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批判与反思中改革教育方式

2016-07-09刘英团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造力本质教育

刘英团

作为一个对书卷还算“情有独钟”的人,我面对琳琅满目的出版物,反而经常迷茫。因为那种“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的作品很是罕见。也正因为此,我对浙江大学副教授赵宏琴的作品也没敢抱太大的希望。但是,翻阅完《没有故事的佼佼者》,一个教育学者的良知与情怀尽显其中。尤其是带着“社会担当的使命”去阅读这本书时,一定会“大有收获”或有醍醐灌顶之感。

在西方,作为授业解惑者,像赵宏琴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被称作“为理念而生的人”。《没有故事的佼佼者》是赵宏琴教授的教育随笔集。她用教育叙述的方法,从国内外的生活与教育经历出发,从知识形态与知识形成的渠道、在特定环境下道德情感与真理的关系,以及学者精神、创造力、社会现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室氛围、师生等教育生活与教学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比如,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与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等等。“随想与深度思考都自然指向解决一些大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及“对社会文化的观察和国家对创新诉求的思考反应”,视角及方向感广阔而突出。一如赵宏琴所言,她力图用“亲身经历与个人的私密想法”与人交流。

一个只有生命长度、宽度的人,跟一个既有生命长度与宽度又有深度的人的生命质量是不一样的。而“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也是其他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教育需要批判与反思。一如赵宏琴在书中所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课程安排和设置很明显只重视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视学生在艺术、音乐、体能等学科以及情感和文化等领域的能力”。这种大学的毕业生,也即这类大学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许多都是一知半解的糊涂蛋,或者“废品”。

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教育要回到“本来”。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如果教学活动不以与学生年龄相应的认知特点为基础,那样的教育教学基本是无效的。从教育者所能为的层面上,如何把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发展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并重,这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即如何从体制结构为主的观念转型到人本位的人文教育观念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而不再停留于表面,或呐喊几声:“谁偷走了我的创造力!”

一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教育。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赵宏琴认为学生的原创力与创造个性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是可以培养的,而这种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尊重学生的创新热情”“确认他们的创造行为与创造性表现”,以及“教师要善于抓取案例,让它成为学习的带动力量,成为教室与客体活动的焦点”等。

“教育的本质在人格,否则就是堕落”(蔡元培),“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当然,人在社会上生活,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正如柏拉图所说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所以,教育或一个教育者要完成好“社会责任”,要从“经师”走向“人师”,既需要授业老师消除“功利心”,更需要教学目的回归教育本质。赵宏琴指出,“从单一传授课本内容到以新课标为核心的教学材料多元化,加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和决策参与,即拓展教师探索的主动空间是提高教学智力成分的关键之一,是教学文化转型的主要策略与路径之一”。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比如,马克思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赵宏琴教授全然不顾可能投进一个“深层旋涡”。在《没有故事的佼佼者》中,赵宏琴教授对教育以及教学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否认”,或为批判而批判,而是结合其所研究的传记叙事专业,对中国教育应当如何更注重人的个体成长、个体的成长如何与社会健康发展互促进步,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等热点问题都提出了具有创建性的解答。

猜你喜欢

创造力本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题解教育『三问』
回归本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童年的本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