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社区服务需求及社工介入思考
——基于南通市崇川区的实证调研

2016-07-10钱雪飞臧其胜高鹏程

社会政策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受访者权利

钱雪飞  臧其胜  高鹏程⋆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为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青少年社会事业,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中央综治办、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网络,广泛在青少年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效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为满足青少年多层次和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我们首要的工作是厘清他们有哪些需求,因此调查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研究目的

为建设以需要为本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综合平台提供政策建议,从而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专业、更丰富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

(三)研究意义

本调研可以为社区服务项目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拟实现以下研究意义:为政府服务资金投入提供比较明确的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的部门协同提供接口,为标准课程提供设计的框架;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菜单。以期有助于推动公众对青少年事务的关注,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课题组围绕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青少年的社区服务需求的依据——需要与权利、青少年的社区服务满足状况、青少年的社区服务建议与意见等内容,设计了《崇川区青少年社区需求调研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答,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7份,回收问卷677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73份,有效问卷率达99.4%。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依据及基本情况

青少年目前缺乏统一的界定,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为未成年人;共青团规定团员的年龄在14~28周岁,少先队员的年龄在7~14周岁;心理学界一般赞同将11~28岁视为青少年时期;而联合国《儿童权利法案》则将18周岁以下视为儿童。结合上述标准,考虑到项目的需要与未来服务的可及性,调研对象的选取主要是在南通市第三附属小学的五六年级和南通市第三中学的初中一二年级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我们分别在两所学校的四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了3个班,并对这12个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崇川区青少年的社区服务需求,研究对象主要是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区的中小学生。因南通市崇川区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及初中教育早就较为严格地执行就近入学原则,所以本次调查抽取了两所都位于崇川区城东街道、区位邻近、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学生都分布在学校附近的相关社区。

因本课题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对问卷内容的理解成为课题组抽取调查对象时的重要考虑,课题组认为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对社区活动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在小学调查时,调查对象只在五、六年级这两个高年级的班级中抽取。另外,考虑到初三及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现实的社区活动他们一般都无暇参加,因此在中学里调研时,只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中抽取。这两所学校各年级的班级之间没有重点班与普通班之分,班级之间差异性小,而班级之内差异性大,较为适合使用整群抽样法。

本次调查对象共673名,其中男生占48.6%,女生占51.4%,各年级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五年级157人,占23.3 %;六年级152人,占22.6% ;初一年级175人,占26.0 %;初二年级189人,占28.1 %。

图1: 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年级分组情况统计图

(三)资料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完成后,课题组编写了统一的数据录入模板,在专业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下,由南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了数据录入与数据核对工作,专业人员负责了数据二次审核与校对。本课题资料分析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调研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呈现以描述性统计为主,辅助以图表。数据处理中由于缺失值(未填答或无效数据)的存在,使得不同问题的样本量存在差异,在表述中会采用(N=)的形式呈现。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青少年所处环境与资源状况

调查将青少年所处环境与获取的资源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微观的家庭层面、中观的社区层面以及宏观的社会支持层面。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了青少年这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

1.家庭环境与资源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教育与情感满足最直接、最主要的来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自评的家庭经济状况整体良好。在填答的661人中,有32.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更有8.5%的青少年认为是远高于平均水平,而61.4%的同学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平均水平,只有6.3%的同学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低于平均水平(其中6人认为远低于平均水平,仅占0.9%)。调研组从青少年们居住与平时做作业的地方,也可以观察到南通市崇川区青少年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近90%的家庭都为孩子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其中,有89.1%的同学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平时做作业的地方在独立的书房的,占36.5%,在自己卧室的占52.6%,二项合计达89.1%。

青少年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以父母较为充分的就业作为基础的。在本次调查中,97.6%的父亲是在业的,88.3%的母亲在业,而父母均在业的达到86.6%,调查对象中仅有1.1%的父亲和1%的母亲是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的。

