患者抗血小板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避免血管再次闭塞。在阿替普酶溶栓的治疗中,颅内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患者死亡,这与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关。结合本次研究结果,以上20例患者中,15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治愈率达到了75%。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实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斌,罗其中,徐英辉.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4(1):90-92.

[2] 钟高贤.脑梗死半暗带的临床界定[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分册,2010,31(4):335-337.

[3] 胡继川,龚雪琴.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32-1933.

[4] 张莉,王莉.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106-107.

心外科ICU应用不同吸痰装置的效果比较

隋红艳 王 华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二部ICU,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 探讨心外科术后患者在ICU更适合应用的吸痰方式。方法 选取136例心外科术后入住ICU的患者,随机分为密闭组和开放组,分别采用两种吸痰方式,比较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气道黏膜损伤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密闭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稳定,气道黏膜损伤率显著低于开放组(χ2=5.849,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χ2=7.809,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血氧饱和度维持稳态水平,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相比开放式吸痰装置更适合在心外科应用。

【关键词】心外科;ICU;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7-01

为了探讨两种吸痰方式哪种更适合心外科术后患者,本文在我院选取了136例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就诊的患者136例,手术后均在ICU入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密闭组和开放组,每组68例。密闭组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在23~75岁,平均年龄为(51.7±15.1)岁;患有冠心病27例、瓣膜病19例、主动脉疾病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例。开放组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在25~78岁,平均年龄为(52.5±15.9)岁;患有冠心病29例、瓣膜病18例、主动脉疾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例。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密闭组和开放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衡可比。

1.2 吸痰方案:密闭组患者接受密闭式吸痰方式,其是指不能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分离,在密闭的条件下完成吸痰过程[1]。密闭式吸痰管三通端与人工气道相连,手执吸痰管外的薄膜封套,将其插入气管插管内,旋转之后吸引。完成吸痰操作后,将吸痰管至于密闭式接口端,待薄膜拉直后复位负压控制器。用生理盐水清洗吸痰管内壁,以便下次使用,不过一根管的使用寿命不能超过24 h,避免交叉感染。开放组患者接受开放式吸痰方式,其是指吸痰过程中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应该断开,将吸痰管暴露在空气中操作。吸痰操作之前,开放组患者吸氧2 min,浓度为100%,然后断开呼吸机,用生理盐水注入到气管插管中,湿化气道,在负压下用一次性开放式吸痰管吸引,其中需要应用呼吸气囊膨肺,吸痰操作结束后再利用呼吸机给予适量的纯氧。整个吸痰过程中,操作人员要保证严格无菌,插入吸痰管动作要轻柔,而且每次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 s,尽量避免操作带来的气道损伤。

1.3 观察指标:监测吸痰操作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因为有学者将SpO2<90%定义为低氧血症的标准,监测SpO2可以判断两种吸痰方式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通过观察痰液的颜色,计算两组患者的气道黏膜损伤率。通过完成吸痰操作后的临床观察,计算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通过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应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频数描述,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可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吸痰操作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密闭组患者在吸痰操作前后血氧饱和度基本没有变化,而开放组患者在吸痰操作后出现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吸痰操作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2.2 两组患者发生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密闭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率显著低于开放组患者(χ2=5.84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气道黏膜损伤情况

2.3 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密闭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患者(χ2=7.809,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

3 讨 论

心外科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大,患者术后呼吸和循环功能需要时间恢复,所以需要机械通气的辅助,保证全身供氧,减轻心肺功能负担。采用恰当的吸痰方式,有利于保障人工呼吸道通畅,促进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目前,常用的吸痰方式分为密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由于密闭式吸痰装置可以让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形成一个密闭空间,保障气道压力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供氧充足,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2]。同时,密闭式吸痰管具有清晰地刻度,不至于像开放式吸痰管那样盲目插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发生气道黏膜损伤的机会。此外,吸痰时容易形成微生物气溶胶,开放式吸痰装置容易导致含菌微粒喷造成交叉感染,而密闭式吸痰装置避免了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传播,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率[3]。

参考文献

[1] 张静婕,王新田,徐文风.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护理效果的Meta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6(16):133-136.

[2] 于海容,王婧婷,黄婷婷,等.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比较的系统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1-6.

[3] 张成芳.ICU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效果比较[J].黑龙江医学,2015,39(3):330-331.

左乙拉西坦单药对婴幼儿癫痫的治疗效果

王明达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神经内二科,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目的 研究婴幼儿癫痫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左乙拉西坦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婴幼儿癫痫45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左乙拉西坦进行单药治疗,观察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部分型癫痫患儿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0.0%;其次依次为肌阵挛型(87.5%)、强直型(76.9%)、继发全面型(50.0%)。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嗜睡3例、食欲减退2例、情绪激动3例、行为异常2例,胃肠道反应2例,共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经药物剂量调整或用药时间延长后均自行好转。结论 婴幼儿癫痫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对各种类型均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婴幼儿癫痫;临床治疗;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8-01

癫痫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一般以10岁以内的儿童多见[1]。该疾病症状表现为持续点头、呼吸停滞、自动症等,不利于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为了探讨左乙拉西坦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婴幼儿癫痫45例,纳入时间段为2013 年1月至2015年5月。这些患儿中男性24例,占比53.3%;女性21例,占比46.7%;年龄处于3个月~6岁阶段内,平均(3.5±0.8)岁;病程1~20个月,平均(10.5±2.4)个月。CT检查显示脑部影像异常15例,包括脑积水5例、局部脑萎缩4例、脑软化改变3例、侧脑室病灶3例;癫痫分型为:部分型20例(44.4%),肌阵挛型8例(17.8%),强直型13例(28.9%),继发全面型4例(8.9%)。

1.2 临床诊断标准:①依据《实用儿科学》[2],患儿经临床检查和颅脑CT、脑电图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初次确诊或行替换治疗。②排除认知障碍患儿,肝肾功能不全患儿,血常规指标异常患儿,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儿。

1.3 治疗方法:患儿均采用左乙拉西坦(开浦兰,比利时联合化工公司生产,进口注册标准JX20070146)治疗,其中初次用药患儿剂量按照每天10 mg/kg计算,分2次服用,每5 d后适当增加剂量,2周后剂量维持在每日35 mg/kg。对于替换治疗患儿,首先逐渐减少原药物剂量,保证2周时间内完全停用,同时逐渐增加左乙拉西坦剂量,直至实现单药治疗。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①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3]:治愈: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在随访中没有复发情况;好转:患儿治疗后癫痫发作得到控制,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癫痫症状依然存在,甚至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②观察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和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和t检验。P <0.05说明对比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由数据结果可知,部分型患儿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0.0%,其次依次为肌阵挛型(87.5%)、强直型(76.9%)、继发全面型(50.0%)。其中部分型和继发全面型治疗有效率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5例患儿在用药过程中没有肝肾功能损害的严重反应发生,且血常规检查正常。出现嗜睡3例、食欲减退2例、

表1 不同类型患儿在临床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情绪激动3例、行为异常2例,胃肠道反应2例,共计不良反应发生12例,占总数的26.7%。该反应多发生在用药1周以内,经药物剂量调整或用药时间延长后均自行好转。

3 讨 论

癫痫是神经科多见疾病,发病率在头痛之后位居第二。研究表明,该疾病发病机制在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短暂性的脑部功能障碍。小儿癫痫不仅发病率高,且临床诊疗难度大,因为患儿自主意识差,形成导致误诊、漏诊[4]。在治疗上,左乙拉西坦应用广泛,主要功效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调整并阻断大脑皮层GABA受体,抑制它对神经元细胞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二,影响负性变构剂,对神经元起到约束作用,从而间接促进中枢抑制功能;第三,阻断海马区神经元的钙通道,和大脑内的突触囊泡蛋白相结合。当然,该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困倦、食欲不振、性格变化等,但由于反应轻微,一般患儿的耐受性良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5例患儿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部分型、肌阵挛型效果最佳,有效率达到90.0%、87.5%。在不良反应上,仅有嗜睡、食欲减退、情绪激动、行为异常、胃肠道反应等轻微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26.7%,和朱好春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婴幼儿癫痫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对各种类型均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艳,谭忠友,何扬帆,等.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婴幼儿癫痫56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1):1022-1024.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171.

