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老人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

2016-07-10李明桂

社会政策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工救助对象

李明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项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家庭将免受失独之痛,但这也会深深触动那些“失独老人”内心的无奈与伤痛。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据此,我国每年新增7.6万“失独老人”。目前至少有200万老年人因失去唯一的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创伤以及养老无依、医疗无助、精神无托等方面的困难,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失独老人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产物。在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30多年以来,我国“30年少生4亿人”,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对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政策的另一面是,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60岁左右,他们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遭遇中年时期失去子女,即使大多数父母有再生育的意愿,也因年龄、政策的限制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他们不得不承受丧子的悲痛以及无处养老、无力养老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对失独老人所存在的经济、心理、身体健康、人际等方面进行干预,从而缓解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提高他们的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社工介入失独老人成效如何?现有社工服务存在哪些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失独老人社工服务的现状,通过了解现有服务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社工服务的进一步改善,从而保证社工服务更科学、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缓解失独老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近年来,郑州市J机构在金水区积极探索在失独老人救助过程中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致深入分析该机构项目社工在金水区开展失独老人社工服务的实务经验模式和取得成效,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研究现状

1.失独老人研究现状

失独老人问题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失独问题属于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国外关于失独老人的学术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主要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中进行失独老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

通过查阅国内学者研究失独老人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关于失独老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失独老人或失独老人数量的变化、失独老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需求或者是针对失独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研究等,在对策研究方面,又侧重于失独老人养老、心理以及社会救助与支持等方面。

王广州(2013)认为在现行生育政策下,预计2050年全国独生子女总量在3亿左右,累计死亡独生子女将超过1184万,每年新增死亡独生子女的总量将由目前的9.5万上升到2050年的56万左右。由于“失独”家庭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和全社会应重视和解决这一群体的实际问题。在关于失独老人现状及问题研究这一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失独老人数量庞大、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精神痛苦心里憔悴、社会支持缺乏,此外,失独老人面临的最多问题是养老生活困境,这也是在现有文献中讨论最多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主要包括“老无所养”、“老无所居”、“老无所医”、“老无所终”几个方面。针对失独老人养老方面,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困境主要有经济、心理、无人养老以及制度困境等方面。

失独老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计划生育的产物,因此,随着失独老人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或社会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相应的失独老人补助也逐渐被提到国家政策层面。然而,国家虽然制定了针对失独老人救助的办法,但是实际上,许多的政策因可操作性较弱而尚未得以执行、实施;其中,一些法律政策未明确失独老人的法律地位;扶助制度对象设定欠合理,扶助工作缺少配套制度保障。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也比较薄弱,如失独老人未被有关社会保障体系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失独老人缺乏层次性的考量;社会福利制度对失独老人的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中国传统观念就是养儿防老,唯一的孩子去世,带给失独老人的不单单是养老的压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折磨与痛苦。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社交和娱乐问题。

2.社工介入失独老人研究现状

失独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学者研究较为关注的领域,论作也相对较多,然而其中涉及社工介入的却相对较少,研究方向也仅仅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包括个案、社区介入、养老问题与社工介入以及本土化探索方面。

现有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理性研究。在社工介入失独老人方面,大多数研究者以个案的形式介入失独老人。肖云(2014)认为社会工作学领域要以全新的优势视角逐步代替传统的问题视角;方曙光(2015)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失独老人受到政策排斥、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外在客观因素,容易造成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状况;陈盼盼(2014)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来有效整合各种养老资源。许舒雯(2013)提出为失独家庭构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型,在探索中寻找适合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明确失独老人的福利权利及焦点问题的确立,继而制订倡导的策略与实施计划,针对反思实践中的困难,最终形成关于失独老人社会工作倡导的本土化模型。韩小晶(2013)以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艾利斯的“ABC”理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指导,深入剖析失独老人需要,挖掘其资源,引导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失独的阴影,重塑生活的信心。二是多元主体协调推进研究。贾凯(2014)呼吁为应对失独老人生活面临的生活中无人照料、经济上丧失支援、精神上缺少慰藉、社会再融入困难等问题,需构建失独老人社会救助体系;奚海燕(2015)把失独老人群体看做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加以解决。成果聚焦救助主体的责任,显得较为宏观。三是对个案工作的研究。杨勇刚(2014)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独老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

