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策略在高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6-07-09齐桂林
齐桂林
摘 要:高职学校是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元,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通过对班级的综合管理,正确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高职学校优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探讨心理学策略在高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策略;高职学校;班级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37-01
近些年,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也不足,在班级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心理学策略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调控情绪、积极认知。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个人及班级的进步。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相关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在下降。高职学校学生多数因高考失利或者高中阶段成绩不佳而进入高职学校,面对考试的打击或者长久被教师、同学的忽视,普遍存在焦虑、孤僻、认知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高职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此外,高职学生中有很多是第一次离开家庭,人际交往能力偏弱,长期紧张的人际关系,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既影响自身的成长,也有碍于班级的团结。
二、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现状
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现阶段的班级管理中经常被忽视,学校往往会运用较为严格的考核措施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班级管理,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模式学习、生活、实践,按照统一的标准解决不同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有效表达。在严格制度考核下,班级的成绩可能会达标,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被逐渐压制,独立思考的空间被挤压,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心理学策略在高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发挥公平理论作用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也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即人对于公平的承认与否,需要一个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作为参照物,若报酬接近,则视为公平,否则视为不公平。在高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公平理论的作用,肯定每一位学生对于班级的作用,对情况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辅导,引导其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的努力,认可自身“绝对值”及“相对值”的变化,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班级氛围。
(二)应用期望效应促进学生、班级进步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期望效应”,该理论肯定了期望对人发展的巨大影响。期望者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传递给被期望者积极的希望,以使其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班级管理的目标应当与高职学校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的理念一致,教师在对学生的辅导中,务必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针对发展目标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对规划进行分解,每一学期都有学习目标,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强化后,班级的凝聚力自然会增强,通过班级成绩目标的制定,加之学生的自身努力,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共同发展。
(三)应用社会影响理论
一个人的变化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该理论的典型代表便是“从众现象”,即人在一定压力下发生的行为改变。在班级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社会影响效用,教师对于优秀学生及学生的积极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进行适当的宣传,增强优秀行为在班级中的影响,由点及面,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带动班集体的行为价值观走向,从而促进班级的科学、有序管理。
高职学校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职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并予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保障学生个体的科学发展。同时努力塑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只有学生个体与班集体同步发展,才能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促进学生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探究心理学策略在高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
[2] 俞瑶.心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