[3] 吴仕站.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70-71.

[4] 武运红,韩虹.左乙拉西坦口服液单药治疗婴儿期癫痫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6(1):121-122.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的疗效分析

王志厚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绥芬河 157399)

【摘要】目的 探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肛裂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肛裂切除术;观察组(30例)实施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和肛裂切除术,术后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伤口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用量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有着明显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推广价值。

【关键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中药治疗;肛裂

中图分类号:R65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4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肛裂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取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肛裂,临床症状: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0~54岁,平均(33.2±3.5)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9~55岁,平均(34.5±3.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排空大便,并对肛周皮肤、肛管、直肠消毒,肛周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只采用肛裂切除术,观察组在肛裂切除术后,将其后位内括约肌下缘0.5~1.0 cm处切开,电凝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疼痛时给予氨酚待因口服。观察组术后同时采用中药辅助治疗,具体如下:①坐浴法,排便后将中药煮出药液让患者坐浴(组方:苦参15 g,黄柏15 g,赤芍药15 g,蒲公英15 g,芒硝15 g,五倍子15 g,石ā皮15 g,当归l5 g),坐浴时间15~20 min,该方法可减轻患者肛周疼痛,消除水肿;②外敷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药为主(组方:紫草0.5份,甘草3份,血蝎1份,白蜡5份,芝麻油90份,当归5份,轻粉1份,白芷1.2份),将药膏平摊消毒纱布上直接敷于患者肛门创面,直至愈合。

1.3 观察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镇痛剂用量以及大便失禁等情况。

1.4 疗效判断:参照《中国肛肠病学》相关诊断标准: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伤口愈合完好,肛门功能正常,排便通畅,无并发症为痊愈;术后症状有所改善,局部伤口缩小,无明显并发症为有效;术后伤口未愈合,症状无改善,仍存在肛门失禁现象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对比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取t检验,若P<0.05则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有效、无效患者人数依次25例、5例和0例,痊愈率83.3%,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50例)治疗后治愈、有效、无效患者人数依次20例、6例和4例,痊愈率为66.7%,总有效率86.7%。两组患者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P<0.05)。

2.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20.2± 3.8)d,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29.6±3.5)d,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4.3,P<0.05)。术后1个月两组治愈患者肛门功能均恢复良好,无大便失禁等现象发生。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用量比较:观察组平均疼痛指数(2.62± 1.21),对照组平均疼痛指数(5.45±1.5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t=3.1,P<0.05)。观察组止痛药平均用量(3.35±0.84)片,对照组止痛药平均用量(7.54±0.97)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

3 讨 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肛裂发生与肛门内括约肌压力在静息期增高有着密切的关系[1]。由于肛周特殊环境,患者排便用力时,很容易造成肛管上皮撕裂,引起疼痛和出血,若不及时处理,严重时极易引起感染导致病情加重[2]。目前治疗肛裂有两种方法: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急性或初发的肛裂采用润便和坐浴方法即可取得理想效果,慢性肛裂也可采用润便、坐浴外加扩肛方法进行治疗,但保守治疗无效,经久不愈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现象患者就必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则包括肛裂切除术和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以往对于患者治疗一般都采用肛裂切断术,即彻底切除肛裂溃疡,但该方法愈合较慢,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随着医学发展,中药治疗开始应用到患者术后处理中,对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起着非常大作用[3-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伤口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用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肛裂术后患者创面会出现稠厚分泌物和肉芽组织水肿,与中医湿、热、淤等特点非常相符,中药由于其具有清热去燥、解毒镇痛、润肤生肌、活血化瘀等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将中药坐浴和外敷方法用于患者术后处理,能极大程度消除肛门水肿,减轻患者疼痛,对于患者良好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有明显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有重要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赤波,林东华,邓振辉,等.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中药治疗肛裂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2(8):1293-1294.

[2] 王兆春,王鹏飞.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5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11(8):6-8.

[3] 孙栋森,于群,卢培东.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21(26):63-64.

[4] 付金显,张莉莉.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在肛裂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915.

[5] 仇轶群,赵楠.肛门后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及外括约肌浅部部分肌束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4):52-54.

不同分娩镇痛方案对高龄初产妇产程的影响

尹 利
(河南省开封市妇幼保健院产2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方案对高龄初产妇各个产程的影响。方法 对收入我院的86例高龄初产妇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产妇。进入产程后的高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到3 cm时开始给药,对照组在宫口全开后给予维持剂量的药物,胎儿娩出后终止给药,观察组则在宫口开到8 cm时即终止给药,两组均采用局麻药罗哌卡因和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联合给药达到镇痛目的。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结果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宫口开到3 cm时开始给予镇痛药,待宫口开到8 cm时终止给药的镇痛方案明显缩短高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减轻了高龄产妇的疼痛,提高了其自然分娩的安全性。

【关键词】高龄初产妇;分娩镇痛;产程

中图分类号:R614;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0-01

自然分娩所产生的疼痛被称为疼痛的最高级别,让人难以忍受,产妇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下时,机体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不仅使其血压升高,而且子宫血管同时收缩,最后造成胎儿缺氧。另外,产妇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子宫收缩力下降,导致产力下降,产程延长,增加了难产和胎儿窒息的危险性[1]。所以需要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来减轻产妇的痛苦,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胎儿顺利娩出的安全性。

高龄产妇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子宫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同样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子宫宫缩力下降,又因高龄产妇孕期的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发生率高,增加了产妇心理负担,再加上对于自然分娩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选择剖宫产,而剖宫产中产后大出血、子宫摘除的危险性更高,所以缩短产程对于高龄产妇尤为重要[2]。本次研究我们采用两种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运用全程镇痛给药,观察组是在宫口开大到8 cm时终止镇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缩短了产程,尤其是第二产程缩短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产科入院的86例单胎头位高龄产妇,年龄35~43岁,平均年龄(38.4±4.5)岁,孕周36~40周,平均(38.7±3.8)周,所有产妇均为初产,无孕期并发症,血常规、尿检、胎心监护等均未发现异常。将其以随机分组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排除了两组间身高、体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每组43例产妇。

1.2 方法:进入产程后的高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到3 cm时开始给药,对照组在宫口全开后给予维持剂量的药物,胎儿娩出后终止给药,观察组则在宫口开到8 cm时即终止给药,两组的镇痛给药方案均为局麻药罗哌卡因和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联合,硬脊膜外给药。

1.3 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高龄初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比较不同镇痛方案对产妇产程的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软件,收集到的数据以(±s)形式表示,运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高龄初产妇的产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无差异性(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明显缩短,同样,观察组的总产程也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 论

自然分娩的疼痛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被称为疼痛的最高级别,疼痛会给人带来恐惧焦虑心理,另外在疼痛状态下,人体内儿茶酚胺类

表1 两组高龄产妇的产程比较(min)

物质分泌显著增多,使其血压增高,子宫血管同时收缩,最后导致胎儿缺氧,增加胎儿死亡的危险。另外,疼痛会使产妇呼吸频率增加,需氧量增加,产妇有因为过度通气而使胎儿发生酸中毒的危险[3]。因此有效的镇痛方案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有利于产妇的安全,有利于胎儿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导乐陪伴分娩、拉玛泽减痛分娩、水中分娩和药物镇痛分娩。药物镇痛中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最为常用,最佳给药部位为硬脊膜外。

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不孕不育患病率的增加,晚婚晚育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使高龄产妇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龄产妇具有其自身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退化,子宫收缩力下降,再加上发生产后大出血等意外的风险大,所以缩短高龄产妇的产程对于孕妇和胎儿健康尤为重要[4]。

我们的研究采用两种镇痛方案,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在宫口开大到3 cm时为给药的最佳时机,因此所有产妇均选择在这一时机开始给药,减轻了产妇的疼痛,消除产妇的紧张焦虑心理,缩短了第一产程时间。相对于全程镇痛方案,在宫口开大到8 cm时停止给药的方案使子宫得到充分休息,同时,待产妇宫口开全时,局麻药罗哌卡因和镇痛药芬太尼的作用已减弱,利于更好的配合医师,更好的发挥产力的作用,明显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利于胎儿的顺利娩出,降低了发生产后大出血、子宫摘除等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宫口开大到3 cm时给予产妇局麻药罗哌卡因和镇痛药芬太尼,待宫口开大到8 cm时停止给药的镇痛方案,减轻了高龄初产妇的疼痛,明显缩短产程,同时提高了高龄产妇的安全性,利于胎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施向阳.分娩疼痛程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与分娩结局[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127-129.

