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与综合绩效分析
——以新疆为例

2016-07-08谢艳锋朱美玲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新疆农垦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合作社经营模式绩效

谢艳锋 朱美玲(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与综合绩效分析
——以新疆为例

谢艳锋朱美玲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文章以新疆畜牧业合作社为例,对畜牧业合作社不同经营模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特征差异,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不同经营模式的畜牧业合作社绩效水平。研究表明:畜牧业合作社四种经营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收益水平、风险水平、组织建设、合作性质与社会影响等方面;各类畜牧业合作社绩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半托管经营模式、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全托管经营模式、传统经典服务型经营模式。据此提出,在农区选择发展半托管经营模式,在牧区选择发展草畜联营经营模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绩效;新疆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亟待转型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合作社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范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有重要比重。但畜牧业合作社在实际发展中明显的自身产业特征,出现一些较为创新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完全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思路指导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针对畜牧业合作社的研究对我国畜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孟慧君在研究合作经济对草原畜牧业的定位及其基本形态时提出了牧民合作社、牧户联营等五种合作经营模式[1],但对这些经营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与比较判断;李明以青海省为例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研究,归纳了联户制、股份制等四种合作经营模式,但只对四种经营模式的绩效进行模糊的定性分析比较[2]。从文献研究来看,目前对畜牧业合作社的研究尚未成熟,对现实中的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归纳与对比分析。因此,在规范理论分析下对实际发展中畜牧业合作社进行分类总结,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模式的特征差异并结合定量分析对各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判断,有利于明确不同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优劣特征,对组建合作社的实践过程中选择最优经营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根据以往学者对合作社绩效水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评价单个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而没有注意合作社之间的差异性,将合作社分为不同的类型来评估合作社的综合绩效水平的研究较为少见[3]。研究的热点在于选择不同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思考如何对合作社进行绩效水平评价[4-6]。但基本都只是单纯考虑构建合作社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可行性,并没有将合作社绩效评价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杨军对不同合作社模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模式合作社的经营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7]。吴晨以牵头人的不同将合作社分为六种类型,并综合评价了六种合作社组织模式的效率[8]。朱美玲对不同组织模式下节水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得到不同组织模式下组织绩效水平不同[9]。但尚未有学者从经营模式的角度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基于此,本文以是否形成规模化经营为依据将畜牧业合作社分为生产型经营模式和服务型经营模式两大类,再将生产型经营模式具体分为草畜联营型、全托管型和半托管型经营模式。阐述和归纳不同经营模式的特征差异,并以新疆畜牧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不同经营模式下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差异,从而为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及经营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指导。

二、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类型分析

经营模式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两方面的耦合。经营形式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如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和农业技术选择路径,体现为规模和集约度两个维度,如分散粗放、规模粗放、分散集约、规模集约;经营模式则为经营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10]。

在合作的形式下,从规模与集约的角度,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分为传统经典服务型合作社和生产型合作社。根据具体的组织形式,生产型合作社又分为草畜联营型经营模式、托管型经营模式、半托管型经营模式。

服务型经营模式,是一种“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分散型经营模式。保留原有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紧密结合,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取决于劳动投入的努力程度,劳动力获得土地的剩余索取权。合作社只在生产资料的购买环节、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或部分中间生产环节为社员进行服务。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存在于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交易或服务。社员与合作社建立一种长期“惠顾”关系,社员通过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并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合作社的收益来源于与社员交易,合作社获得的累积收益通过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或服务量(额)进行二次返还给社员。

生产型合作社,指农户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契约方式雇佣部分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农户统一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经营模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获得劳动报酬,生产资料要素通过流转到合作社获得要素报酬。类似农户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租赁”给合作社,不同于真正的租赁在于社员是合作社的所有者,合作社在提取合作社发展的留存收益后,将经营所得根据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在这一模式下,劳动力与土地及生产资料之间通过合作社建立契约关系。劳动力只获得劳动要素的单一报酬,对应生产资料的剩余报酬归合作社所有,再通过合作社按股份进行二次返还。生产型经营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规模经济,服务型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民主平等合作。生产型合作社与服务型合作社的要素报酬关系如图1所示。

