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观察
2016-07-09蒋晖刘万里匡国平
蒋晖 刘万里 匡国平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取穴及中医辨证取穴治疗相结合。观察患者两个疗程后的疗效,并就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且针刺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0.164±0.050)显著高于治疗前(0.302±0.030);另外,行针刺后平均视敏度(12.784±3.892)显著高于针刺前(10.097±4.221),且针刺治疗后较针刺前P100波振幅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视神经萎缩可行针刺治疗,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改善视野、视力,且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针刺; 中医辨证; 视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74.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06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36
视神经萎缩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轴突发生病变,导致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状改变,本身不属于疾病名称。视神经萎缩一般发生在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神经纤维变性或消失,存在传导功能障碍,视野变小、视力减退,行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症状[1]。目前,临床上针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方式,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运用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本次研究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取穴及中医辨证取穴治疗相结合,就其疗效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头颅或眼部CT、MRI检查确诊。20例患者中共有28只眼出现视神经萎缩情况,其中男12例,15只眼,女8例,13只眼,年龄6~80岁,平均(43.2±4.5)岁,病程4周~30年,平均(18.3±6.7)年。28只眼中左眼16只,右眼12只;头眼钝挫伤6例,8只眼,视神经炎5例,8只眼,循环障碍性疾病6例,6只眼,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3例,6只眼。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修订《实用眼科学》第2版标准,患者表现为视乳头颜色暗淡、苍白或呈灰白色;视功能损害,视力下降而不能矫正,视野中心存在暗点或视野缺损;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发现P100波峰潜时延迟或/和振幅明显下降;针对不能明确视神经萎缩原因的患者行颅脑CT检查或MRI检查确诊[3]。
中医治疗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眼科学》,按照中医辨证分析分为肝肾不足型、肝气郁结型、气血不足型、气血瘀滞型。肝肾不足者主要表现为视力渐降,甚至失明,全身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细;肝气郁结型者情志不舒,头晕目胀,胁痛,口苦,脉弦;气血不足者久病体弱,头晕、心悸、面色少华,舌苔淡白;气血瘀滞者眼底视乳头色淡,网膜血管明显变细,舌暗,脉涩[4]。
1.2.2 排除标准 排除正在进行视神经萎缩其他治疗的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肿瘤及严重心脏、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神经方面、意识及语言有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1.3.1 仪器与检查方法 采用标准视力表对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查,视野检查采用重庆艾尔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自动视野检查仪。刺激形式:黑/白反转棋盘方格,2.0 Hz刺激频率,放大20 K,设置通频带0.1~75 Hz,250 ms分析时间,迭加100次,受检者距离1 m,保持瞳孔处于自然状态,由专人负责视野及P-VEP检查,屈光不正者应矫正视力后进行检测[5]。
1.3.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以睛明、球后、攒竹、阳白、承泣、合谷为主穴,以四白、上天柱、曲池、太冲及光明为配穴。根据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肝肾不足者取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肝气郁结者取肝俞、太冲、内关等穴位;气血不足者取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气血瘀滞者取膈俞、太冲、三阴交等穴位。首先,采用华佗牌0.25 mm×40 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作为眼部用针,以0.32 mm×40 mm钢针作为肢体用针[6]。行常规穴位消毒,对睛明、承泣、球后采用压针缓进法进针至10~30 mm,得气后不得提插捻转。其次,采用平补平泻捻转法对其余眼周穴位行常规针刺,气血不足及肝肾不足患者行提插捻转之补法,气血瘀滞及肝气郁结患者行提插捻转的泻法。最后,留针20 min,期间行针2~3次,1次/d,一个疗程14次,持续治疗两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视野及P-VEP情况,并就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显效:患者两个疗程后视力提高3行以上,视野视敏度提高5 dB,视野中心暗点消失。有效:患者两个疗程后视力提高1~2行,视野视敏度提高2 dB,视野中心暗点缩小。无效: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共28只眼中治疗显效14例,19只眼;有效4例,6只眼;无效2例,3只眼;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25/28);且针刺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0.164±0.050)显著高于治疗前(0.302±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41,P<0.05)。另外,行针刺后平均视敏度(12.784±3.892)显著高于针刺前(10.097±4.221);且针刺治疗后较针刺前P100波振幅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00波潜伏期虽有所缩短,但不明显,详见表1。
3 讨论
视神经萎缩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视神经萎缩常因球后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眶内肿瘤压迫、外伤、神经毒素等原因所致,常表现为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继发性的视神经萎缩常见的有视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膜阻塞、奎宁中毒、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等疾病。视神经萎缩常常伴有传导功能障碍、视力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7]。目前,临床上针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主要有针对病因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组,而常规西医治疗的效果较差,治疗时间长,改善情况不佳。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认为,视神经萎缩病因在肝,肾两亏,或禀赋不足,或心营亏虚,精血亏少,不能上荣于目,目窍失养;有因脾肾阳虚,精微不化,目失温养;头眼外伤,肿瘤压迫,以致气血不行,瘀阻脉道所致[8]。因此,针对视神经萎缩可以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按全身脉证归纳行针刺治疗。睛明是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之会穴,承泣是足阳明、阳跷脉与任督之会穴,针刺承泣可调动本经,保持气血充盈,脉络稳定,足三里是足阳明经之会穴,针刺可补脾胃、健中州,助气血化生之源,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会穴,针刺可打通三阴经的气血,起到通关开窍、共奏气血、阴阳、脏腑同调的作用[9]。因眼部动脉与脑动脉相连,针刺风池穴还能起到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野,提高视力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疗程后,2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25/28),且针刺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0.164±0.050)显著高于治疗前(0.302±0.030);另外,行针刺后平均视敏度(12.784±3.892)显著高于针刺前(10.097±4.221),且针刺治疗后较针刺前P100波振幅显著增加。从试验结果可说明,针刺对于治疗视神经萎缩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的视神经传导能力逐渐加强,因而视力及视野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P100波振幅的检查结果来看,针刺后患者眼部部分受损神经细胞兴奋度也有所增加,这也有利于改善患者视神经的传导功能,提高视网膜的功能。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多个穴位的针刺,安全有效,经济方便,是目前来说比较具有特色且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针对视神经萎缩可行针刺治疗,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改善视野、视力,且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闫晓玲,韦企平,李丽,等.针刺眼周三穴联合风池穴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6):420-423.
[2]滕克禹,吕丽萍,张红星,等.中医治疗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3(6):417-419.
[3]闫晓玲,周剑,韦企平,等.针刺眼周三穴及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4(2):93-96.
[4]梅玲飞,朱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14,34(8):862-864.
[5]刘岩,杨光,李志勇,等.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优化方案的评价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27(6):3.
[6]陈艳.毫针透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3):301-302.
[7]郑宏飞,张玉婷,高颖,等.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1):16-19.
[8]李健.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55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版,2011,24(4):1268-1269.
[9]刘莉,苏晓庆,燕振国,等.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79-680.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