[2] 宁丰,周霓,韦凤莲,等.产程不同时期实施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93-5096.

[3] 张惠粉.高龄产妇分娩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9):51-52.

[4] 黄春英.高龄产妇心理护理对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38-339.

观察冷热疗法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效果

姜 虹
(亚布力林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亚布力 150631)

【摘要】目的 探究冷热疗法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阴道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300例,将选取的产妇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产妇150例。对照组产妇在性分娩会阴侧切术后,给予常规的护理,在术后24 h使用0.5%碘伏消毒;观察组产妇在结束手术后采用冷敷垫对切口进行冷敷,敷后使用切口红外线灯进行照射,同时进行相关的护理。两组产妇在接受治疗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恢复过程产妇无痛的比例也远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敷垫冷敷结合红外线灯照射疗法对于会阴侧切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在镇痛、消肿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冷敷垫;红外线灯照射;会阴侧切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1-01

会阴侧切术是最常见的分娩手术,但产妇在术后很容易出现剧烈疼痛,引起切口组织水肿,使得产妇无法正常进行生理活动,影响产后的生活[1]。为此,在术后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并采取相关措施使手术切口加快恢复十分的重要[2]。本文通过对会阴侧切术切口采用冷敷垫冷敷并进行红外线照射热疗,探究其对于会阴侧切术切口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取产妇均无妊娠并发症和低蛋白血症。将产妇随机分为各1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0例产妇中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7.2±3.5)岁,产妇孕期36~42周,平均(38.9±1.1)周;对照组150例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1±2.7)岁,产妇孕期37~42周,平均(39.2±1.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性研究。

1.2 治疗方法:对于观察组,在缝合会阴侧切术切口后,于产房就地对产妇进行常规肛门检查,对缝合处进行消毒后,将冷敷垫激活后于会阴切口上进行冷敷,在手术结束后半小时内开始冷敷,冷敷垫每半小时更换一次,持续冷敷3 h。在冷敷后20 h,对于切口再次采取0.5%碘伏进行消毒,在消毒后对切口给予切口红外线灯照射20 min,在照射完毕后给予消毒会阴垫。每日进行两次照射。对于对照组,在结束手术24 h后,对于产妇切口使用0.5%碘伏进行消毒,并给予切口红外线灯照射20 min,在照射完毕后给予消毒会阴垫。每天进行2次照射。

1.3 观察指标:在对产妇进行护理过程中记录其伤口肿胀情况和恢复情况,了解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痛感,于7 d后拆线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患者在拆线后切口不再肿胀,无明显高肿现象,为愈合;在拆线后肿胀高于健康侧1 cm,肿胀范围在切口2 cm以内,为轻度肿胀;拆线后肿胀高于健康侧2 cm左右,肿胀范围在切口3 cm左右,为中度肿胀;拆线后肿胀高于2 cm以上,范围>3 cm,为重度肿胀。切口疼痛程度划分为:无痛,即无痛或稍感不适;轻微疼痛,可忍受的疼痛;明显疼痛,疼痛明显,并通过表情一定程度表现出来;剧烈疼痛,无法忍受的、需要镇痛的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将上述两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采取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比较P与0.05大小关系判断数据的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拆线后产妇恢复情况比较:拆线后,观察组中150例患者有139例患者愈合,占92.67%;有8例患者为轻度肿胀,占5.33%;有2例患者为中度肿胀,占1.33%;有1例患者为重度肿胀,占0.67%。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0%。其中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愈合例数加上轻度肿胀例数之和)。对照组中150例患者有114例患者愈合,占76.00%;有23例患者为轻度肿胀,占15.34%;有8例患者为中度肿胀,占5.33%;有5例患者为重度肿胀,占3.33%。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33%。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t值为6.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恢复过程中疼痛程度比较:在恢复过程中,观察组150例患者中109例患者表现为无痛,占72.67%;35例患者表现为轻微疼痛,占23.33%;4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疼痛,占2.67%;2例患者表现为剧烈疼痛,占1.33%。对照组中150例患者中73例患者表现为无痛,占48.67%;59例患者表现为轻微疼痛,占29.33%;12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疼痛,占8.00%;6例患者表现为剧烈疼痛,占4.00%。对比知产妇无痛的比例远大于对照组无痛的比例,t值为1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会阴侧切术切口如果不经过认真的护理很容易导致产妇过于疼痛,影响产妇的产后舒适程度和对胎儿的母乳喂养过程[3-4]。本文对采用冷热疗法对会阴侧切术切口进行护理,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过程中,观察组产妇无痛的比例远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冷热疗法明显减轻了产妇切口肿胀程度,提高了母乳喂养率,加速了产妇的恢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桂凤,刘青艳,胡晓奕,等.会阴侧切术后应用冷热疗法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8):909-910.

[2] 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3] 杨梅,阚奇伟.会阴侧切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6):64-65.

[4] 曹佩玉,田顺英.会阴冷热敷垫外敷会阴侧切伤口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4):17-18.

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分析

李 颖 任红波
(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目的 探究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3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23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植入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69%,经过开机调试,检测患者行为、语言平均听阈处于30~40 dB范围内,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可有效纠正患者耳聋症状,改善听力,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4.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2-01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临床中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可包括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耳毒性耳聋、噪音损伤性耳聋等多种类型,易导致患者出现听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听力,降低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我院选取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任意选取2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经听力检查(声导抗、DPOAE、ABR、ASSR、纯音听阈,5岁以下患儿采用行为测听)和影像学检查(颞骨HRCT、颅脑MRI)确诊,所有患者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要求的患者入选标准[1],患者均有不同时间的助听器佩戴史,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2个月~8岁,平均年龄(2.7±1.2)岁,病情分型:23例患者均为语前聋,其中先天性聋21例,药物性聋2例,46耳中听力≥90 dB 36耳,80 dB<听力<90 dB10耳,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23例患者均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①患者均行插管全麻,取仰卧偏头位,保持术耳的方向向上,于耳后上方通过美兰定位确定植入接收器位置;②经由乳突后鼓室植入人工耳蜗,将乳突骨面暴露出来,行轮廓化处理,充分显露砧骨短脚、外半规管以及短脚窝和面神经垂直段骨管,于三角区(即面神经骨管、面神经垂直段以及鼓索神经之间区域)将面神经隐窝磨开到达后鼓室,观察圆窗龛缘和小部分圆窗膜;③选用Medel Combi 40+型人工耳蜗(奥地利),根据耳蜗接收器的大小准确设定植入接收器的颅骨表层钻磨骨槽;④在圆窗龛前方使用金刚钻头(约1 mm)磨入3 mm到达鼓阶内部,认真清除骨渣,经耳蜗钻孔将刺激电极送入鼓阶内部直至电极刺激点全部送入,利用颞肌筋膜碎块对钻孔和刺激电极之间的空隙进行堵塞,使用耳脑胶固定,预防外淋巴液术中外渗,将参考电极放置于颞肌下方;⑤植入体固定后,将人工耳蜗接收器嵌入并固定在已备好的骨槽中,分层缝合切口,术中进行电极阻抗检测无异常。

2 结 果

术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23例患者中行左侧耳蜗植入术6例,行右侧耳蜗植入术17例,所有患者均行弧形形切口,均成功植入Medel Combi 40+型人工耳蜗,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1例患者存在轻微眩晕症状,1例患者出现少量头皮血肿,给予加压包扎后自行吸收,并发症发生率为8.69%。患者术后1个月植入耳蜗经开机调试反映良好,植入体固定完善,经检测患者行为、语言平均听阈处于30~40 dB范围内,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1.5年时间的随访记录,随访结果发现23例患者中16例患者已经能够进入聋哑学校接受教育,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3 讨 论

当人体耳蜗螺旋器发生病变,无法将声波转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和神经中枢途径出现障碍不能够顺利导入神经兴奋,又或者大脑皮质中枢病变无法分辨语言,而临床中初步听力学检查又不能将感应性聋、神经性耳聋和中枢性聋相区分时,就将其统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2]。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属于临床中一种比较严重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发病主要是由于耳部微循环不良所致,对患者听力水平影响很大,给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流均带来诸多不便,患者需及时发现并及早接受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听觉恢复概率,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基本治疗原则在于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已丧失听力,并尽量保存和利用残存听力,当前环境下,临床治疗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多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适应证范围广,其植入式听觉装置几乎覆盖了各类、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恢复治疗,该手术疗法是目前唯一能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医学装置,能够使不同程度耳聋患者甚至全聋患者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听力水平,可以帮助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甚至使用电话交流,促使其回归主流社会,恢复正常生活[3]。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人工耳蜗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效果良好,患者听力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恢复,且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满意,为进一步研究人工耳蜗术在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我院选取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耳蜗术治疗,此疗法通过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之后经过患者体内植入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可达到恢复或重建患者听觉功能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耳蜗,手术成功率高达100.0%,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听力水平恢复效果较好,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03年,长沙)[J].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2004,39(2):66-69.

