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构境
2016-07-07张健
张健
摘要:构境,即情境的构建。它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它是符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特点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提高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课改构境的原则是:构建适应教学的情境,构建现实条件允许的能够实现的情境,构建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在实施上,需要遵循课程改革构境的“三化”要求:即量化要求、序化要求和质化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8-03
构境,顾名思义,即情境的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教育的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同,而必须实施的培养举措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构设课程改革需要的、有利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情境。
一、课程改革构境的意义
(一)情境学习有利于提高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
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为什么”能提高,其背后的机理,恐怕能说出“所以然”者就少之又少了。有必要花点笔墨予以提示。情境化学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情境是结构化的、真实化的、视觉化的,它比单纯的抽象的符码记忆掌握效果要好得多。从职业教育的对象,即学生看,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擅长组合性的形象思维,情境化学习就是满足这一群体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而“愿学”,当然能提高教学效果。从情境学习的特点看,学科教学是只有一个感知点的、孤立的线性交互,即教师“满堂灌”。它只有听力的交互,只有一个点、一个要素的交互,效果肯定欠佳。而情境化学习是非线性的、多点、多要素的结构性交互,比如在情境教学中,有听、有看、有做、有想、有说,学生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嘴(相互讨论),它是非线性的、多要素的交互作用,这样的教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实境支撑,感知路径丰富多元,形成结构化的链接和组合,其效果当然是最佳的。
(二)情境学习是符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特点的学习方式。
构境是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特色的体现。学科教育可以在“去情境化”的环境和氛围中施教,学生学的是知识、原理,靠理解、记忆就能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在情境化的环境下进行,学生学的是能力,必须有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感知、体验、动手才行。换言之,与学科教育遵从“知”的逻辑不同,职业教育遵从的是“做”的逻辑。“知”,重在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做”重在培养人的技能水平。因而学科教育是“致知”性教育,职业教育是“致能”性教育。“致知”性教育可以是“去情境化”的,而“致能”性教育则必须是“情境化”的。
1.人的能力是在情境中生成的。能力的生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中的“做”。比如学骑自行车。它不是靠掌握了自行车的结构原理、平衡规则、骑行要领等知识,就能学会的。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在操场上骑行或摔打个半天,就可以学会了。所以骑车能力是在“做”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靠课堂上动嘴讲或用耳听,就能学会的。
2.人的能力是在情境中展示和涌现的。每个人具有何种能力或特长,一般情况下并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潜在的、内隐的。能力的表现和展露必须借助特定的机会、问题等情境才能涌现和表露出来。比如一个棘手的问题情境——机械故障或事故处置,别人解决不了,你解决了。你的能力得到了展示。情境是具有倒逼机制和激发功能的。同理,培养能力也要创造这样的情境,让人有学习能力的机会或展示能力的平台。
3.人的能力是在情境的连续中发展的。情境必须保持持续的“在场”。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自身的规律。即总是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存在逻辑发展着。低级的能力生成了,又需要更高的情境平台,培养更高级别的能力。这是一个进阶递升过程,一个连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情境平台是能力培养、展示和发展的前提,离开了这样的平台,人的能力培养就失去了依托,能力展示就失去了平台,能力发展就会被定格。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二、课程改革构境的创设
课程改革的构境,究竟要构什么样的境,或者说对所构之境有要求吗?它要遵循怎样的原则?这是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情境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对学习情景创构的原则要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情境的创构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构建适应教学的情境。适应教学的目标诉求要求所构之情境能适应或适用于教学需要,服务于教学需要,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构建现实条件允许的能够实现的情境。不能超越条件盲目追求那种“高大上”的情境,比如追求教学设备、环境的高端、一流、前沿等。愿望是好的,但实现不了,岂不白搭。三是构建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是学生涉身的学习环境,只有典型、真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真技能。当然如果做不到完全真实,仿真的环境或情境也是可以接受的,比空对空的讲听效果要好得多。
(二)对学习情境创构的实践要求
1.课程改革构境的量化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构境是有量化指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反复强化和习得的过程。孤立的一个情境的学习,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应会的本领和技能。所以课程构境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数量要求。这就是姜大源先生所指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是通过一个而是多个——三个以上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整体化设计”。之所以要限定在“三个以上”,是因为不能太少。太少,学生学到的只是简单的、浅易的入门的能力和知识,无法掌握复杂的能力和知识。而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都是相悖的。但也不宜太多。太多,六个以上,教学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不胜其烦,反而降低学习效果。而三个以上学习情境的集成,既是覆盖周延的、必须的学习边际,又是成本最小的、够用的设计下限。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3时,学习的频度、训练的力度、习得的效度才会达到最佳。
2.课程改革构境的序化要求。课程改革的构境是有序化要求的。序化涉及的是对学习情境的逻辑编排。序化得好,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序化得不好,则会对冲和抵消学习效果。序化的学习情境的构建,通常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内在逻辑次序加以科学编排,序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在梯次递进、逻辑序化的课程情境中学到不同层级的职业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原则,我们可以把学习情境设定为入门情境、主导情境、自主情境、创新情境。四种情境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增,渐次复杂,学生经由这样难度分层、逐步提升的情境学习和训练,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后,会有一种获得感、成就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基本上就可以应对职业领域内各种复杂的项目、任务,纵横职场。
3.课程改革构境的质化要求。课程构境的质化是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的质量要求。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有好坏优劣的质量区分的。好的、典型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学到应有的本领和技能,反之,则所得甚少。所以必须对学习情境加以提炼、筛选。选出典型性的、广覆盖的、可迁移的、可行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按照姜大源先生的说法,就是“具有范例性质”的情境。比如汽车维修,你能穷尽所有的故障和问题吗,不可能也不必要。范例是典型的情境,通过以典型为依托,破解类似的情境,有利于理解一般的非典型的情境中的东西;范例是广覆盖型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可以以一当十,触类旁通;范例是可迁移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可以举一反三的、由此及彼的。总之,范例化的、高质量的构境旨在使学生从有限的典型情境中去主动地获取一般、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复述式地存储知识,使学生在主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和学会行动,实现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集成。
(责任编辑:方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