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乡土特色文化,盛开体育教学之花
2016-07-08刘文强
□ 刘文强
浸润乡土特色文化,盛开体育教学之花
□刘文强
摘 要: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彰显农村地域特色,可将民俗活动、劳动技能、民间游戏等元素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用乡土特色文化浸润体育课堂教学,从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激活体育课堂,让体育教学之花盛开。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乡土特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当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基于此,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实施教学,用乡土特色文化浸润体育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农村学校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努力构建富有农村初中学校特色的体育课堂。
一、将民俗活动植入体育课堂
课标指出,应注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历史传统气息和乡土特色,同时具有体育活动的某些属性。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传统民俗活动耳濡目染,许多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这些活动,这也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当确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挖掘当地的民俗活动中蕴含的娱乐和体育运动元素,并将之移植入体育课堂。本地每年都会进行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舞龙、闹花灯等,如何创造性地将这些民俗活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呢?注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准备活动部分的慢跑是较乏味的,常常出现学生“懒跑”、“不跑”的现象。若能增加慢跑准备活动的趣味性,就能有效减少体育课堂中这种消极参与的现象,于是我将舞龙、闹花灯的队列形式移植到慢跑准备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圆形、蛇形、螺旋形、交错式等队列的慢跑,并逐渐将这种队列形式的慢跑常规化、长期化。具体组织要点是:先由教师讲解、图解队列的变动方法,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跟跑。例如,螺旋形慢跑是先由教师图解说明跑步方法,再由教师带跑,强调学生必须一个紧跟一个,而不能跟丢了。这一项目有一定难度,教学时第一次练习可能失败,教师可以组织重复练习,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由班级体育骨干带领完成。若是长期运用这样的形式组织慢跑准备活动,可安排学生轮流带领队伍,让学生体验“领头羊”的感觉,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要听从指挥,每个人必须跟紧前一个人。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由各小组学生自主选择以上队列形式之一进行练习,之后进行比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准备活动的竞争味和趣味性,一改之前教学准备部分因学生感到练习形式乏味而被动参与的局面,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个项目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灵敏等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体育活动与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家乡民俗活动的具体感受,提高了对家乡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可,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健体过程中品评家乡文化,实现了民俗文化与体育课教学的相融相生。
二、将劳动技能融入体育课堂
缘于地域因素,农村孩子从小就和农业生产劳动有天然联系,这也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特色化提供了空间。教师应深入研读课标规定,精细解读体育课教学内容,严谨分析某种劳动技能动作和体育课基本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可能性,将劳动技能动作融入体育课堂,彰显农村学校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设计体育课堂教学项目。我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模拟劳作”教学情境和练习项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模拟农民插秧情境,设计“捆秧”、“抛秧”等动作
在上课时,可用塑料草或稻草作为器材,将体操凳作为“田埂”,以田径场或较大空地作为“稻田”,指导学生事先将准备好的“秧苗”绑成小捆,上课时站立于“田埂”将之抛向“稻田”中央,看谁抛得又远又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超越自我的快乐。技术要领是要求控制平衡、全身协调用力。此项目可结合投掷项目进行教学,主要发展上肢力量素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投掷方法,而后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抛秧”比赛。
2.模拟抢收粮食情境,设计“收割”、“抱草”、“抬粮”、“挑粮”等动作
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准备模拟田间劳作场景进行上课,安排学生事先准备好相应器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收集学校附近农田的稻草以备上课。课堂上,模拟收割粮食的情景,进行灵敏性的折返跑、持物折返跑、负重走跑跨等活动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收获的愉悦。例如,设置30米的起终点,学生空手跑向终点,抱起稻草回到起点,第二人接力进行;再如,挑担子比赛,将空箩筐挑向30米远的终点,加两袋沙包后再折返挑回起点,甚至中途可设置“独木桥”(用体操凳代替)、“水沟”(放一小体操垫)等障碍。通过这类练习,可帮助学生提高走、跑、跳、挑、抬等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的综合素质,这类项目可结合教材中的田径、体操等项目进行教学。
3.模拟翻山越岭情境,设计“上坡”、“下坡”、“攀爬”等场景
课标指出,应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教学。学校地处山地地带,“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是当地人的特长,在本地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爬山、走小路等成为生活的必修课。教师可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摆脱田径场、体育馆的局限,利用学校及周边场地,真正开辟体育课的大空间,将体育课上活。例如,组织学生慢跑于田间小路、组织上坡跑、下坡跑、爬山等,在中途设置彩旗标志,走、跑变换运用,体验“翻山越岭”的乐趣,以提高耐力和灵敏素质;利用校园内的绿化带、小丛林进行蛇形跑,抬物穿行等,利用学校附近的小山坡进行自然地形的长跑,体验“穿越丛林”的激情,以提高耐力和力量素质。
以上“模拟劳作”课堂活动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练习学习,使得体育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合作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中走向更丰富的课堂体验,进而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将民间游戏引入体育课堂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是农村地区具有体育属性的活动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农村孩子从小就与民间游戏为伴,对民间游戏有着特殊情结。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洞察其间蕴藏的课堂教学创新契机,适当将这类民间游戏引入课堂,与课标中要求的内容领域相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伴随着民间游戏变得更加活跃,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用快乐消除运动锻炼的艰辛。
1.“烧电”
两人分别在相距10—20米处设置一标志杆作为“阵地”,在不被后离开“阵地”的人碰到的前提下,以快速跑动的方式,先碰到对方标志杆的人为胜,此游戏可提高快速跑能力,提高反应能力。
2.“快速闯通关”
在一块较宽敞的场地上,画上“田”字线图,一组人在“田”字线上设关卡,每条线上由一人守关,另一组为闯关者,从“田”字线图一侧跑向另一侧而不被抓到为胜,否则失败,守关人与闯关人交换进行。此游戏可提高快速跑能力,提高灵敏素质。
3.“攻城”
将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各设一“城堡”(4——6平方米),两“城堡”间设一小通道(1米宽),离开“城堡”和通道的人为“死”,相互可攻可守。用简单的推与拉的动作,迫使对方离开规定的范围。以保住自己的“城堡”,占领对方“城堡”为胜。此游戏可提高力量素质和平衡能力。
4.“跳飞机”
在距离起点1米以外,画多个格子,设置不同的分数,用一小沙袋进行投掷投准,后用跳或跨向格子的方法将沙袋捡回。看谁连续投的分数多。此游戏可提高投掷技能和弹跳能力。
因材施教,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基于农村学校校情、学情,将民俗活动、劳动技能、民间游戏等元素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得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最终达到健体、育人的目的。以乡土特色文化浸润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之花必将璀璨盛开!
参考文献:
[1]高波.刍议民俗体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利用[J].高考(综合版),2015(12).
[2]贾炳涛.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普通中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武超,邵伟德.对成功体育教学的匡正[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04).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 366025)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