(一)草畜联营经营模式

草畜联营经营模式,指社员以牧区草场管护使用权、牲畜生产经营权、设施使用权作为资本折价加入合作社作为股本,由合作社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按股固定分红。农户拥有的要素报酬来自三部分:草场的“地租”、劳动力要素报酬和生产资料流转到合作社的分红。由于集中经营,农户通过转移土地及生产资料使用权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合作社,合作社完全承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生产风险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销售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社员几乎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其风险在于合作社能否保证对社员的固定分红,因此社员风险是相对于合作社整体风险的二次分散风险。

图1 服务型与生产型经营模式要素报酬关系图

(二)全托管经营模式

全托管经营模式,通常由合作社建立棚户、圈舍,或企业以合作社名义建立圈舍,社员将牛、羊等牲畜托管给合作社。牲畜由合作社进行标准化饲养、统一防疫等生产经营,最后由合作社或企业与农牧民进行统一销售。合作社收益来源于自主生产经营、社员的托管费、合作社与社员交易价格和与市场交易价格之间的价差。社员的收入由牲畜的销售价格扣除饲养成本和托管费等费用后的收入。全托管模式下,合作社避免了流转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的高成本风险。此外,社员独立承担生产原料价格波动及销售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从而合作社并没有集中经营风险,在资源价值逐渐提高的情况下较大的降低了经营风险。

(三)半托管经营模式

半托管模式下,通常由社员自主建立圈舍、棚户,供社员无偿饲养牛、羊,社员自己购买饲料饲养牲畜,但入社后社员饲养的牲畜必须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进行标准化饲养,使育肥的牲畜达到标准要求。合作社与社员建立统一的购销关系。半托管模式与全托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牲畜的饲养过程虽然遵循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管理但仍然是单户进行直接饲养。

(四)传统经典型经营模式

传统经典型经营模式,通常由农牧民自发建立,以家庭分散经营为基础,只是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时建立合作关系,本质上仍然为单户经营,即“生产在户服务在社”,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存在于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交易或服务过程中。合作社的收益来源于与社员交易和市场交易的价差及为社员提供服务的所得,合作社获得的累积收益在扣除合作社发展所需资本积累后,年底根据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或服务量(额)进行二次返还给社员。

三、畜牧业合作社不同经营模式特征分析

通过对新疆畜牧业合作社四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四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权关系、风险水平、收益分配方式、合作形式及合作社性质等方面。

产权关系方面,草畜联营经营模式下,社员将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折算成股份加入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的所有权通过股份体现,并通过享有投票决策权参与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具有清晰的产权关系;全托管模式下,社员将牲畜等生产资料全权委托给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不享有所有权,也不参与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不存在产权关系;半托管经营模式下,社员依旧不享有合作社所有权和日常管理决策权,因此,社员与合作社之间不存在产权关系;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合作社归全体社员共同所有,社员通过民主决策共同参与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但合作社剩余报酬根据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进行盈余返还,合作社的所有财产并没有具体确权到社员,而是归社员共有,剩余报酬的分配以交易量为依据而不是产权,因此在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是一种模糊的产权关系。由产权关系的特征会进一步决定合作社决策与收益分配方式。

决策方式上,草畜联营经营模式下,合作社日常决策通过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民主决策;全托管经营模式和半托管经营模式下,合作社决策权完全由所有者决策;在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合作社决策权通过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民主决策。社员收益方面,草畜联营经营模式下,社员收益主要来源于入股合作社的固定分红;全托管模式下,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是一种投资关系,从而社员收益可以看做自身投资的投资收益;半托管经营模式下,实质上是一种自己经营的方式,社员获得所有的生产剩余报酬,也自己承担风险,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收益;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社员收益来自于自身单独经营收入和合作社盈余。