95.8%的孩子与母亲共同生活,89.2%的孩子与父亲长期生活,87.3%的孩子是与父母同时共同生活,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及去世的,占4.8%,而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的仅占1.5% 。可见,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崇川区青少年绝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且完整的家庭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素质较高。19.8%的母亲、22.4%的父亲均为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其中父母均为本科及以上的占15.2%。仅3.3%的父亲与3.6%的母亲是小学及以下,而80%多的父母均在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可见被调查对象的父母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稳定的家庭环境与丰富的家庭资源(比如较好的家庭养育资源及经济资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次调查数据显示,90%多的青少年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平均水平及以上,近90%的孩子与其父母共同生活,且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可见被调查的大多数青少年可以得到较好的成长与学习机会的支持。

从来没有打骂孩子的父或母接近但不到50%,而父母都从来未打骂孩子的只占36.0%。有3.7%的母亲、2.6%的父亲经常打骂孩子,而父母同时经常打骂的占1.2%。38.5%的母亲、39.1%的父亲会偶尔打骂孩子,10.2%的母亲、8.7%的父亲会有时打孩子。本次调查显示,亲子关系不和谐者有较高的比例。

2.社区层面

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社区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每个社区一般都会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有专人来负责组织开展青少年假期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各个中小学也对学生有社区实践的相应要求。除了居委会会有专人来负责青少年社会工作外,南通市崇川区还有关工委这条线的老同志,也在做着青少年社区服务相关工作,而这些都为青少年提供了社区这一平台的实践教育平台。而此次调查表明,已有 84.5%的青少年在社区参加了各类社会教育活动。 其中,365名青少年(占总被调查对象的54.2%)表示十分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296名青少年(占44%)表示要看活动情况,只有5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可见,崇川区的青少年对社区活动还是较感兴趣。

3.社会支持层面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来自同辈群体。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是独生子女的占78.8%,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15.8%,而有两个兄弟姐妹以上的则不到5.4%(N=669人)。

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到,“当你遇到烦恼时,一般向谁诉说?”从表1可见,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求助不高。其中,只有1位调查对象选择向社区或政府工作人员诉说,而且是排在第三诉说的位置,无一人向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诉说。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资源很少来自社会支持网络,如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外公外婆,朋辈和同伴,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显得不足。

表1: 当你遇到烦恼时,一般向谁诉说?

而表6则显示了过年一年中,排在前三位的照顾者。从该表可见,青少年主要的照顾者排在第一位的无疑是他们的父母,第二位的主要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学朋友和兄弟姐妹,大多数被排在第二照顾者或第三照顾者的位置。而来自正式社会组织的照顾者,排在第一位的是总数排第三位的是学校老师,他们大多数被排在第三位的照顾者地位;接下来的是而保姆这些市场力量以及社会组织这些正式社会组织的人数相对较少。应注意到的是,这些青少年的生活照料者中竟然还有网友这样的新型人际网络在对他们发挥着支持作用。

表2: 过去一年中主要由谁照顾你?

(二)需要与权利:社区服务供给的前提

需要与权利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社区供给的依据。只有需要成为一项权利时才会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依据。因而,厘清需要,界定权利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展开的前提。需要是青少年行为与互动的前提,而健康与自主是最基本的需要。健康和自主的标准是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中选择他们会参与的活动,具备这样做所必需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并且有资格享有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总体而言,受访者(N=670)幸福指数较高,选择比较幸福与很幸福的达到79.3%,但不容乐观的是仍有30.7%的人选择了一般及以下。在基本需要的满足上,49.7%的受访者(N=668)认为自己是很健康的,接近一半;而30.5%的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两者合计达到80.2%,占4/5强。在追问近一个月内身体状况时,54.1%的受访者(N=662)回答没有生病,但经常生病的也占到4.1%,其余为偶尔生病。在进一步追问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健康问题是否影响到日常生活时,选择“总是影响”的占2.2%,“经常影响”的占3.1%,合计达到了5.3%,意味着100个人中有5~6人会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影响。这可能是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个人健康卫生知识贫乏、学业压力太大、缺乏锻炼等引起,这就为社区服务项目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1.需要的类型