总之,关于失独老人及失独问题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已取得了突出成果,可是,由于失独者居住地域比较分散,分布较广,失独者的隐秘性,致使目前关于失独者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失独老人的研究也存在被学者边缘化的现象。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现有关于失独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失独老人的现状与困境、养老模式、扶助保障机制及对策方面,多是从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失独老人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乏善可陈,而社工介入失独老人是解决失独老人问题的有效途径,了解并研究社工介入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问题为社工更好的介入失独老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J机构在郑州市金水区开展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案例为依托,开展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二、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引入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社会工作理论,丰富社会救助理论体系拓宽社会救助思路。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为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在社会层面的目标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同社会救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具有同源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救助理念,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承认人的潜能与能力,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当做自己的工作目标。导致服务对象陷入困境的原因不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主张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从而实现“自助”,是社会救助“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进一步延伸,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救助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工作坚持“同理、助人、怜悯、救济、正义、福利”,专业社会工作者认为对服务对象救助不是因为怜悯和施舍也不是政府权力,而是专业职责,这种理念和做法可有效综融政府负责的社会救助的行政化,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基本权益。

1.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这是老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部分失独老人没有稳定工作,经济收入低,有的因为给子女治病几乎倾家荡产,因病返贫,还有的因为领养了孩子而导致抚养成本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其基本生活质量。加之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对未来的担忧,许多失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不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他们目前基本生活保障上虽然无忧,但后续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将成为一大难题。

安全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自由、防御实力的欲望。失独老人的安全感极度缺乏,最害怕生病时没有贴心人照顾和护理,做手术时没有子女签字同意。

社交需要,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大多数失独老人渴望获得正式、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相对而言,他们比较容易信赖政府和亲朋好友,而对于社会工作者、心理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则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同。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失独老人自我评价较低,害怕谈论孩子时触景生情,既希望自己的隐私能够得到尊重,更不希望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使自己受到二次伤害,又希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事实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代表着个体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而根据前面关于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要的调查分析,失独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显然难以获得满足,因而首先要从外部条件上加以保障。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最早是由 Dennis Saleebey 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并发挥自身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就要协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改变服务对象所遭遇到的困境,最终促使服务对象实现自助的目标,优势视角的去“问题”理论开创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新篇章。每提到失独老人,周围的人们总是报以同情的眼光,总以“问题”人群来给予标签化。作为失独老人自身也总把自己“问题化”,认为自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是不幸的,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希望。而运用优势视角思维方式的社工和服务对象都相信服务对象有解决失去独生子女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激发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抗逆力,促使失独老人积极地度过晚年生活。

(3)活动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凯文(Cavan)提出了著名的活动理论,该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否定老年的存在,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用新角色代替因退休或丧偶变化的角色,缩小自身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失独老人因失去独生子女,失去了“父母”这一重要角色,情绪悲痛低落,开始回避社会活动,独处一隅。而活动理论的提出,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对失独老人重塑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4)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和完善的。最初来自于鲍尔拜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的依附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柯伯和卡塞提出了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两个重要概念。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美国实施社区支持计划,推进了非正式网络作用的发挥。林南(Lin.N,1986)认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对健康、养老、情感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亲密伙伴、社会网络和社区来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摆脱困境。

总之,社会工作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优势视角理论、活动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关注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不仅对服务对象进行直接的服务工作,也对服务对象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政治动力的系统分析、评估与建设,以有效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的“调和度”,同时兼具直接服务和宏观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

2.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2年,中组部等19部委又联合下发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加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的效果也日益被社会承认。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于社会救助领域,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单位在岗在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我国在2008年开始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有20万人,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在民政部门设置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岗位,聘请具有初级或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在岗在职社会工作师在救助领域的专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二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满足了社会救助对象多元化的需求,也填补了社会管理服务的空白。