由于判断合作社的本质是所有者与惠顾者的统一性[11],从而在合作社本质方面,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和半托管经营模式偏离合作社本质较小;全托管经营模式完全偏离合作社本质,而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最符合合作社本质。

在风险集中度方面,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和全托管经营模式下合作社集中了所有风险;半托管与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仍然是一种社员单独承担的分散化风险。

与社员联系紧密度上,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和半托管经营模式社员收益和生产经营过程与合作社具有紧密的联系;全托管经营模式下,社员收益与合作社紧密联系,但社员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相脱离。因此,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联系紧密度较弱;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下,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收益关系非常弱,在部分传统型服务合作社甚至不存在利益关联,因此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关联度最弱。不同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经营模式特征比较

四、不同经营模式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合作社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同时,由于合作社的不同经营模式通过不同的特征进行区别,而收益、风险水平、组织建设、合作性质、社会影响这些特征构成对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因此通过分析不同经营模式下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差异,指导合作社组建及经营模式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不同经营特征对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在进行合作社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中,不仅单纯考虑经济指标,还应当考虑构成不同经营模式的组织特征差异。

(一)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对于综合绩效评价,在理论与现实中有多种技术方法,而目前在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中较多的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因此,本文同样采用该方法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通过把问题层次化,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在本文中准则层和指标层分别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表示。对于每一层级指标构建判断矩阵进行权重赋值,最后通过线性加权法计算合作社综合绩效,公式为:

其中,S为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Xi为一级指标值,为一级指标权重,,Xij为二级指标值,为对应二级指标权重。

(二)指标体系构建

对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评价的研究中,主要基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三重盈余”绩效考虑指标的设置[12];二是基于“行为绩效和产出绩效”[2]设置指标体系。本文参考“行为绩效和产出绩效”的角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四种经营模式特征分析,构建以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为目标,收益水平、风险水平、组织建设、合作性质、社员影响五个方面为准则层,及15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中包括客观指标及部分主观指标,需要对主观指标通过一定的衡量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值,具体指标赋值标准见表2。

(三)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以上指标的构建,评价目标的一级因子集为{X1、X2、X3、X4、X5}={合作社收益水平、合作社风险水平、合作社组织建设、合作社性质、合作社社会影响}。构建评语集如表3所示:

表2 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续 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3 指标评判度

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专家排序法进行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通过该层级对上一层级指标的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如:由各一级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性构建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即X1、X2、X3、X4、X5对S的重要程度构建如下判断矩阵S-X。以矩阵横行为例,1表示X1与自身相比对目标层S的重要程度相等;3表示X1对目标层S的重要程度与X2对S的重要程度稍微重要,以此类推得到矩阵,见表4。

表4 判断矩阵S-X

(四)综合绩效评价与结果

本文数据来自新疆昌吉州实地调研,调研了四种经营模式下处于相似发展水平,成立年限较早,能够实现盈余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合作社。经整理,合作社基础数据如表5所示。

根据前述公式,对各级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得到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如表6所示。

从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四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半托管经营模式、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全托管经营模式、传统经典型经营模式。单项指标来看,收益水平最高的是草畜联营型;风险水平除全托管模式外基本相似;组织建设最完善的为草畜联营型合作社;体现合作性最强的为草畜联营型;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力最强的是半托管型经营模式。

草畜联营型、全托管型和半托管型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差异不大,但传统经典型经营模式与前三种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差异明显。半托管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最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离合作本质,但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提高效益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合作的本质;传统型合作社经营模式是最接近理想合作社的一种经营方式,互助合作、民主决策,但综合绩效水平最低,由此说明坚持经典传统形式的合作经营模式在现实中却不能取得最好的综合绩效水平;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是在传统合作社上的一种创新经营模式虽然与传统合作社有所差异,但同样存在互助合作,综合绩效水平仅次于半托管经营模式,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发挥了草原畜牧业条件下的最大潜能;全托管经营模式偏离“合作”本质最大,实质上属于一种企业资本合作型,综合绩效水平略高于传统型经营模式但低于半托管经营模式和草畜联营经营模式,说明完全脱离合作本质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在实际中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表5 不同合作社经营模式基础数据表

