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6-07-08石萍萍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的体制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孵化建设体系,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创业孵化园建设还不够切实有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文章指出可以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立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石萍萍(1980- ),女,江苏徐州人,淮阴工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苏 淮安 223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供给侧角度下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基于淮安的数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6-5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6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几年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国高校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促使学生有更强的竞争力。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高等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举措。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经济学领域最早将创新与创业联系起来,认为创新就是重新排列组合原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在原来的经济基础上,创造出超额的利润。也可以说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上,创造出额外的惊喜。在很多情况下,创新对创业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影响,推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创业就是实现创新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任何创业活动都是自主的、能动的、创新的、开放的。创新的最大价值体现在能够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潜在的生产技术转化为真实的额外价值。创新要转换为成果,就必须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形式。创业可以使新发明和新产品进入生产流程,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最终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经济飞速发展。
19世纪20年代,美国刚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自主创业的领导者,微软公司的成功不仅轰动了整个美国,还为全世界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的标志。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创业学生项目需求,满足项目需要,大力扶持高校涌现的新一批创业学生,彰显了国家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决心。2012年,我国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创新与创业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虽然政府、高校和社会都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许多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仍令人担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相关方共同推进。当前政府虽然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制度,但是具体的支持配套政策依然很不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边缘状态,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提及。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也不够具体,课程也仅限于开设几门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或者邀请专家、企业家开设讲座;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明显不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期末考核的形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创业社会实践的考核。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成为没有实效的形式教育,也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型教师队伍是关键条件。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业余承担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辅导员或学生管理人员,也有少数高校邀请校友企业家、政府机关或者创业家校友等作为临时兼职人员进行业余授课。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不切合创业实际,社会兼职指导教师授课不规范、不成体系,邀请则来,不邀请就不来。一支缺乏稳定性、没有纯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创业孵化园建设还不夠切实有效
政府和社会需要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制度等支持,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还是学校,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和平台,供学生实践创业创新。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提供专项资金来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孵化场地以及相关技术,在创业孵化园获取收入的项目,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但是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创业孵化园运行情况并不好,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太高,创业层次也比较低,大多数创业项目都还停留在卖小商品的层面。可见,创业创新教育还有待提升,需要各方面加大支持、指导力度。
(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
创业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纷纷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高校也纷纷提供专项资金,推动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创业的成本很高,而且存在着极大的失败风险,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空前巨大,25岁左右的学生在毕业后再去尝试风险巨大的创业就会遇到极大的阻碍。这些现实问题导致很多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国家或是各地方、学校举行的各种科技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活动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难以通过竞赛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纵然有以上客观的现实问题,但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创新创业、风险意识淡泊等,才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方法和对策
当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创新创业日益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创业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力度,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一)继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改革实践,是提升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给予关注和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综合协调,发挥合力。另一方面,需要一种宏观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建立一套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和保证。学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重要学科的位置,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融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制定切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包含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各自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经济、法律、管理、营销、风险、创业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从而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优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的顶层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精力旺盛、教学理念先进、创业实践经验丰富、创业实力强的教师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该着力改革,勇于创新,完善用人选人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人选人制度体系。一方面,应该大力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极具创新创业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创业导师,这些导师虽然不一定要求开展过创业实践,比如开办公司等,但是应该在自己所在学科领域内极具创新精神,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并且能够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实践当中,是在一定领域内享有卓越声誉、口碑较好的专家教授。对于这些创业导师,学校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如给予资金支持、授予荣誉称号等。另一方面,可以招聘、聘任兼职教授,如创业成功或是失败的校友代表、企业家、政府创业人士等,并且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外聘导师的选拔、任用、评价、培训机制,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教学经验和能力,又具备创新创业经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双师型”教师更具吸引力,更具指导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
大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社会,没有丰富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历、经验,一般在创业之前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无助心理,或是空有一腔创业热情,但对所从事的创业实践缺乏理性的认识。虽然有创业导师的指导,但在大学毕业之前不去亲身经历一番,那么毕业后创业取消或者创业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因此,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给他们提供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成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孵化园,出台了与创业孵化相关的政策、制度,明确了扶持的具体举措。但是,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缺乏优秀的创业导师、就业竞争激烈等现实原因导致入园的项目层次不高、数量不多、优质率不高,甚至有些高校创建创业孵化园的初衷只是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学校挣得荣誉,这也导致创业孵化园的成效不明显。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认真地挑选审核入园项目、入园学生、指导教师,出台严格的入园、出园孵化审核制度,对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人的思维支配。因此,思想意识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前提。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当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开拓进取,适当地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大学生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应该主动学习,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良好的創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造意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教育财政投入要加大,要建立创新基地、创客园、创业园,鼓励有想法、有动力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应当转变观念,不能仅仅重视课本知识,还要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争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小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策,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支持这些人才投身到大众创业的实践中去,才能最终推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创新型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克汉,杨杰.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9).
[2]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2010(4).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4]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5]曾禛,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3(1).
[6]王东明,刘姬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