[2] 孙宝春,戴朴,周成勇.2747例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畸形分类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45-47.

[3] 陈雪清,陈冬旭,蒋文博,等.中国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3):585-587.

牙体缺损修复中玻璃纤维桩的应用价值评析

高红媛
(江苏省泰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苏 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 研究牙体缺损修复中玻璃纤维桩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6例牙体缺损修复患牙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3例牙体缺损修复患牙给予铸造金属桩修复,实验组33例给予玻璃纤维桩修复,比较两组牙体缺损修复患牙的修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牙体缺损修复患牙比较,实验组患牙的修复成功率更高(P<0.05)。结论 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玻璃纤维桩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修复成功率。

【关键词】铸造金属桩修复;玻璃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

中图分类号:R7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3-02

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技术和修复技术不断发展,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数目逐年增长。给予牙体缺损患者牙体修复可帮助残冠和残根得以保留和使用[1]。我院特研究牙体缺损修复中玻璃纤维桩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6例牙体缺损修复患牙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4.23 5.66)岁。实验组: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3.51±5.03)岁。对比两组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牙体缺损修复患牙均进行常规根管治疗,14 d后进行检查,若检查结果显示根充恰填、根尖区无阴影、无叩痛、软硬组织条件相同,保证有足够长度的金属领圈,冠龈上长度超过2 mm,牙周组织正常且无牙齿松动现象,则进行牙体缺损修复。

实验组33例牙体缺损修复患牙给予玻璃纤维桩修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第一、将患牙根管口的暂封物去除,并应用P钻、G钻按照根管方向恰当去除根管内多余填充物,保留约5 mm根尖充填物,封闭根尖。第二、将玻璃纤维桩戴入桩道内进行试合步骤,准确测定需要长度,并切割截取。第三、对玻璃纤维桩核进行消毒处理,对根管进行37.5%磷酸酸蚀、冲洗、吹干处理。第四、在根管内注入树脂水门汀,将玻璃纤维桩准确就位于根管内,光固化粘接。第五、在露出根面的桩上进行树脂堆核。第六、进行常规牙体预备。

对照组33例患牙给予铸造金属桩修复,具体操作步骤与实验组牙体缺损修复患牙相同,根管桩道预备完成后,制取精细根管印模,待金属桩铸造完成后,试戴后调整并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于根管内,粘固后进行常规牙体预备。

1.3 评价标准:随访牙体缺损患者治疗完成1年后的修复效果,结合X线检查结果进行评价。修复成功的标准是患者咀嚼功能达到正常水平,修复体无松脱和无根折现象,根尖区无阴影,牙龈无变色以及修复体无叩痛现象;失败的标准是患者咀嚼功能差,修复体存在松脱或根折现象,根尖区有病变现象或扣诊时有不适感[2]。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的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修复效果用计数资料表示。当P<0.05时,表示两组牙体缺损修复患者治疗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结果

3 讨 论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如龋齿、外伤等)可导致牙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牙体缺损患者应及时进行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治疗,一般应用铸造金属桩、玻璃纤维桩等桩核修复。其中铸造金属桩的物理机械性能较良好,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铸造金属桩的强度较牙根自身强度大很多,使得牙体缺损修复患者在承受较大的咬合力时,极易导致力量集中于牙根某个部位而使牙根折断[4],缩短了铸造金属桩修复牙齿的使用寿命。第二,当根尖发生病变时,铸造金属桩很难取出[5]。第三,铸造金属桩对磁共振检查成像有一定的影响。

玻璃纤维桩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桩核修复材料,由聚合树脂基质包绕玻璃纤维组成。由于玻璃纤维的排列方向是沿着桩的长轴方向并紧密排列,使其抗拉伸和抗弯曲强度均很高,从而具有比铸造金属桩更好的抗疲劳强度。玻璃纤维桩作用在患者牙根的应力较均匀,故其抗折能力较强。另外,玻璃纤维桩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牙本质的弹性模量接近,使其能较好的传递和分散咬合力,进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牙根由于受到应力集中而造成折断[6]。纤维桩使用树脂类粘结剂,粘结力高,与树脂粘结剂形成化学粘结,而粘固剂-牙本质之间是微机械嵌合作用,有效防止微渗漏[7]。在磁共振检查中,纤维桩不会造成显著的图像扭曲变形。随着全瓷修复在美容牙科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没有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具有较高透光性的纤维桩相对铸造金属桩使修复后的牙更易获得美学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牙体缺损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为93.94%,比对照组高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玻璃纤维桩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修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张艳,冷雄刚.玻璃纤维桩在前牙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1008-1009.

[2] 张磊,李晓利,谢秋菲,等.可塑性玻璃纤维桩修复牙本质肩领不完整的前牙牙体缺损观察[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4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71-173.

[3] 张云霞,罗晓晋,谭晖,等.玻璃纤维桩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3):269-270.

[4] Mentink AG,Meeuwissen R,Kayser AF,et al.Survival rat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l metal post and core restoration[J]. J Oral Rehabil,1993,20(5):455-461.

[5] 唐震宇,蒋柏荣,蒋士勇,等.玻璃纤维桩用于修复治疗残根残冠的临床研究[C].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论文集,2010:369.

[6] 王家安,张新春.Tenax Fiber White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残根残冠[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2,6(1):57-64.

[7] Mannocci F,Ferrari M,Watson TF.Microleakage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restored with fiber posts and composite cores after cyclic loading:A confocal microscopic study[J].J Prosthet Dent,2001,85(3):284-291.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及临床优势分析

李振财
(江苏省宿迁口腔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及临床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84例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30例,对照组(非种植体支抗治疗)54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正畸治疗结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正畸治疗;微型种植体支抗;临床优势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4-02口腔错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外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正畸治疗需求的患者也逐渐增加[1]。正畸治疗是对牙齿施加一定的外力,起到平衡牙齿、颌面肌肉的作用。微型种植体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正畸技术,可以提供绝对支抗,从而带来较好的稳定性,且临床操作方便、创伤较小,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2]。为了进一步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相对于非种植体支抗的临床优势,本文通过分组研究探讨二者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84例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凝血功能障碍、牙周疾病以及颞下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43岁,平均(25.8±6.3)岁。对照组(非种植体支抗治疗)5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47岁,平均(26.7±5.9)岁。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正畸治疗之前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拍摄全景片以及头颅侧位片。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与研究组相同,但是不使用微型种植体提供支抗,而是选择NANCE弓等辅助装置。研究组的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使用阿替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起效之后使用细黄铜丝对种植体植入的位置进行标记,这一过程要严格注意手术安全,避免对邻牙牙根、周围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将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植入的位置选择在牙齿膜龈结合部或者适当偏向牙根,植入角度为初期基本上与骨面保持垂直,进入骨皮质后轻微倾斜15°~20°。手术结束后再次拍摄口腔全镜片以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微型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直丝弓矫正器完成对牙弓矫治,牙列排齐整平后,使用不锈钢方丝,于两侧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置牵引钩[3],利用微型种植体进行间隙关闭。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指标: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与磨牙位移;②不良反应发生率;③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百分比(%)与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研究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8%。对比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对比:研究组30例患者中对治疗结果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0例(66.67%)、满意患者8例(26.67%)、不满意患者有2例(6.67%),总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54例患者中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0例(37.04%)、满意的有22例(40.74%)、另有12例患者表示不满意(22.22%),总的满意度为77.78%。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中口腔正畸治疗的关键在于患牙的位移程度,与此同时,作为支抗的部分还应当最大限度的保持稳定,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牙齿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观、舒适的支抗在临床中的应用。此外还有其他正畸支抗治疗方式,其主要包括口内与口外部分,前者包含固定舌共、唇挡等多种类型;口外则应用口外弓。尽管也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支抗的应用无法为患者带来较好的舒适度,还会对外观造成影响。本组中治疗的患者年龄层次偏低,对于这种方法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很多患者心理上难以接受,与医护之间的配合度也较差,容易造成不满意现象。