2014年5月正式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提出了原则要求,提供了法制保障。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民政部、财政部2015年6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路径、支持保障措施等内容。《意见》明确要求,争取到2020年,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显著扩大,专业作用和服务效果不断增强。首推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实施救助的模式,此举将有助于提升社会救助的温度,让“人”成为社会救助的核心。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社会融入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心理疏导服务、资源链接服务和宣传倡导服务。该意见也是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法规条文的细化和实化。

三、社会工作与失独老人救助的关系分析

目前,对于失独老人的救助主要是通过提供现金或实物等物质性补偿来实现的,这些社会救助措施对失独老人来说无疑起到了有效的支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独家庭的生活困难。但失独家庭的困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单纯地以生存型救助为主的救助策略难以满足失独老人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的生存危机,对失独老人的社会救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专业的方法针对需要救助家庭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开展救助干预,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工作,在失独老人的救助中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

社会工作强调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其视角下的失独家庭救助策略改变了以往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以经济援助为单一手段的机制,在满足失独家庭多种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强调对失独家庭进行赋权,挖掘失独夫妻和失独家庭的潜能,注重能力救助,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我们认为,秉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对失独家庭进行专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对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缓解独生子女政策引起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自身的局限:重物质、轻服务,主要关心的是救助政策能否落实到位、救助资金能否及时发放,对非物质类救助则“无暇顾及”;托底线、保生存,重点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还顾及不到救助对象的个人发展;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包揽了主要责任,社会参与严重不足,社会救助成了政府唱“独角戏”。因此,引入专业社工,拓展服务内涵,推动社会救助从政策型救助走向法治型救助、从管理型救助走向服务型救助、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兼顾发展型救助、从单纯政府救助走向多元化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必要性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可谓丧失殆尽,根本无法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改善失独老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促使失独老人有尊严地、心平气和地和有价值地度过晚年。

1.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失独家庭养老的要求。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最基本、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是我国的古训,也是进行家庭养老的最基本的人力保障,子女不仅仅可以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进行日常照料,还可以为父母带来精神慰藉。而失去了独生子女的家庭一方面面临着家庭解体的危险,另一方面父母陷入悲痛之中无力自拔,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只能依赖自己,一旦年龄增长生活无法自理,家庭便无法提供其养老需要。

2.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给予失独老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失独老人问题因其产生原因与国家政策有关,较为敏感,因此,政府的身份介入难以有效解决失独老人问题。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很多,如收入不高,缺乏医疗、照护等等,但最关键的是失独老人“老无所养,无人送终”精神上的痛苦。而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更擅长倾听受助群体的心声,愿意想他们之所想,结合受助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相适应的帮扶目标。在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过程中能够站在失独者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自我,走向社会。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与失独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分析失独者精神层面的实质问题,更有利于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伤痛,实现自我价值。

3.维护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失独群体作为现代社会中特殊的弱势家庭群体,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介入旨在帮助他们合理调节因失独带来的心理创伤,缓解精神痛苦,走出失独的阴影,同时,帮助失独老人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与社会帮扶,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从而有效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工作服务目标与失独群体需求的一致性,主要是帮助服务对象重新适应生活,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拓展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生活环境。

4.提升失独老人救助专业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服务目标与失独群体需求的一致性,社会工作服务的总体目标主要是帮助服务对象重新适应生活,帮助其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拓展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案主改善生活环境,使之达到与环境良性协调发展。专业社工服务利于解决和改善失独老人心理问题,通过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和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起失独老人的全面帮扶机制,使有心理问题的老人能够走出困境。

5.托底性民生保障的具体体现。托底性民生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项社会政策为国民生活、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需求的各种基本性、保底性保障措施和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是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托底性保障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社会工作者从帮助失独老人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采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在扶贫济困、心理疏导、整合资源和政策宣传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五、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调研