健康与自主的基本需要是结果,它需要一系列的投入才能实现,这就包括各种发挥中介作用的需要。在社区服务中,体现为与青少年相关的具体项目。

(1)人际交往是最感兴趣的主题,安全教育同样迫切需要。

针对需要,本次调查问卷首先设计了“请问以下活动主题你感兴趣的有哪些?(可多选)”这一题项询问受访者的兴趣,由于是多选题(一个人可能同时选择了多个答案),因而回答次数为人次,而非人数。统计结果显示,“交友小组”是最受欢迎的,占总回答次数的16.6%,占总回答人数47.7%的受访者选择了感兴趣;排在第2位的是人际沟通技巧,有40.7%的人感兴趣;排在第3位的则是安全教育,有39.9%的人感兴趣;最不受欢迎的是健康卫生知识讲座,仅占总回答次数的9.3%,仅有26.5%的人感兴趣,但也达到了1/4强,也不容忽视。亲子教育、自信建立、青春教育与心理辅导处于相近水平上。从中可以发现,避免孤独、渴望沟通是受访者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见表3)。

表3: 活动主题兴趣分布表

(2)体育运动小组是最希望获得的服务,学业辅导次之。

针对社区服务需要,本次调查设计了问题“希望社区还可以为你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需要类型中,受访者(N=641)选择最多的是“体育运动小组”,达到298人次,接近一半;其次是“学业辅导”,达到253人次;排在第3位的是“环保小组”,这或许与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有关;排在第4位的是“社会实践类活动”,表现出受访者对社会参与的渴望。分年级统计显示,初一年级学生最需要的是学业辅导,其他年级不变,可能与学业负担相对小学较重,学习方法与认知思维都需要适应的问题。理论上,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应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自由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业量应该控制在较少的范围内。但是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的青少年(N=671)中认为平时作业量很少的有33人,仅占4.9%;一般的有521人,占77.6%;很多的有117人,占17.4%。从“你父母最关心你的是什么”的统计结果也可以发现,排在第1位的是身体素质,占总数(N=651)的33.6%,其次才是学业辅导,占30%,或许父母的关心影响了受访者的需要类型。而父母对身体素质的优先关注可能与南通市作为体育强市,走出若干奥运冠军存在关联(见表4)。

表4: 社区服务需求分布表

年级 合计10 法律方咨询和援助 19 14 20 24 77 11 社会实践类活动 51 41 58 61 211 12 环保小组 73 62 41 39 215 13 敬老小组 71 59 34 29 193 14 唱歌小组 54 37 52 53 196 15 跳舞小组 37 28 23 29 117 16 书法小组 50 48 35 26 159 17 体育运动小组 82 73 61 82 298 18 社会救助 30 32 24 21 107年级人数合    计 153 148 161 179 641

(3)对心理辅导、自信建立、倾诉交流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的需求应当重视。

从统计数据来看,其中最高的是“倾诉交流”,占28.4%,意味着每100个学生中有近30人希望与人倾诉,而社会工作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倾听”;最低的是“人际关系处理”,占20.6%,意味着每100个人有二十多人希望获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帮助。

(4)青少年权利保护的法律救济途径需要完善。

排在最后1位的是“法律方咨询和援助”,但也达到88人次,占总人数的13.7%,这并非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尽管从问卷的回答中无法获知他们需要获得咨询律师或获得法律援助的原因,但是在一个被视为本应无忧无虑的年龄段的青少年却有寻求法律援助的需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专业服务的介入。