种植体是临床中一种新型的支抗治疗方法,其中微型种植体具有体积小、操作便捷等多种优势,治疗效果较好,得到医患的广泛认可。通过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能够确保支抗的稳定性,还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其原因在于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制作材料是金属钛,相对于其他材料具有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由于体积较小,能够在邻近牙根之间的微小间隙中植入,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创伤和不适。与此同时,微型种植体支抗的骨内部分是螺纹,可以凭借机械作用进行定位,临床应用效果更佳显著[5]。

在本组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其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磨牙位移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解决了伸长牙压低的问题,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术后发生水肿以及感染的可能性低,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最后,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满意度更高,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毅.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3):352-353.

[2] 安葵,万惠子,肖长芬,等.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71-72.

[3] 廖明华,李俊,潘超,等.微型种植体在加强正畸支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6):3009-3012.

[4] 孙玉刚,田红,陈超,等.重度深覆(牙合)正畸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系统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22):78-79.

[5] 卢嘉静,祁涛,葛振林,等.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5):6579-6583.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研究分析

张颜粉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 济源 454650)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检验,分析其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结果 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其中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经过其他检查后,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结论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学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骨髓细胞学;病因;诊断;检验;造血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55;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5-02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发生作用所致的患者血液异常情况[1],主要是指患者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含量均出现减少[2]。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造血系统疾病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病种较为繁多,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因此,在对疑似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多种检查结果,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有关资料[3]表明,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实验室检验,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疾病的确诊率。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检验,分析其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为(41.27±7.92)岁。患者白细胞的含量为(0.8~3.9)×109个/L,平均为(2.2±1.2)×109个/L;血红蛋白含量为21~100 g/L,平均为(51.8±21.2)g/L;血小板含量为(6~98)×109个/L,平均为(39.7±31.2)×109个/L。

1.2 诊断标准:血常规检查时,有2次或2次以上患者的白细胞含量低于4×109个/L,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00 g/L,血小板含量低于100×109个/L,则可以认为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均出现了异常的减少,可初步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4]。

1.3 方法:使用希森美康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进行计数,采集患者外周全血作为血液标本,制作血片,对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在患者的髂后上棘处进行穿刺,采取反吸法收集患者的骨髓,并将骨髓制作成均匀厚度的骨髓片,厚度约为1.0~1.5 mm,对骨髓片进行染色处理,并置于油镜下进行观察[5]。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疾病史,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骨髓活检。

2 结 果

2.1 病因分析: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中,有20例患者是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21.7%;14例患者是由急性白血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5.2%;8例患者是由巨幼细胞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8.7%;9例患者是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引起的,所占比例为9.8%;4例患者是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所占比例为4.3%;3例患者是由溶血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3例患者是由原发性的骨髓纤维化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2例患者是由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所占比例为2.2%;1例患者是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所占比例为2.2%。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中,有10例患者是由肝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0.7%;10例患者是由炎性疾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0.7%;3例患者是由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1例患者是由骨髓转移癌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1%;其余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对病因未明确的患者进行其他检查,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

2.2 骨髓细胞学特征: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有65例,有37例患者的骨髓的增生活跃性升高,所占比例为56.9%;28例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性降低,所占比例为43.1%。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

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有27例,有20例患者的骨髓的增生活跃性升高,所占比例为74.1%;7例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性降低,所占比例为26.9%。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

3 讨 论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病因复杂,通常可分为造血系统疾病和非造血系统疾病。本次研究选取的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在对疑似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对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进行仔细的询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还应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骨髓细胞的检验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能够对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进行明确[6],能够了解患者骨髓细胞是否出现异常,通过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从而确定其是否出现异常[7]。以骨髓细胞检验结果为依据,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能够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综上所述,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学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枫,杨泽松.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2):283-285.

[2] 岳福仁.全血细胞减少343例骨髓细胞学特点及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200-201.

[3] 李媛媛.全血细胞减少116例细胞形态学及病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687-2688.

[4] 赖书台.探析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J].医药前沿,2013,3(31):102-103.

[5] 刘俊闪,宋银森.骨髓检查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206.

[6] 石雨薇,陈瑢,张宪军,等.全血细胞减少128例骨髓及病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87-6288.

[7] 倪军,王红,吴蔚,等.120例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与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05.

清创黏合术在皮肤裂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陈 斌
(兵团建工师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目的 观察清创黏合术对皮肤裂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皮肤裂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应用皮肤黏合术,对照组患者应用皮肤缝合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伤口疼痛程度、伤口的愈合效果等。结果 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9±2.6)min、伤口疼痛程度评分为(4.5±1.9)分,对照组分别为(22.4±4.3)min、(8.7±0.7)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伤口愈合方面无铜继续意义差异(P>0.05)。实验组对伤口愈合的满意度的优良为41例、占68.33%,不满意1例、占1.67%;对照组分别为6例、占10.00%,46例、76.67%;两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创黏合术手术用时较短,伤口愈合良好,且患者对伤口外观满意度良好,清创黏合术是对于治疗皮肤裂伤、改善愈合外观的较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清创黏合术;清创缝合术;皮肤裂伤;医用胶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6-02

皮肤裂伤是最为常见的创伤之一,主要以清创缝合、辅以抗生素为主要手段。但清创缝合手术操作繁琐,少年儿童往往不能配合手术的进行,并且术后难以避免留下瘢痕,影响美观。组织胶水是液体组织黏合剂,皮肤伤口黏合是多种组织黏合术式中较为成熟的一种,较之缝合术操作简便、显著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本研究主要对清创黏合术在皮肤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表2 两组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入院诊治的皮肤裂伤患者120例。纳入标准:躯干、四肢、头面部皮肤损伤或全层皮肤及皮下割伤、裂伤。排除标准:智力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此次研究者;对本次研究中使用药物等过敏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7±15.8)岁;平均长度(4.4±3.1)cm。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7.9±16.2)岁;平均长度(4.3±2.8)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应用皮肤黏合术,对照组患者应用皮肤缝合术,伤口使用无菌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溶液、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清洗伤口。消毒后清创,对伤口内的异物、血块等清理。修剪创缘皮肤,保持皮肤边缘略微外翻。实验组彻底清创、确切止血后,无菌条件下在伤口涂抹一层组织胶水(白云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酯快速医用胶,广州白云医用胶有限公司)黏合伤口,用手固定创缘1 min,胶水保护膜干燥后,应用无菌干纱布覆盖伤口;术后隔日随访并更换纱布,直至伤口愈合。对照组则在清创消毒后应用丝线缝合伤口。所有伤口处理不需麻醉,皮下结构不需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伤口疼痛程度以及伤口的愈合效果、等。伤口疼痛程度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1],0~10分分级,疼痛越重分数越高。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 d、7 d复诊,根据伤口的愈合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级愈合。同时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裂开,伤口经黏合或缝合后裂开1/2以上则认为伤口裂开,1/2~1/3为部分裂开,1/3以下则为轻度裂开。

伤口愈合的满意程度标准参照Qumn三级分级量表[2]:优良为患者预后瘢痕模糊或不易看出;满意为患者预后瘢痕可见,但无增生肥厚或过宽;不满意为伤口过宽、增生肥厚或影响美观,需整形。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测,计数数据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与伤口疼痛程度比较: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9±2.6)min、伤口疼痛程度评分为(4.5±1.9)分,对照组分别为(22.4±4.3)min、(8.7±0.7)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时间与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2.2 两组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伤口愈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对伤口愈合的满意度的优良为41例、占68.33%,不满意1例、占1.67%;对照组分别为6例、占10.00%,46例、76.67%。两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表3 两组伤口愈合后满意度比较