根据金水区民政局相关科室提供的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结合社工在实地走访中和调查,截至2016年6月底,郑州市金水区共有失独老人208户,共301人:包括失独夫妻186人;单身老人115人。其中,45岁~60岁有110人,约占总人数的36.5%;60岁~70岁有148人,约占总人数的49.2%;70岁~80岁有36人,约占总人数的12.0%;80岁以上的有7人,约占总人数的2.3%。即:以60岁至80岁的“老年人”居多,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较少。

1.分布状况

经过项目组的调查与核实,通过电访、家访,结合问卷调查,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目前已知的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有142人,分布于金水区下辖的17个街道办事处的92个小区或者社区。

图1: 金水区下辖17个街道办事处服务人数

南阳路和经八路是服务对象分布较为集中的两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有28人、15人;大石桥、文化路、花园路有分别有13人、12人和10人,以上5个街道办事处的服务对象有78人,占所有服务对象的54%,可以集中安排家访。其他12个街道办事处都不足10人,很难集中安排家访和调研。由此可见失独老人的分布呈现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社工可以就近安排走访和开展活动。

2.年龄和性别状况

针对服务对象的年龄结构项目组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

图2: 服务对象年龄分布

有100名服务对象的年龄大多集中在60岁到70岁之间,占总人数的70%。社工项目组的服务周期为一年。

根据服务对象的统计名单我们了解到男性有70人,女性有72人,其中夫妻有33对,占总人数的一半。从一个走访和调研来看,男性的精神状态要比女性的精神状态稍好,夫妻的精神状态要比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稍好,以后的服务方向也应该考虑这两个因素。在走访独居老人的时候,以男女两人搭配为宜,一方面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接纳问题,一方面考虑到社工的接纳问题。

3.家庭结构

图3: 服务对象家庭结构

60岁到70岁的服务对象有一半以上的老人都没有第三代,70岁以上的服务对象也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第三代。失独老人是否有第三代,这对他们的生活以及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60岁到70岁有第三代的老人比较会担心自己孙辈的教育问题,对于失独问题一直讳莫如深,不愿在孙子面前提及,更不愿外界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对外界比较排斥。60岁到70岁没有第三代的老人精神状态相对来说会比较差,近一半的老人表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领养一个适龄的孩子,也愿意接纳社工服务。70岁以上的有第三代的老人,精神状态比较好,但是他们孙辈大多都不在身边,需要更多的是日常的陪伴和生活照料。

本次项目所涉及服务对象年龄均在60岁以上,身体状况总体良好。接触到的老人,除两位老人生活半自理,一位患有尿毒症和一位有残疾,其余老人生活上均能自理且无重大疾病。12位老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两位老人由于脑部疾病轻度影响行动。老人一般睡眠质量较差,胃口一般。

4.其他情况

失独老人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敏感,孤僻,排外,自卑,偏激等特点。失独老人群体普遍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有怨言,个别老人对国家政策以及单位待遇非常不满。就目前访谈到的老人中,有43%的老人平时喜欢待在家里,不与人交往。

六、失独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1.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是心理遭受沉重打击。大部分失独老人在经历失去孩子的重大打击之后,人际交往范围日益缩小,每逢节假日,为了避免触景生情带来的伤痛,往往躲亲避友,远离人群,害怕与人接触,迫切需要精神寄托和安慰。 二是养老困难。按目前的政策规定,任何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都必须要有直系亲属监护人签署相关协议进行担保,没有直系亲属的,需要委托非直系亲属、老人的原单位、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指定担保人。同时,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这使得失独老人养老困难。三是融入社会困难。失独老人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很容易造成内心的封闭,进而使其社会性呈现出逐渐丧失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社交活动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社会网络断裂等,最终发展为融入社会障碍,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2.失独老人的服务需求

(1)经济需求

就上一年入户访谈的资料来看,失独老人家庭经济条件基本良好,70%的老人退休前是干部或者职工,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退休金和养老金,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19%的老人退休后再就业。除4位老人在外租房以外,基本都是自有房产。