总体而言,受访者对社区服务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特征,涉及情感、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其中,人际交往是其最感兴趣的主题,安全教育则紧随其后,与社会日益增强的风险意识吻合;体育运动小组既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促进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而学业辅导则是身为学生无法绕开的关注焦点;对心理辅导、自信建立、倾诉交流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的需求应当引起重视,青少年权利的维护体系也应完善起来。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需要的满足都需要时间的保证,自由时间的拥有量反映参与能力的差异。青少年常常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选择:有时间,没有需要的服务;有服务,却没有时间的保障。闲暇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权利,社区服务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这并非社区服务所能供给的,有赖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在闲暇时间保证的情况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权利的认知程度与保障

通常情况下,需要与权利是相互强化的,每位青少年应该得到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权利是由需要界定的。需要能够成为一项权利通常基于以下两点:一是青少年的需要无法通过市场的运行获得保障,市场本身也不能保证正义,那么社会就必须提供支持;二是如果青少年要在未来需履行社会义务,那么社会就必须赋予青少年需要满足的权利,以保证他拥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前三项权利可以对应健康的需要,而后一项权利可以对应自主的需要,中国作为缔约国必须遵守公约。因而,我们首先就四项权利询问了受访者。

图2: 青少年权利知晓情况分布图

由图2中可知,总体而言,受访者对四大权利比较熟悉,而对受保护权的熟悉程度要更高点,其次是生存权,这可能与近年来媒体对特定儿童群体,如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以及与儿童相关的伤害、拐卖等事件的报道,以及相关部门或社会团体努力推动青少年事务有关。也有少部分受访者选择了不太熟悉与完全不知。

尽管数据结果十分理想,但是否真正理解四项权利的含义无从得知,因而我们设置了具体情境进行考察,询问其是否同意以下说法,选择项分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无所谓、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其中,包括8个问题:①青少年无论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都是有权利的个体;②成人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有利的;③成人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需要就尽到了责任;④青少年可以自主地参加游戏和娱乐活动;⑤参与社会事务是我(青少年)的责任;⑥青少年出生时无论是否有病或者残疾,都有生命的权利;⑦青少年应该抓紧学习功课,娱乐少点没关系;⑧为了激励青少年上进,考试排名是一种好方法。

统计结果显示“完全同意”所占百分比最高的是问题6,属于生存权,也涉及发展权与受保护权;其次是1,广泛的权利;第三是5,属于参与权,由此可见,受访者对四项权利的认同。而问题3“成人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需要就尽到了责任”反对者众多,由此可见,受访者能够意识到并非所有的需要都应该满足,需要是分层次的,也并非每项需要都可以构成权利。问题4则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42.5%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可以自主地参加游戏和娱乐活动,而45.2%的人则反对。与之相关联的是问题7,在学习的压力下娱乐是否可以少点,48%的人同意(含同意与非常同意,下同),而38%的人则反对。由问题间数据的差异可见,在学习的压力下,支持自主并不意味着要保证娱乐活动的时间,这使得许多非学业辅导型的社区服务面临变化不定的服务对象,重复不断的服务内容,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保证青少年的闲暇时间是服务得以持续展开的重要前提。针对问题2“成人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有利的”,59.2%的受访者同意这种说法,但也有接近30%的受访者不同意,这涉及到青少年自决的权利,从社会工作角度讲,就是案主自决,如何保证是需要回应的问题。总体而言,受访者能够理解四项权利的内涵,并在态度上反映了自己的行为倾向。问题8,则是反对声音占居主流地位,因而考试排名并不被青少年普遍视为激励上进的有效手段(见图3)。