清创黏合术是在传统清创术的基础上,应用组织胶水黏合伤口皮肤的治疗技术。本次研究中应用的是α-氰基丙烯酸酯快速医用胶,具有粘结、止血、封闭的作用;同时促进吻合口和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加速瘢痕成熟软化[3];同时可预防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组织胶水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具有防止伤口感染的作用。

与清创缝合术相比,黏合术操作较为简便快捷,无需麻醉、患者痛苦小,儿童与女性的耐受度较高,将创面皮肤拉拢对齐黏合即可,黏合过程一般5 min即可完成[4],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换药2次伤口即可愈合;在创面愈合后,组织胶水术后约1周即自动脱落,减少了缝合术拆线过程;黏合术最为显著的优点在于预后瘢痕小,美容效果良好。缝合术难以处理的伤口,如不规则皮瓣形成,黏合术处理良好[5]。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伤口疼痛程度评分为,两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患者对预后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实验组满意度优良率高达68.33%、不满意率1.67%;对照组满意度优良率仅为10.00%、不满意率则为76.67%。近年来,人们对医疗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儿童由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全,颜面部的伤口如果遗留较为显著的瘢痕,对患儿后续的学习生活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面部外伤及女性患者而言,黏合术更具有临床意义。

清创黏合术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伤口必须彻底止血,以免血块形成;组织胶水的用量应较少,以免伤口黏合后周围组织柔韧度下降[6];创缘的皮肤务必对合良好,有间隙愈合和错位愈合对术后瘢痕的形成影响较大[7]。

综上所述,清创黏合术手术用时较短,伤口疼痛程度较轻,伤口愈合良好,且愈合后患者对伤口外观满意度良好,是治疗皮肤裂伤、改善愈合外观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国.黏合术与缝合术对皮肤裂伤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9):834-836.

[2] 贾亿卿,林朱森,黄立嵩,等.医用胶在急诊外科处置颜面部皮肤裂伤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4):317-319.

[3] 胡友珍,陈丽,郭三兰,等.优化无缝隙急救护理在口腔颌面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8):31-32.

[4] Kim H,Kim J,Choi J,et al.The Usefulness of Leukosan Skin-Link for Simple Facial Laceration Repair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rchives of plastic surgery,2015,42(4): 431-437.

[5] 阮可菲,潘李芬,尚桂莲,等.皮肤裂伤患者应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2,19(15):45-46.

[6] 余凯,常瑞明,温立强,等.医用胶水在急诊外科颜面部伤口处理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14(5):596-599.

[7] 段园华.医用胶在颜面部皮肤裂伤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4):33-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

宋红宝 徐建华
(吉大四院(一汽总医院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心肌梗死47例(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UA组),同时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SAP组)及健康者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的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做检测,并做组间比较。结果 四组的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组血清CTnI、血浆D-D水平比UA组高,对比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不同病变组组间D-D、CTnI、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并且可作为预测AC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肌钙蛋白(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8-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指的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含有UA、AMI两种类型,其中AMI又可划分为STEMI梗死以及NSTEMI梗死两种类型[1]。国外学者认为,ACS疾病患者身体内存在一些明显高表达的血清物质,同时指出该种物质有利于评估病情以及分析预后情况。本研究通过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D-D)、心肌肌钙蛋白I(CTnI)、NT-proBNP的水平,并做组间比较,来研究ACS患者D-D、CTnI、NT-proBNP三者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符合该种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疾病类型将全部患者划分为心绞痛组(UA组)45例、心肌梗死组(MI组)47例。UA组23例为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54岁,最大年龄为86岁,平均年龄为(62.3±2.8)岁。MI组24例为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87岁,平均年龄为(63.1±3.2)岁。此外,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6例、同期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58例(SAP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经分析,UA组、MI组、SAP组、健康组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十分接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试剂与仪器

1.2.1 血浆D-二聚体检测: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用胶乳免疫比浊法,试剂和校准品为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生产。

1.2.2 血清CTnI、NT-proBNP检测:全部ACS患者送至医院后,当天都进行NT-proBNP、CTnI等检查,通过化学发光法对于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利用美国境内的强生公司生产的VITROS5600仪器及其相关的配套试剂完成检测,其中定标液都是原装配套的试剂。

1.2.3 检测方法:患者入院后于肘静脉采血1.8 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管(抗凝剂与血体积比1∶9)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直接上机检测D-二聚体,另外抽取黄色带分离胶的速凝采血管4 mL静脉血分离血清,常规检测CTnI、NT-proBNP,参考值:D-二聚体<1 µg/mL,NT-pro BNP<250.0 ng/L,CTnI<0.034 ng/mL。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结果都是利用软件SPSS20.0处理得到,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对比结果通过t检验;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

2 结 果

对比各组患者的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检测结果,表明UA组、MI组、SAP组、健康组NT-proBN、CTnI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CS患者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ACS患者中MI组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D-D、CTnI、NT-proBNP水平比较(±s)

表1 四组D-D、CTnI、NT-proBNP水平比较(±s)

注:各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D-D(µg/mL)CTnI(ng/mL) NT-proBNP(ng/L)MI组 47  7.79±1.49  0.310±1.05  295.18±32.16 UA组 45  5.65±1.72  0.183±2.03  169.43±28.12 SAP组 58  1.62±0.39  0.019±0.68  70.23±8.19健康组 56  0.05±0.02  0.012±0.01  28.39±6.16

3 讨 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患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CS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ACS疾病的发生是患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斑块出现出血、糜烂、破裂等情况,造成冠状动脉中出现以闭塞性血栓为基础的一系列综合征。该种疾病是炎性反应、滑肌增殖、脂质沉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转化程度的反映,同时是形成血栓以及血栓出现降解的参考指标。据报道,二聚体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冠心病,并且有利于预测预后情况。与此同时,有的学者认为在患者心肌梗死发病或者ACS发作时,体内的D-二聚体会出现明显升高,为此临床将D-二聚体明显升高作为综合征发生的参考指标。国外有的学者研究认为,综合征患者明显出现临床症状不到2 h,人体中的D-二聚体就已经出现明显升高,因而它的诊断价值比肌钙蛋白I高。然而,因为D-二聚体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换一句话说,D-D的特异性较低,因而在ACS中的应用受到极大的约束。由于临床采用CTnI检测后,提高AMI诊断率以及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因此其被誉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异性最强的指标。ACS、CTnI患者预后效果具有紧密关系,并且和受到心脏收缩、斑块负荷等因素的影响。据报道,ACS患者体内的血清CTnI值明显高于健康者的正常水平,冠状动脉病损伤情况和生物水平有关,同时也表明标志物对于冠心病发展的重要性。利钠肽原是多肽类的心脏激素,该种物质是由32个氨基酸构成,通常是在心室壁张力出现增加过程中,人体心室分泌出来,临床证实,NT-proBNP可应用在心力衰竭诊断过程中,并且可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预测预后情况。近几年,医学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也可刺激心室释放NT-proBNP,倘若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则可能导致心肌缺血、NTproBNP按照一定比例合成、释放,这种情况发生机制和急性心肌缺血过程造成的室壁顺应性出现下降的情况相关,所以NT-proBNP值可将患者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损伤范围反映出来。此外,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展的各个时期,患者的NT-proBNP水平都呈现升高趋势。因此,医学学者今后应当展开大样本研究,继续研究NT-proBNP在诊断、治疗心肌缺血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ACS发病机制相当复杂,因此临床诊断ACS较为困难。研究发现,BNP值、病情发现间具有紧密关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衡量病情的指标,并且应用于预测预后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该项指标的特异性很高,可对二聚体的缺陷进行弥补。为此,临床可将NT-proBNP、CTnI、二聚体这三项指标同时运用,提高ACS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275.

[2] Meawal P,de Lemos JA.Natriuretic peptide hormone measurement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 Fail Rev,2003,8(4):365-368.

