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探究

2016-07-08王晓辉

体育师友 2016年2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社会一体化

□ 王晓辉



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探究

□王晓辉

摘 要:阳光体育活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位发挥优势力量,共同关注与支持青少年体育运动。创新性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对新时期教学改革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

1 前言

阳光体育是国家重视、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具体举措,发轫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提出“推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行动,阳光体育活动成为了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突破口,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拓展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视野,受到了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常态化;然而,阳光体育仅仅依靠学校体育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学习压力大、场地和经费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素质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阳光体育有赖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探究一种“学校主导、家校互动、社会支持”的管理运行模式,打破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封闭性,将阳光体育的活动空间延伸到家庭、社区,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外部运动环境,形成体育教育合力,实现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青少年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的实现奠定基础。

2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概述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凭借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统筹家庭、社会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校运会、体育节、亲子体育运动会等形式)为根基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教师指导、家长参与、社区提供场所三结合为一体的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模式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让家长走进阳光体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所在社区内有关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使社区、街道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与周边的公共体育场地签订协议,建立日常性的业余训练计划和阶段性的全校性体育活动安排,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稳定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阳光体育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3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

3.1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多元发展学生体育技能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围绕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多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阳光体育活动方案,提供学生体育技能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家长们对体育的关注与参与,在“家校合一”的氛围中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3.2组织目标——加强家校互动,深度挖掘家庭与社会体育资源

构建目标主要分为:在学校课程层面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体育锻炼的体育技能,确保85%的学生能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在家校互动方面,每学期组织开展“家长体育开放日”和亲子体育活动,学校以年级为单位邀请家长在活动中充当志愿者、竞赛者和指导者。在社会资源方面,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每学年组织至少2-3次开展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活动,同时分年级开展年级体育竞赛活动和对抗赛。在常态化的训练中,充分利用校外场地加强业余训练,遴选优秀体育尖子生和培养体育特长生。

3.3组织架构——以学校为主导,调动家长力量和社会支持

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主要由阳光体育活动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主要以学校领导校长主抓,凭借学校各行政岗位职责进行活动安排与分工,同时凭借社区的场地资源和组织力量为学校提供助力支持,在反馈机制中,积极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发挥家长的优势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的管理过程与监督中来,为活动的开展献计献策,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图1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委员会组织架构体系

3.4运行机制——统筹校内外资源,建立“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阳光体育活动运行模式

学校体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资源三个层面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会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建立一套引导和制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并与阳光体育中有关的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备及相应制度,要保证阳光体育各项活动的目标和人物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其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学校要切实加强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制定年度训练计划、体育课程安排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策划方案,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及时反馈。第二,建立长效的家长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宣传阳光体育的深远意义,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一系列的阳光体育活动中,亲身体会与孩子们之间的技能交流与娱乐。第三,开拓社会活动场地。针对小场地的学校可充分利用周边场地资源,建立一套双方合作协议书,解决体育活动中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

3.5保障制度——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努力创建优质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3.5.1组织保障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办公室、教导处、家委会成员及体育科组成员组成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和年级指导小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等)和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阳光体育活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

3.5.2时间保障

学校能将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安排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切实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习目标。

3.5.3场地保障

学校一方面将校内所有运动场地以及固定体育设施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社区体育设施或运动场,保证学校运动会和大型的亲子活动的开展。

3.5.4资金保障

学校应列出专款专用,要切实保证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把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做到与教育总经费的增长实行同步增长。

3.5.5器材保障

制定《器材的利用和管理制度》,做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

3.5.6师资保障

体育老师是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在校级型的活动中可以聘请有体育经验的家长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技术和活动指导。

3.5.7安全保障

学校必须将安全常识教育内容纳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制定严密的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和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全力杜绝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价值功能

4.1统一目标,相互促进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综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具体到模式构建,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在活动设计层面上,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同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在组织管理设计方面,强调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体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上述的任务中,在模式中,以“健康第一”为组织理念,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学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组织者和主导者,同时发挥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各子系统的功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共同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措施的具体落实。

4.1统筹资源,优势互补

强调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性地位,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和锻炼方法手段的掌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学校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一整套阳光体育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是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对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体育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另外,在活动组织中,家长还可以充当志愿者角色,为组织提供人力资源。再次,在场地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资源(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运动场)等,开展一些大型的学校体育活动(如:秋、冬季运动会、大课间、体育节、阳光起跑)。

4.2延伸课堂,系统锻炼

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仅凭借课堂内的传统体育教学还不能满足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需求,这就给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三位一体”能较充分地延伸学校体育教学的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即:以学校为依托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社团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一方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支持的非营利性民间社会组织,可以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空间和时间,有计划地提高青少年学习体育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甚至形成个人体育特长。另一方面,学校利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为本校学生创建更多的训练机会,将优秀的体育教练和师资引入到学校,逐渐地创建学校传统体育特色品牌,提高学校自身建设。

5 结束语

因此,新形势教育改革下的阳光体育运动应打破学校体育教育的封闭性,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乃至社会,探索和创新性地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在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外部锻炼环境及保障制度,让家长走进学校大课间、走进阳光起跑亲子运动会等阳关体育活动,增进家长、学生、老师之间的了解,增强孩子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集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05-07.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意见[Z].2006-12-21.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6-12-20.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2007-04-11.

[5]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44-45.

(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广东广州510600)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2.028

[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与信息化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JY-015)]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社会一体化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