图3: 关于权利说法的态度分布图

(三)社区服务供给的现状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能够从中获得亲密和值得依赖关系的社会网络的支持,这个网络不仅要能够满足其健康,也要满足其自主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强,导致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困境儿童的大量出现,伴随着的是承担这一重要职责的家庭的瓦解,传统的父母教育、抚养功能缺失,无法提供一个亲密和值得信赖的关系。个人无法从与重要成员的互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社会支持网络,但学校的功能具有专一性、交流具有封闭性,因而难以构建一个亲密和值得信赖的关系。由于家庭功能的瓦解、学校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分离,对于需要获得帮助的青少年而言,社区就成为最重要的支持网络。因而,未来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可以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但如何将之打造成能够提供一个从中获得亲密和值得依赖关系的社会网络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需要的满足来自社区服务的供给,社区服务供给的品质直接关系到需要满足的品质。服务的供给并不一定是所需要的服务,而需要的服务可能并不为社区所提供,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为了了解目前社区已有社会服务提供的现状,我们根据已知情况,设计了“你在社区内是否参加过以下这些社会教育?(可多选)”(见表5) ,基本能覆盖目前社区所提供的青少年服务类型。

表5: 社区服务供给的类型

结果显示,有82人次未参加过问题中列举的社区提供的社会教育服务项目,占总回答次数的3.4%,占总样本数的12.4%。而在其他9项具体的服务中,安全教育是参加人数最多的,达458人,占总人数的69.1%;其次是参与志愿活动、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均达374人,占总人数的56.4%;。由此可见,社区服务中受访者参加最多的是安全教育、健康卫生知识讲座与志愿活动。其他占总回答次数比皆低于10%;占总样本数比中,除亲子教育外,其他均低于30%。

1.社区服务供给的内容

(1)安全教育

童年期的安全感是形成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个性的中心要素,而确保每位儿童的自主意识有机会得到最优化的成长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需要是安全、激励、认可和责任。南通市于2011年就在崇川区鲍家桥社区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级公共安全馆,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避灾安全、居家安全等六个展区。融各类人为、自然灾害的预防与自救、互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识为一体,为青少年接受公共安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2012年举办了“飞鹤杯”首届中小学生公共安全知识竞赛,为强化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本次统计结果也显示,安全教育是受访者参加最多的社区服务。然而,既有的安全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更多地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缺乏实战演练;其次,安全教育中过多的强调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忽视了居家安全,以及新兴的网络安全。

2013年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失去生命,包括跌倒/坠落、烧伤/电伤、锐器伤、溺水、中毒,其中44.5%的伤害是发生在家中,而中毒常常与误食药品有关。在这些事件中,家长很少定期对家庭用品摆放进行安全检查。除此之外,儿童还可能遭受父母虐待、遗弃、陌生人的伤害等。而网络的发展,又使得儿童置于网络的风险之中。针对潜在的网络风险,研究设计了“你一天大概上网多长时间(比较多的时间长度)”问题。统计结果显示,85.6%的受访者每天能够接触网络,68.9%的受访者在3个小时以内,但也有13.2%的受访者在3~10个小时内,有3.5%的受访者超过了10个小时。时间越长伴随的风险可能越大(见图4)。

图4: 你一天大概上网多长时间(比较多的时间长度)?

(2)健康教育

健康卫生知识讲座与志愿活动并列第二位,在社区服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自2003年“非典”以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自上而下迅速建立。而近几年来的甲型流感、禽流感的爆发使得政府、公众更是关注健康问题。以社区橱窗为阵地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始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健康并不限于身体健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社区都会提供适当的体育器材与活动场地,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介入能力普遍较弱。从现实情况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常受学业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普遍感受到学习的压力。那么在学习压力过大时,他们是如何释放的呢?有68.3%的青少年会积极调整自己,消极对待的只有9.9%。在学习压力过大,寻求外在支持时,青少年更倾向于在朋辈群体中寻求支持,比例为46%;其次是家人,比例为26.9%;最后是老师,比例为8.4%。社区如何发挥作用,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见表6)。

表6: 你一般学习压力过大时如何释放?(多选题)

