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财产”概念联想到的教育

2016-07-09乔凤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爱弥儿蚕豆教育者

乔凤萍

卢梭在《爱弥儿》 “消极的教育”一章中,阐述了关于财产的概念。他认为,帮助孩子获得“财产”的概念,甚至应该早于“自由”。这个概念的获得,必须经由孩子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物品。他让爱弥儿种蚕豆,当爱弥儿对这些蚕豆付出了他的辛勤劳动后,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其实,他不仅拥有了一个有形的“物”的财产,它还拥有了附着在“物”之上的更多的财产,并且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过程,即便你可以借助别的力量拥有更多“物”的财产,你却没有办法与这些“物”建立起“生命”的联系,不是通过自己付出“时间、劳动、辛勤、人格”而获得的财产,是没有办法去构建一个人丰富的生命的。同样的,没有充足的直接经验,没有来自对生活、自然、生命、成长等的直接感知,也就没有办法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教师面对孩子,要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拥有自己的财产。需要停止一切对孩子没有意义,甚至会阻碍孩子自由的行为,诸如行为的命令、所谓的要求、知识的灌输、道德的说教、实践的代替等等。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符合自然法则、自由的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要符合规范,可供孩子们自由模仿;教师在环境中是与孩子们生命完全平等的存在,相互尊重,自然相处;教师要在关注中发现孩子生命的需求,在守护中让孩子不被伤害,在配合与陪伴中,允许孩子的力量得以发挥,在稳定不变中成为爱本身。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会在生命源动力的支持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活泼的生命。

这样的思考与讨论,也深深地触碰着教师的内心,触碰着作为教育者过往的一切,回归本原,回归孩子,将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很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习以为常的传道者姿态,以教育为由的比比皆是的强势行为,说教为主、知识为主的教与学的惯性模式,教师自身品质修养的示范性不断降低的现实,关注外在结果而忽视内在品质的整体氛围,等等,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让我们无法回避;这些问题的根源症结,靠着某个策略、局部改进、某些创新,是无法真正得以解决的。

在深入反思中,我们意识到,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从思想源头出发、逐一剔除杂念、回归纯粹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修正、放弃习惯、谦卑前行的过程。不如此,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教育。

猜你喜欢

爱弥儿蚕豆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再论爱弥儿是谁
蚕豆花开
且将蚕豆伴青梅
蚕豆花
蚕豆大嘴巴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卢梭的“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