表6 合作社不同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

由此可见,在传统合作社经营模式下进行一定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但不能完全脱离了合作本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合作社在规模化程度、收益水平、风险水平、组织建设、合作性质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经营模式特征的差异导致不同经营模式合作社综合绩效水平差异。从对新疆畜牧业合作社的研究得出四种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综合绩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半托管经营模式、草畜联营经营模式、全托管经营模式、传统经典型经营模式。

(二)政策建议

1.在牧区积极推广草畜联营经营模式

从四种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特征及绩效对比发现,草畜联营经营模式总体绩效水平仅次于半托管经营模式。但草畜联营合作社经营模式是一种以草场与牲畜等生产资料流转为基础的经营模式,考虑其平衡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目标,适合在牧区针对草原畜牧业组建发展。

2.在农区积极推广半托管经营模式

根据评价结果,半托管经营模式绩效水平最高,半托管经营模式更体现出合作互助的本质,更能保证普通社员的利益,同时能规避合作社风险集中的问题。而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绩效水平太低,因此,在农区应积极推广半托管经营模式。

3.推动传统服务型经营合作社转型

通过对比发现,传统服务型经营模式绩效水平最低,从传统型经营模式特征可以看出,此模式最为接近理想合作社模式,共同所有,共同决策,但也会由于过多决策成本、合作社与社员联系松散、放弃盈利目标等问题导致合作社效率底下,且在传统合作社下并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传统型经营模式需积极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传统型经营合作社转型路径,应向产、供、销、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

4.规范合作社内部建设

任何一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发展都依赖于合作社自身较好的发展,一种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必须在规范化的执行下才能体现出优势。因此,合作社的发展在于选择一种适宜的经营模式,并加强合作社自身规范性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将章程、制度落到实处。对此,政府在合作社注册登记以及运营过程中应加强监督,设定奖惩措施等规范合作社发展。

5.加大政府对合作社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合作社不同经营模式特征可以看出,草畜联营型合作社和半托管经营模式下农户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基本以大户牵头成立,而大户牵头成立后通常以绝对占股优势控制合作社经营决策权。这种情况下,普通社员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为此,政府无偿投建合作社基础设施供社员共同使用,并依据社员与合作社所占股份(交易量)进行盈余分配,有助于提升社员参与合作社积极性,避免一股独大现象。

参考文献

[1]孟慧君,富志宏.论新型合作经济与建设草原新牧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45-48.

[2]李明,李双元.西北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以青海玉树州为例[J].开发研究,2014,(3):26-29.

[3]梁巧.基于2012-2014年国内外合作社文献的梳理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97-105.

[4]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验证[J].农业技术经济,2009(4):11-19.

[5]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119-127.

[6]程克群,孟令杰.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1(3):70-75.

[7]杨军.不同模式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差异分析——基于广东、安徽148家农民合作社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40-44.

[8]吴晨.不同模式的农民合作社效率比较分析——基于2012年粤皖两省44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3):79-86.

[9]朱美玲,李金,关全力,陈杰.干旱区农民节水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J].水利经济,2011,29(6):13-16.

[10]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10.

[11]邓衡山,王文烂.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合作社[J].中国农村经济,2014,(7):15-26.

[12]赵佳荣,蒋太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三重绩效评估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4):1-7.

[13]李明贤,樊英.经营模式、经营特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浏阳市三家典型蔬菜类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81-87.

(责任编辑:胡宜挺)

[基金项目]新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干旱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XJEDU030114Y01)。

[作者简介]谢艳锋(1989-)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朱美玲(1960-),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分析、项目评估。

猜你喜欢

合作社经营模式绩效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