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

何 丽 张九进* 梁宇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在1 d内行降钙素原、血常规、体温测定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在实验组中,根据降钙素原水平分为<0.5 μg/L组、0.5~2.0 μg/L组、2.0~10.0 μg/L组、≥10.0 μg/L组,观察其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病死率、呼吸机使用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上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体温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重症肺炎患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等具有密切联系,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重症肺炎患者中,使用降钙素原对病情进行诊断与评估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降钙素原;重症肺炎;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59-02

*通讯作者:E-mail: zjj968@163.com

重症肺炎是呼吸科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发病迅速,会累及到各脏器功能,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在重症肺炎疾病中,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1]。同时,在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C-反应蛋白以及血细胞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因此,在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存在不足,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血清降钙素原与重症肺炎具有密切关系[2]。为了更深入的探究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视为对照组。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段为39~78岁,平均年龄为(58.2± 4.2)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段为41~79岁,平均年龄为(61.2±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肺炎患者,需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呼吸频率为30次/分钟以上等。排除标准: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不再研究对象范围内。

1.2 方法:使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的方法对患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测定,其试剂盒来源于南京诺尔曼公司。在实验组患者中,根据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分为<0.5 μg/L组、0.5~2.0 μg/L组、2.0~10.0 μg/L组、≥10.0 μg/L组,之后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其正常值为0~8 mg/L。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降钙素原比较: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上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体温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降钙素原比较

2.2 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预后等相关性分析:在重症肺炎患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呼吸机使用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等具有密切联系,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结 论

作为一种糖蛋白,PCT主要由甲状腺的C细胞产生,由1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降钙素前提物质,主要以一万三千的糖蛋白作为相对分子量。根据研究表明,在正常、健康的成人中,降钙素原水平比较低,通常低于0.1 μg/L。然而降钙素原在0.5 μg/L以上水平时,可以将其作为细菌感染的评估指标[4]。其特异度及敏感度依次为96%、66%,并且与C-反应蛋白、炎性反应以及细菌感染等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已经证实炎性细菌因子与细菌内毒素是形成降钙素原的主要因素,因此,细菌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会呈现明显上升。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由于细菌大量繁殖,并且受到裂解影响,从而使得细菌内毒素得到释放,最终导致重症肺炎患者体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5]。同时,炎症的严重程度与降钙素原浓度呈现正比例关系,在重症肺炎疾病的诊断中,降钙素原逐渐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指标与依据,并且还在病情的判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健康人员具有非常低的血清含量,当出现细菌感染时,患者血清中的PCT便会迅速升高。以PCT水平变化为依据,对重症肺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进行指导,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利用该病治疗的时间[6]。

表2 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预后等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2例重症肺炎患者急性研究分析,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上升,对比差异显著;而体温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无显著差异。在重症肺炎患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呼吸机使用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等具有密切联系,表明,在重症肺炎患者中采用降钙素原对该病进行检测,可以取得较大的指导价值,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与朱蕾等[7]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重症肺炎患者中,使用降钙素原对病情进行诊断与评估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小林.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4,23(12):324-325.

[2] 王水线.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治的临床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34(12):231-232.

[3] 黎卓华,吴丽川,何绮雯,等.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3(9):364-365.

[4] 吴爱文.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咋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23(8):256-257.

[5] 修桂英.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与小儿发热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35(21):473-474.

[6] 徐苹,王强.血清降钙素原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4,22(10):1176-1177.

[7] 朱蕾,徐爱群,张亚文,等.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诊断意义[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2):112-113.

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评价

李生福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人民医院内一科,青海 海东 8108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临床选择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分组。C1组(观察组56例):临床选择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C2组(对照组56例):临床选择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最终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表现以及不良反应表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同准备治疗前进行比较,在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以及脉压水平几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选择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将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缓解,表现出较小的不良反应,凸显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坎地沙坦;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60-02

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同诸多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针对高血压疾病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属于极为危险的一种因素。针对其血脂水平进行控制对于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发挥显著的价值。坎地沙坦属于一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表现出对患者作用的时间长、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小以及临床降压效果显著等优点[1]。为了确定最佳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选择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最终获得确切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分组。在C1组56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56~8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55±1.9)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13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6.77±2.55)年;在C2组56例患者中,男39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57~8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61±2.2)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1~13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6.25±2.52)年;所有患者全部满足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具有心力衰竭疾病史、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史、脑卒中疾病史以及心肌梗死疾病史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内分泌疾病、患有慢性疾病以及表现为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妇女进行排除。对比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针对C2组高血压患者,给予限盐治疗,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运动,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高血压宣教等。之后对患者选择贝那普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5 mg,1次/天,要求患者于早晨7点准时用药治疗。针对C1组高血压患者,在C2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选择坎地沙坦脂分散片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4 mg,1次/天。针对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针对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除选择药物进行治疗之外,严禁选择其他降压药物以及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在对患者治疗前后,确保患者的饮食以及运动始终保持一致[2]。

1.2.2 对患者实施血压测定:于早晨的7~9点,要求患者安静休息,20 min后,要求患者选择坐位,利用标准水银血压计对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进行测量。对患者的检测次数为3次,最终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3]。

1.2.3 对患者实施标本采集:针对患者在治疗前,于清晨要求高血压患者空腹对患者的肘静脉血进行抽取,保持剂量为3 mL。将采集标本注入到塑料管内,将剂量为1.8 mL的静脉血注入到枸橼酸钠抗凝管(0.2 mL,3.8%)中,完成标本采集的1 h,控制离心速度为3000转/分钟,对患者进行离心10 min,将患者的血浆以及血清有效提取后,于EP(0.5 mL)管中进行储存,放置于-30 ℃的环境中进行保存,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检查[4]。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的程度不小于20 mm Hg,或者下降的幅度不小于10 mm Hg,并且逐渐下降至正常标准;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的幅度为10~19 mm Hg,或者患者下降幅度虽然<10 mm Hg,但是仍然降至正常标准;无效:患者不满足有效标准极为无效[5]。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χ2检验以(±s)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C1组患者中显效46例,有效9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21%。C2组患者中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79%。C1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2 血压变化: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前,C2组SBP为(158.45± 13.22)mm Hg,DBP为(94.12±9.15)mm Hg;PP为(64.33± 10.45)mm Hg;治疗后,SBP为(129.75±11.77)mm Hg,DBP为(76.89±8.95)mm Hg;PP为(52.89±7.45)mm Hg;C1组治疗前SBP为(159.99±12.75)mm Hg,DBP为(94.99±9.06)mm Hg;PP为(65.02±9.89)mm Hg;治疗后,SBP为(125.49±10.66)mm Hg,DBP为(76.62±7.19)mm Hg;PP为(48.89±6.87)mm Hg;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同准备治疗前进行比较,在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以及脉压水平几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贝那普利针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能够产生抑制作用,成功减少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坎地沙坦其能够发挥显著的降压效果,属于当前较为有效的降压药物。

本次研究中,针对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促进疗效以及缓解患者临床指标等方面发挥显著效果,有效证明贝那普利结合坎地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选择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能够将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改善,最终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卫华.坎地沙坦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4):56.

[2] 罗梅,李霞,罗荔,等.坎地沙坦西酯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谷峰比值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5-67.

[3] 钱岳晟,王宪衍,黄高忠,等.坎地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8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24(11):849-853.

[4] 张明辉,赵秀丽,周延明,等.高剂量坎地沙坦西酯16 mg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65例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13,17(21):1873-1876.

[5] 方晓江,钱宝庆.坎地沙坦与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7(6):688-691.

