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
2016-07-10尼加提·玉素甫
尼加提·玉素甫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在不断的创新,进而改变着金融市场的格局。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在挑战着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进而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制定和实施。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如何应对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需求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货币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它的主要调节方式是改变供应量来达到供需平衡,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获得较快的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
1.1 国际背景
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转变。不久,各国开始放松金融管制。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信息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金融交易的速度,扩大了国际金融市场。
1.2 互联网金融中国化特征
我国第一家网上银行出现在1997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余额宝应用而生,并推动了其它理财产品的出现。所谓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第三种融资方式,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有着巨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支付方便,有效的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去中介化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金融脱媒。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第三方支付、专业网贷平台、众筹等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金融产品的种类更加的丰富,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变革了传统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货币政策。
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
交易成本低、产品创新快、效率高等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刚好迎合了我国金融市场需要,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变革。当前,金融市场日益繁荣,逐渐成为人们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使用政策工具等的媒介。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开始不断的改革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结构、货币供求、政策目标的选择以及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而改变了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导致最初目标的偏离。
3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使传统的需求动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结构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应用而生,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响了货币需求结构。凯恩斯理论把货币需求分为三种,分别是:投机性货币需求、预防性投机需求以及交易性货币需求。一般而言,投机性货币需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预期、市场利率等等。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一般变动较大,与利率呈负比例关系。与此相反,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较小,且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金融产品收益,改善了交易的便利性,提高了交易效率进而增加了交易成本,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
3.2 引发产品同质化,促进金融产品的转换,进而影响到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
一般而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货币流动性较强,与货币数量呈负比例关系,而与商品的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与价格呈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流通速度会因货币需求的减少而不断加快。随着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公众货币需求的作用不断被削弱。
3.3 导致货币层次模糊化,提高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便利了信贷、债券等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而模糊了货币层次导致现金的周转速度小于支票周转速度。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货币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传统的货币,在货币机制上能够充分表现出来: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乘数上升等[4]。
3.4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不断增强
制约货币政策传导,进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难以发挥,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日益复杂化。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削弱了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率。
3.5 影响经济增长和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不断地创新和转型,进而促进了利率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业的融合,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因素及其影响都会直接影响到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会冲击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
4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现实挑战
4.1 冲击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利差盈利模式。近些年来,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民营银行牌照的放开,金融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常态,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主要趋势之一。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和金融业的发展。
4.2 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趋势增强,金融业态的转型和调整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调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特点,因而对整个金融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保险等的分业监管和经营分类遭到巨大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开始朝着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增强了这种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挑战着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因此,网络金融平台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将会在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得广泛的欢迎。
4.3 促进金融产业的专业化,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随着金融业市场竞争的扩大,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金融业内部逐渐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产业内部分工日益增多。新型的金融业态极大的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整合。互联网金融有效的促进了民生金融和普惠金金融,解决了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难题,比如:在传统的金融业,贷款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大企业,因此小企业、小公司融资较为困难,而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可以为其提供贷款。
4.4 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
传统的货币政策环境日益复杂化。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经营还具有明显的条块化特征,即: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一行三会”进行经营。但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冲击着现有的利益格局,使利益博弈更加复杂。因此,对政策当局而言,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有效的监管金融业,进而规避金融业带来的风险,是一大难题。人民银行虽然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功能,但是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人民银行如果想要在复杂的形式面前依然发挥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协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4.5 金融监管难度不断增加,造成不确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多金融产品和工具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产品和工具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们的风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政策当局在制定监管措施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难以恰当的区分介入方式和介入点。监管当局监管措施的实施也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5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5.1 划分货币供应量,确定不同的货币层次,寻找新的货币政策中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型金融工应运而生。因此,为了使中央银行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拓宽金融领域,既要根据整个金融业的发展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提供新的中介,也要使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不断统一。
5.2 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抓住金融热点制定合适政策
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央行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动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变革传统的政策调整方式。为了有效的变动货币供给率,可以多角度运用不同政策工具。在现代化社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金融机制和金融市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要求也就更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适应整个金融大背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勇于抓住金融热点,而且也要不断规范操作。
5.3 增广信息传递渠道,提高金融市场服务质量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就更加困难,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周期比较长,从制定到执行间隔时间过久,进而导致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降低。一方面,我们应不断优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不断减少相关成本,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各种金融产品,拓宽信息的传递渠道,使传统金融机构呈现出新的功能和形式。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需求结构、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冲击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近些年来,货币政策环境日益复杂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央行不得不开始反思传统的政策工具,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央银行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综合性、全方位影响,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划分货币供应量,确定不同的货币层次,寻找新的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抓住金融热点制定合适政策。除此之外,央行还应增广信息传递渠道,提高金融市场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会根.互联网金融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应对[J].金融经济,2014,(18).
[2] 冯子成.基于玻璃幕墙工程的造价控制方法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12).
[2] 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8).
[3] 刘澜飚,齐炎龙,张靖佳.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微观银行学框架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16(1).
[4] 阎美娜.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
[5] 张文庆,李明选,孟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第三方支付视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6] 李程.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两难困境的化解——基于货币流量分析框架的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5).
[7] 肖大勇,胡晓鹏.互联网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与货币政策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8] 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