(3)人际交往

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部分社区提供了心理辅导,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服务传递的能力存在不足。在实践操作中,社区通常会提供促进人际交往的服务来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但在表5中,除亲子教育外,其他社区服务,如自信建立、交友小组、青春教育、心理辅导中受益人群均低于30%。与表3进行比较,在亲子教育方面,社区服务的供给与受访者的兴趣比较一致,但其他都低于服务对象的需求。由图5可知(中心为0,向外延展,每等级递增10%),社区提供的安全教育、健康卫生知识教育较多,而交友小组、人际沟通、自信建立等服务不足,其中“交友小组”的社区供给(25.5%)与服务对象的需求(47.4%)之间的差距最大,达到21.9%。可见,在既有资源的限制下,现行社区服务项目需要调整。另外,服务的对象也不能仅限于个体,还应扩展到家庭;服务的目的也不能仅限于调节个体的心理,还应扩展到对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或重建,这就需要社区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

图5: 青少年服务需要与社区服务供给之间的差异图

(4)志愿活动

南通市拥有江海志愿者平台、“莫文隋”志愿者服务群体等志愿组织或社会团体,具有良好的志愿服务基础。在“文明办”的领导下,具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动员能力,而社区是其重要的服务层级。从统计结果来看,一是志愿活动与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并列第二,二是志愿活动并非是受访者的最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最感兴趣的是“趣味运动”,其次是“兴趣小组”,排在第3位的是“亲子活动”,“做志愿者”与“知识竞赛”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见表7)。

表7: 你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活动?(多选题)

对社区服务,受访者的总体参与意愿较高,54.2%的人表示十分愿意,而有44.4%的人表示看情况,仅有0.8%的人表示不愿意。追问本人或其他人不参加社区活动的原因时,占总回答人数64%的人选择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占总回答次数的33.4%,位列第一; 39.8%的人选择了“不知道有社区活动”;25.7%的人选择了“这种活动没有意思”;20%的人选择了“父母亲不同意”;只有7.2%的人认为不参与是“怕别人笑话”,排在最后一位。因而,青少年社区服务存在大量的需求,但要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我们就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2.社会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1)忽视专业需求评估,导致供需失衡

根据本次调查的社区服务需求评估,排在首位的是体育运动小组,其次是学业辅导。家长最关心的排在首位的也是身体素质,其次是学业辅导。在个体兴趣中,交友小组是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服务,与对心理辅导、自信建立、倾诉交流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的需求存在内在的关联。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志愿活动是社区组织较多的服务形式,但更多带有表演色彩,而社会实践类活动也是受访者感兴趣的主题,这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的需要,也是权利。现行的服务供给较少预先进行需求评估,以致既有的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上述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供需失衡。以“做志愿者”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也会组织志愿活动,因而与社区志愿活动会产生重叠,导致参与意愿下降。

(2)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服务无法传递给服务接受者

统计结果表明,很多人认为不参与社区活动是因为“不知道有社区活动”,因而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这既可扩大知晓度,也可改变父母的想法,从而将处于观望或有潜在需求的服务对象纳入服务范围。社区从行政法规上看属于自治组织,但现实中服务的开展常常来自街道各部门的要求,很多时候占用了社区有限的人力资源,这也导致社区无法开展更多的服务。从筹资渠道来看,政府财政几乎是唯一的资金来源,它随时可以施与,又随时可以剥夺,因而不得不依赖于政府,其服务的选择也就不得不优先考虑政府的需要。

(3)缺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导致社会服务形式大于内容

现阶段的社区服务供给宜向人际交往的方向重点发展,这有助于一种亲密与值得依赖的信任关系的建立,这也契合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理念。但心理辅导容易给参与者贴上问题标签,正如一位受访者提出的,“最好不要有心理辅导,这样会被人笑话心理不健康”。心理学常常将问题的产生归因于个体的心理,而社会工作则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通过修复或重建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使个体恢复健康与自主。但目前尚未在社区层面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人才队伍,形式大于内容。对此,受访者提出了“不要做表面功夫”、要“做真实”的期望。