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的效果观察

刘路希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济源 459000)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对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情况。结果 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临床要在对其进行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根据患儿实际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为患儿预后良好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出血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61-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等位置的慢性溃疡性疾病,是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儿童患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后,可对其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效果,进而为患儿选择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治疗方案,为此选择焦作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为观察对象,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8±3.7)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相关诊疗标准[1],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1±3.9)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相关诊疗标准[2],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5例。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

1.2 诊断方法

1.2.1 纳入标准:①伴有不同程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饱胀等临床症状,未合并其他全身性系统疾病;②入选患者无胃部、十二指肠等相关手术史;③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1.2.2 幽门杆菌感染诊断:采用尿素酶快速试剂对患儿进行检查,应用电子胃镜对患儿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在胃窦大弯侧距幽门3 cm左右位置取活组织,并将其置入试剂反应盒中,加入相应剂量试剂,观察5~10 min,红色显著者表示幽门杆菌呈阳性。

1.2.3 幽门杆菌病理学检查:在对所选病例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在胃体及胃窦处分别去相关组织,将其送至常规病理检查。若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均呈现阳性,则表明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包括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患儿血容量,进一步纠正休克症状,维持患儿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顺畅,若患儿呼吸困难,则立即给予吸氧处理。将患儿下肢垫高,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量。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开展对症治疗、输血治疗或输液治疗等。

1.3.2 具体治疗: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均通过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其中9例患儿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症状得到缓解。另外例患儿出血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后行胃镜治疗。采用1∶10000比例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反复冲洗,找出出血原因后,密切观察出血速度,在镜下为病灶划分等级。通过内镜钳将推送器送至内镜前端,对准病灶位置后,缓缓张开金属夹,并进行加压处理。收紧金属夹,同时开展断离,紧箍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确定病灶位置出血被完全止住后,观察止血夹在病灶黏膜处呈直立状态时,可结束胃镜治疗。

1.3.3 幽门杆菌感染治疗:部分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为其服用奥美拉唑0.7~1.0 mg/kg,于晨起顿服,治疗时间为3~5 d。

1.4 指标观察

1.4.1 慢性胃炎判断标准。显效:炎症、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反应消失;有效:炎性反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上述指标均为达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消化性溃疡评价标准。显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显著减少(或胃镜检查无出血现象,Hp检查呈阴性;有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有所减少,胃镜下有少量出血,Hp检查呈阴性;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通过对症治疗后,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71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33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31%。

2.2 HP阳性率比较: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52例,阳性率为54.17%。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7例,阳性率为7.29%,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59.62%。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4例,阳性率为5.77%,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表1 患儿治疗前后HP阳性率比较

3 讨 论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均属于常见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现阶段,对儿童慢性胃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考虑可能与胃十二指肠发生动力性紊乱有关。胆汁能够改变胃黏液的性质,并破坏胃黏膜屏障。当十二指肠液(碱性)和胃液(酸性)中和后,会使得pH值接近中性,那么胰酶激活也能够引发胃黏膜损伤。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于胃部黏膜中。而出血是消化道溃疡疾病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溃疡和坏死组织会不断破坏肉芽,并对血管管壁及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进而引起出血。若未能及时处理出血症状,将随时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焦作市人民医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中,首先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本研究共纳入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常规治疗。针对合并出血患儿,采用胃镜在直视下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有效止血,有助于出血位置血凝块形成,充分达到止血目的。另外为患儿服用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能够与胃黏膜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有效结合,使病变细胞失去活性,同时能够对抗幽门螺杆菌,在胃部黏膜细胞中发挥持久抑酸功能,进而纠正患儿体内酸环境。

本研究结果显示,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 <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说明焦作市人民医院临床治疗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总而言之,患儿入院后,要对其病情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并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出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清芳.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8(18):1142-1144.

[2] 罗艺珍,甘耀,刘江.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杂志,2013,13(5):103-104.

[3] 刘小卫.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8(10):6162.

根管治疗在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中的临床体会

李 丹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在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120例(患牙120颗),均接受根管治疗。结果 120颗患牙中根管治疗恰填比率80.83%(97/120),欠填比率10.00%(12/120),超填比率9.17%(11/120),前牙恰填比率明显高于磨牙恰填比率(72.97%),前牙欠填比率明显低于磨牙欠填比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跟踪1年后,参与复查的113例患者,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4.96%(96/113),失败率为15.04%(17/113)。结论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应用根管治疗效果确切,可行性高,值得首选。

【关键词】牙髓病;根尖周病;根管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163-02

Clinical Experience in Root Canal Treatment of Pulposis and Periapical Disease

LI Dan
(Department of Denti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Erdos, O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of pulposis and periapical disease.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ulposis and periapical disease f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120 teeth),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root canal therapy. Results In 120 teeth after root canal treatment, proper filling ratio was 80.83% (97/120), less filling ratio was 10.00% (12/120), over filling ratio was 9.17% (11/120); the proper filling ratio of front tee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olars (72.97%), the less filling ratio of front teet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olars (P<0.05);after a year of follow-up, in 113 patient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review, the success rate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was 84.96% (96/113), the failure rate was 15.04% (17/113). Conclusion Root canal treatment for pulposis and periapical disease has obvious effect and high feasibility, which is worthy of first choice.

[Key words]Pulposis; Periapical disease; Root canal treatment

根管治疗(RCT)在临床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方面应用广泛,主要是利用化学及机械处理方式对髓腔内感染源,特别是根管内,予以清除、消毒、充填等措施,从而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1]。本文以我院就诊的120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RCT在牙髓病及牙尖周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120例(患牙131颗),其中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年龄(41.6±1.7)岁,前牙患牙41颗,磨牙患牙37颗,前磨牙患牙42颗;牙髓炎44颗,根尖周炎56例,牙髓坏死20颗,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并且该研究均符合家庭伦理道德,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等。

1.2 方法:患者均接受RCT,需实施根管清理、根管消毒、根管充填这三个过程,术前通过X线片对口腔进行检查,初步评估根管长度,制定方案。根管治疗开始后,选择适宜的根管入路,明确根管口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根管预备的方式,选用相应的治疗器械,开始根管清理及根管成形,将根管内的感染物予以充分的清理,格外当心以免造成根管改道及穿孔等不良后果[2]。根管清除完毕后,反复冲洗根管,建议使用次氯酸钠,杀菌效果好,并且溶解坏死组织的能力较强,然后进行根管充填,以免感染再发。

1.3 疗效评价标准。①恰填:根管充填材料与根尖的距离<2 mm,且根管完全封闭。②欠填:根管充填材料与根尖的距离≥2 mm,或者根管封闭不紧实;③超填:根管充填材料超出根尖。根管治疗中,对于多根管牙只要出现一个欠填或超填,均属于欠填或超填标准之列[3]。同时,患者根管治疗后出现持续不适症,患牙咀嚼功能障碍,或存在肿胀、触痛、叩痛等症状,X线片显示牙周膜间隙未恢复,根尖发育不佳,根尖周原有透射区未缩小或扩大,无新骨质形成,若满足以上任一症状,均判为失败,反之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RCT结果:120颗患牙中根管治疗恰填比率80.83%(97/120),欠填比率10.00%(12/120),超填比率9.17% (11/120),前牙恰填比率明显高于磨牙恰填比率,前牙欠填比率明显低于磨牙欠填比率(P<0.05),见表1。随访跟踪1年后,参与复查的113例患者,根管治疗成功96例,成功率为84.96%,失败17例,失败率为15.04%。

表1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RCT结果[n(%)]

3 讨 论

在临床口腔内科中,牙髓病与根尖周病最为常见,龋病是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牙髓病与根尖周病要求的治疗方式都十分精细,既要求操作者具备稳扎的专业知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术,如此方能有效恢复牙髓及牙齿的生理功能。RCT治疗牙髓病与根尖周病主要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有效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并保证无菌的锥体空腔得到紧密的填充,有效地隔断了感染源,促使根尖周病变有效愈合。RCT从根本上对牙髓病与根尖周病进行控制,临床效果显著,因此,RCT仍是临床治疗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的首选。

RCT以清除根管内感染为治疗目的,这就要求需要做好以下两点:①根管清洁:使用大量化学物质反复地对根管进行清洁,有效清除感染物,还可去除管壁碎屑,防止引起炎症。②根管成形:填充物牙胶尖为锥体结构,所以管壁通常要形成平滑的锥体结构为最佳,这有利于填充更为密实,理想的根管形态有利于残根的后期桩冠治疗[4]。因此,在RCT以过程中需强调做好这两个基本步骤。

总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应用根管治疗效果确切,可行性高,值得首选。

参考文献

[1] 刘新颖.两种根管填充材料在根管治疗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20-421.

[2] 宋娟,袁廉蜀.全冠修复后根管治疗及根管再治疗的临床病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3):99-100.

[3] 黄文明,秦杰,薛慧,等.TBL在牙体牙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1229-1232.

[4] 王兰翠,郑军.根管充填联合塑化治疗磨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26):63-63.

R562.2+5

B

1671-8194(2016)14-0120-02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二聚体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中的价值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