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2016-07-07蔺军
蔺军
[摘要]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追求精神文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追求美和创造美。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审美、追求美,并去创造美。劳动是创造美的基础,美因为爱而产生,美因为责任而升华,美来源于高尚的追求,美的品德流芳千古,美的作品给人以美的追求。历史学科的教师应熟悉和了解所教课程及其教学方法,掌握包括行为美在内的审美文化领域的丰富知识、素养和能力,并善于把这些学识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关键词]历史;审美;创造;追求
追求美和创造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与社会发展同在。美没有国界,它受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人类不仅创造物质文明,而且也追求精神文明,在追求美的同时创造着美。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学本身的需要,努力发现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进行审美。历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一、劳动是创造美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在劳动过程中人类懂得了美,学会了欣赏美,并不断地追求美,创造美。在劳动中人类学会了缝制衣服,从穿着树叶缝制的衣服到绫罗绸缎,审美的观念不断提高;在劳动中人类发明劳动工具,从最初的运用石器、刀耕火种、徒步运输,到如今的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不但注重提高生产效率,还不断改进外形设计,使之既舒适又美观;人类的居住环境,从居住洞穴到今天的高楼大厦,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有不同的建造风格,不管是用于办公还是居住,都令人赏心悦目;人类的饮食,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煎炒烹炸,不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追求色香味俱全,而且精雕细琢,注重造型,称之为美食;现在的服饰,更是如此。所以,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园林景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越来越追求。但是,美不是在想象和梦幻中产生的,而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和雕琢出来的,劳动可以创造美。美育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劳动创造美的思想,美源于生活,基于劳动实践,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才能体验美享受美。
二、美因为爱而产生
任何事物,只要喜欢并热爱,就会感觉到其显现出的美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不管什么样,我们都感觉美好,那是因为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都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力量。有许多仁人志士抗击外来侵略,许多诗人、文学家、艺术家赋诗作画,热情讴歌祖国的秀美河山,托物言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自己的志向。
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瓜分中国,火烧圆明园,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分割中国领土。学生学习这段历史都感到无比愤恨,对因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使祖国失去了自然古朴的历史的美,感到异常惋惜和遗憾,这说明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相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人崇洋媚外,对外来文化、生活方式等全盘接收,不加鉴别地吸收,甚至以丑为美,长此以往会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和斗志。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恰当地加以引导,对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这是历史教学美育的优势所在。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灿烂文化的美,另一方面又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开展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起到积极作用。
三、美因为责任而升华
因为爱国爱家而感觉其美,因为失去和破损而更加珍惜。因为珍爱而产生责任感,以至于用生命去捍卫它。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现代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壮举;历史上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担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胸怀,现代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更有一代伟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造中国,创立新世界的责任。这些名言警句之所以一直被后人传颂,并以其来激励塑造美的心灵,是因为这些都不是凭空而发的感慨,不是热血来潮的豪言壮语,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责任担当,是美的心灵,是美的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历史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阅读古今仁人志士、伟人的事迹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互动交流,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和学习名人、伟人在其所处历史条件下热爱国家和民族、敢于担当的精神,使其懂得具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美德。
四、美来源于高尚的追求
人类的发明创造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在劳动创造及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创造精神文明,使人在享受物质美的同时感受精神美。人们通过音乐、绘画、诗词歌颂生产劳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人感受到艺术美和文学美。我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涵的劳动美,这些工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外形越来越美观。当我们唱歌、诵诗、赏画如临其境时,会悄然感受到生活之美。美不仅源于生产实践,还源于抗击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古典诗词,看一看历史画卷,唱一唱历史歌曲,让学生体验到古典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悲壮的美,乐观的美。
五、美的品德流芳千古
外在的美令人赏心悦目,品德的美更加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人却流芳千古。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虽死犹生。战国时楚国的屈原为了富国强兵,进谏楚怀王变法图强,变法不成,反遭冷落,被诬陷后又被流放,仍念念不忘祖国,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自幼勤奋好学,他立志著史,汉武帝时由于“李陵事件”的牵连,他被关入狱,惨遭宫刑,依旧完成了不朽的历史巨作《史记》,为后代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精神宝藏。近代史上的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的政治活动家,他在变法失败后没有退却,他选择了死,在刑场上他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我们的社会就是由这些为人们所赞美的人和美好的事件谱写了主旋律。他们倔强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令人敬慕,他们的高尚品德和献身精神千古流芳。教师应告诉学生的是,人们追念历史人物首先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着美好品德,而那种在生活中只有自己而无所作为的人是渺小的,是丑陋的,这种人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甚至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六、美的作品给人以美的追求
具有艺术性的佳作精品不仅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丰富隽永的艺术享受,而且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历史教材中的绘画、雕刻、人体艺术摄影都是美的创作,希腊雕刻家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的《掷铁饼者》,这一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雕塑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希腊的亚历山德罗斯创作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即人们熟知的断臂的维纳斯,让人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些健康的作品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感受。相反,生活中低俗的作品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不能称为艺术,只能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理性追求,丧失斗志。
历史人物会对后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雷锋、焦裕禄等人的模范事迹曾经鼓舞了几代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却出现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腐蚀了当今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影响着青少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真善美纵横交织的历史,是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斗争史,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当学生的鉴美师,引导学生弃恶扬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和跨度较大的学科,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所以历史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邵大箴,洪洋,邵亮.图式与精神(西文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