(4)青少年闲暇时间不足,导致社区服务的实际参与率不理想

尽管有较强的参与意愿,但青少年社区服务的需要只能在闲暇时间内满足。统计结果表明,除了完成课时作业,回答没有的,占14.5%,44.6%的同学认为有1~2小时,26.9%的人回答有3~4小时,而13.9%的人回答有5小时以上。可见,近85%的同学认为自己还是有闲暇时间的,但时间并不充足。一次社区服务活动通常需要占用半天时间,大约3~4个小时,这使得部分有意愿但却没时间的青少年被排斥在门外。即便有闲暇时间,但并不能完全自主安排(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无法自主安排的时间并不属于闲暇)。统计结果显示,有251人可以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占37.7%;有359人部分可以支配,占53.9%;有56人不可以自由支配。可以完全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青少年只是少数。

青少年最重要的闲暇时间集中在寒暑假。从表6可见,寒暑假和课余时间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内容依次为学习、体育运动、上网、看电视、参加社区活动、逛街、家务劳动还有打工,参加社区相关活动仅占青少年的13.1%。参加课外辅导是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调查表明,自愿参加课外学习的有316人,占47.2%;父母要求的有229人,占34%;班级统一组织的有5人,占0.7%;跟着参加的有18人,占2.7%;未参加的只有85人,占12.6%。以上数据表明青少年参加课外辅导具有普遍性,只有略多于1/10的青少年不参加。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自愿参加的不到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参加社区活动的可能性。但寒暑假和课余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在家看电视、逛街的人以及在家闲着无聊,什么事都不干的青少年总加起来,也不在少数。可见,适当在社区多开展相关的青少年活动,可以丰富青少年的闲暇生活。

表8: 寒暑假和课余时间你主要的课外活动内容有哪些?(多选题)

课外活动内容 人数 占总回答次数百分比打工挣钱 24 1.1%其他 32 1.4%

四、建议

青少年的需要与权利是社区服务供给的前提,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满足是社区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青少年事务的未来重点应是提高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自身事务的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抗逆力,这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而发展以同辈群体为主体的交友小组,以沟通为目标的亲子教育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相关制度的保障。具体建议如下:

(一)围绕需要设计标准化课程,培训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专业人才

青少年事务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介入,但从人才队伍来看,现实条件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尚未壮大,能力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不足以满足青少年社区服务的众多个性化需求。而共青团作为专业服务于青少年的社会团体,本身拥有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因而,通过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助于加快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在这种思路下围绕青少年的需要设计标准化课程有助于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共青团可以定位为支持性社会组织,而非直接提供服务的组织,可以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提供支持与服务,包括呼吁政府购买服务、整合资源、协同部门等,有助于降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行政成本与交易成本,从而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三)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

青少年需要的满足与权利的保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个性化服务的满足并非围绕作为个体的青少年就可以实现。从社会工作角度而言,必须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能够从中获得亲密和值得依赖关系的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其健康和自主,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能够履行工作责任的合格的成员。在这种思路指引下,有必要在社区层面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提供可供选择的服务菜单,从而满足修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以社区为枢纽,以共青团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为龙头,整合资源,建立青少年、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支持与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青少年个体,而是同时扩展到家庭、社会组织与政府。

(四)保证青少年闲暇时间,推动青少年的社会参与

任何社会服务的开展都是以服务对象所拥有的自由时间量为前提的,缺乏能够自主安排的闲暇时间,那么再好的服务也只是镜花水月。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课外学业辅导时间占据了大量本可利用的时间,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背景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如果在赋能的同时却无法改变时间被控制的环境,那么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因而,减负仍是处于中小学学习期间的青少年事务开展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也是持续至今未能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积极倡导青少年的闲暇权利,从而保证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进而推动青少年的社会参与。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受访者权利
今天,你休闲了吗?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的权利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