目前金水区失独老人每年享受国家补助3240元,并根据不同困难程度,享有区政府补助1110元左右。服务对象的收入水平有80%的人大多集中在1000~5000元,只有9%的服务对象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根据调查显示这9%的服务对象中有4位老人因为自身身体原因或者是之前给孩子看病,经济负担较重。

图4: 服务对象收入水平

(2)精神需求

失去孩子对每一个老人来说都是永远也无法抹平的伤痛,尤其是失去唯一孩子的老人。在以往的调查访问中,许多失独父母都表示,孩子去世之后,自己要承受心灵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孤独,以及遇到烦恼无人排解和诉说的悲凉。这其中的痛苦和辛酸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在与人交往方面,失独老人由于子女去世,精神上敏感脆弱,自卑自怜,不爱与人交往,社会适应度不断下降,对接触外界社会既恐惧又渴望。社工在走访,同意入户老人的过程中,最初访谈时多有排斥感,但放下戒心后,老人们多愿意与访谈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倾诉自己的病痛感受,有8位老人甚至主动提及子女去世的问题。因此失独老人对于社交的需求仍是很强烈的,他们有分享和倾诉的欲望。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仍然关注不足,在金水区对失独老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三百多名失独老人中,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有精神孤独空虚的症状,但是针对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来自政府部门的帮扶却少之又少,社会专门针对失独老人开展的情绪辅导和心理安抚活动也是寥寥无几。

(3)养老需求

目前,针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政策主要以经济补偿方式为主,其他社会服务较少涉及,尚未形成长效的保障机制,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政府针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主要是每人每月享受国家补助680元,并根据不同困难程度,郑州市将失独补贴在国家的基础上最高提到1110元左右。但是,仅有经济补助远远不够,在失独老人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怕死,我们怕老、怕病。”对于未来,大部分失独老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

失独老人普遍存在养老困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的养老机构大多是盈利性质,费用较高,对于经济困难的老人而言,住不起养老院。即使经济宽裕,足以支付养老机构所需开支,也因进入门槛高,存在进入难的问题。养老机构接受老人入住的前提是必须有担保人签字,但是失独老人因为无担保人、无子女签字而被拒之门外,无法进入养老院,无法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失独老人大多不愿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流,对与其他老人一起居住存在排斥心理,因此,老人们比较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98%的老人希望国家针对他们这一群体建立一个专门的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政策需求

根据访谈到的服务对象,我们了解到有近2/3的服务对象对于失独补助金没有按时发放表示不满,近1/3的服务对象表示失独补助的水平较低,希望提高失独补助水平。90%以上的老人表示希望建立完善失独方面的政策法规,比如说建立一个群体特有的国家管理机构;按适当比例入选人大代表,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将国家、省市以及县区关于失独家庭补助政策汇编成册,供服务对象参考。

(5)生活照料需求

从目前访谈过的老人情况来看,11%的老人物质生活较为困难,具体表现为:退休金低、年事较高、有自己的父母需要照顾,因此迫切希望国家增加补助的力度,保障其物质生活水平。

(6)兴趣爱好需求

走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愿意谈起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例如吹葫芦丝,合唱,打乒乓球,绘画,书法,弹钢琴,裁缝,篮球裁判等等,甚至一些失独老人还是老年志愿者等。有50%左右的老人有意愿发挥他们的特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我们应当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

七、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救助的服务方法

社会工作对失独者危机应对的介入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开展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增强面对生活、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1.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法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侧重于“一对一”的辅导,具有针对性强、保密性高等特点,旨在为失独者提供心理帮助,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在失独老人心理咨询和情绪安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小组活动的介入方法

小组活动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团体成员增进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问题。团体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危机应对,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的团体形式,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

失独家庭的交往模式和生活方式会随着家庭变故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往往有意疏离社会交往,情感互动不是很频繁。在习惯于孤独生活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渴望着来自别人的关心与其他朋辈群体的交往,有自卑感与挫败感。“抱团取暖”,把同病相怜的家庭聚集在一起,组建失独群体互助组织是现在“抱团取暖”最常见的方法。比如建立“暖爱家园”,就是一个在老人们心情低落、情绪糟糕或者老人在特殊日子、特殊的节日时,可以来到这里找社工谈心、找同伴聊天、找社区居民交流的地方,给老人们营造一个“温暖、温馨、温情”的避风港湾。比如说组建“金水区失独家庭微信联盟”,一家有难临近的失独家庭都会给与相应的帮助,小范围的互帮互组,抱团取暖,目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社区活动的介入方法

由于社会认知的偏差与社区氛围的影响,很多民众对于失独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很多老人被贴上“失独”的标签后,内心是非常敏感的,社区邻里之间有意无意聊一些家长里短甚至都会触动失独老人紧绷的神经,这也导致了失独老人容易远离朋辈群体和常规社交范围,形成一个封闭的社区环境,社工就以社区环境入手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协调社会资源,搭建社区支持网络,为失独老人营造一个温馨、关爱的氛围。

八、对加快开展失独老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建议

健全完善失独老人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积极促进专业社工服务与失独老人帮扶的融合,要在完善社会保障、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和完善救助评估机制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

1.积极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政策。政府要制订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建立失独老人看病、养老、身故等免费保障体系,鼓励失独老人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共同分享情感。要为失独老人建立专门的城乡一体化的专门活动空间和养老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失独老人的照护工作,通过家庭养老、机构照顾、社区照顾、以房养老和志愿者服务为主的服务形式,从物质、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领域多方面帮扶失独老人,使其重建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希望和行动。

同时,还要从体制机制上为社工介入失独老人救助扫除障碍,包括人才保障,围绕社会救助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和培育民办社工机构,并不断提高其专业性和适应性。岗位保障、科学评估、分析当前社会救助领域的社工服务需求,不断开发相应的工作岗位。财政保障,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列支相应保障经费的责任。制度保障,从制度上厘清社工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和策略,完善相关流程。

2.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失独老人救助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积极实施失独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加快推进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或岗位的方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失独群体开展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要加大对失独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支持,积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程序和规范,健全和落实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水平。

3.加快推进失独老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服务对象群体的特殊性,实施失独老人救助社会工作对社工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服务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对该类社工人才的培训提升,通过继续教育、督导培训和实务交流等形式,逐步实现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长效化。要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失独老人社会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失独老人链接爱心企业、慈善等社会资源,按照失独老人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服务。

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和能力建设方面,应突出:一是认同和内化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救助对象,改善他们的生活,赢得他们的信任。二是学习和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解释分析理论和实践理论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救助人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能力,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地区发展等实践理论分析和解释低保对象的特征、处境和需求,解决其遭遇的个人、家庭、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融合等问题。三是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一个是过程技巧,即确立工作目标和阶段性成果,从接触服务对象、计划服务、实施干预到服务评估,形成科学和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保障工作质量;另一个是服务技巧,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技巧、活动带领技巧和组织动员技巧等。

4.健全完善失独老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机制。失独老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评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社会工作视角对某地失独老人救助工作的整体评估,是衡量服务成效和政策完善的重要标准。二是对失独老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本身的评估,它包括专业社工的自我评估、社工督导的评估、服务对象的评估、社工机构的评估等。健全完善失独老人救助社工服务评估指标体系,要组织专家、资深社工参与,加强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做到整体评估与具体实务评估相结合,这对于完善失独老人社会政策,提高社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不断增长,失独家庭的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难题,如何让失独老人安度晚年,是失独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社工服务的重中之重。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难题,不仅具有经济方面的,还有精神与心灵层面的,这是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考验。在国家层面上,失独家庭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却因一些意外的因素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应为这部分人的养老提供服务,在实际工作层面,国家或政府的介入有其独到与疏漏之处,这就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留下了空间,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及其助人自助的宗旨决定了其在介入失独家庭养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是,在社会工作发展的起步阶段,社会工作的普及与推广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养老还不深入,这与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在我国的实际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之下,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空间仍需扩展,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与精神的现代化,还需要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社会工作是顺应现代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相信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社工救助对象
青春社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水下救助抢险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水下救助抢险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社工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