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常态的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发展路径探讨黄宝章

2016-07-07黄宝章王维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素质职业教育发展

黄宝章++王维婷

摘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仅是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也应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从新常态下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转型定位入手,依据学生在职业院校的职业成长规律,提出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课程开发、人文教育、质量检测等五大素质发展战略工程,营造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03-05

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人的发展。“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仅是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也应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成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由此引发的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及技能提升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转型”定位——服务区域经济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做出重大战略判断。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而,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职能应向服务区域经济“转型”。

(一)调控区域人才的需求——构建蓄水池

国家发改委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五”期间尤为关键、重要而紧迫的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其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向主要依靠创新和知识资本等高级要素发展。大势所趋,整个社会也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经济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导致就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分布的改变,劳动力市场对熟练的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简单劳动岗位的用人需求逐渐萎缩,与新技术联系的行业,技能人才初显递增趋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依据社会人才结构供需变化,要不断向中高端层位转移,最终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加强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技术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比重,切实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职业教育责无旁贷。提供不同类型的高素质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二)抓好教育教学的内涵——提高匹配度

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的教育。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作用于教育质量。正如“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1]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它分散在质量产生和形成的各个环节。从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看,会出现倒逼职业教育从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型,从求“量”转向求“质”。未来的职业教育更倾向于高质量的教育,关注学生发展,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虽始于职业教育,但却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这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相信职业教育会尽快走出窘态,从规模速度发展转向内涵质量发展,不断根据产业、行业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以教育教学为基点,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技术技能为重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用人质量,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

(三)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寻找突破口

创新驱动是国家既定的发展战略。职业教育面临许多亟待突破的实践难题。由此,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不二法则。未来,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要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常态下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我国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3]当前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只有3.5%,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不过100余万,就是上海、武汉、太原、沈阳、重庆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师“断层”现象。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技术型劳动者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中国未来大部分人群要接受的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我们下一代人的就业创业都非常重要。它是开放教育,是跨界教育,它要与时代同步,并服务于时代发展。工业4.0、互联网的渗透,都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寻找突破口,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企业人才支撑为出发点,促进学业、专业、职业、就业与创业的五业联动螺旋式结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资本素质大幅度提升。endprint

(四)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搭建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一种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适用于能力的提升,还适合于学历的提高。因而既要契合就业需求,也要满足深造需求。“就业+学历”的需求,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与家长的期盼,避免职业教育成为“死胡同”教育,应打造“立交桥”之路,使之成为学生人生又一选择。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两个文件基本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4]。到2030年应实现的职业教育愿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即不仅层级上要纵向到顶,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到职业博士的上升通道;在类别上也要横向贯通,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自由切换机制。以820万人口、人均GDP却超过8万美元的全世界最富裕国家瑞士为例,它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自由切换”,真正建成了顺畅转换流动的“立交桥”。发达国家的类似案例不可胜数。这种贯通式培养,既着眼于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促进中高职衔接,又增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高效能的支撑。

(五)孕育德才兼备的摇篮——选择制高点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从过程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结果看,用人单位用人,早已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与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笔者曾做过职业小调查:企业最看重毕业生个性素质中的“品德”,占到总体的78.4%,而学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仅占43.6%,二者之间反差较大。俗话说:“道自微而生,德自微而立。”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更切实际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要遵循人们行为养成的基本规律,要从细处着眼、实处着手、根处着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加以强化性明确,职业教育不只是强调技术层面的目标,也强调社会和道德层面的目标。德才的四个象限更是提醒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帮助未来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通过渐进式地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使他们有价值地工作。

二、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发展路径建议

职业教育要以职业道德为要领给予学生“立世之本”,要以职业知识和技术为手足给予他们“谋生之术”,要以做事的方法、办事的能力为血液给予他们“处世之道”,要以开拓和创新能力为心给予他们“成业之策”。为此,我们建议职业教育实施五大战略工程,实现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一)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文化育人战略”

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培养不出现代“鲁班”。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与教育环境,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职业教育自身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基本无法清晰表述技能实践的效果,职业教育供给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产生偏差,无法实现零对接。企业缺人,招不到人,学校育人,但毕业意味失业。种种迹象表明,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营造技术技能训练的环境和成长土壤,才能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事实上,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自创始以来,一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更不是编成手册的制度,而是在组织氛围内长期形成的一种摸不着、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得到的思想或行为。区域有区域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专业有专业文化,课程有课程文化。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校企文化结合正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特征,对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推进校企合力育人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在借助区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充分挖掘专业文化内涵,在培养文化的高度自觉自省中,结合企业需要,用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实施以“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战略”,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生素质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二)引导鼓励创业思路,实施“能力提升战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流涌动,动手能力更强、与产业结合更紧的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造“饭碗”的工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基础文化知识为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创业也绝不是闭门造车,它是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要被市场接受,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2014年我国高职学生创业比例达到3.3%,机会型创业约占85%;中职学生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4.59%,以其他方式就业的占14.3%,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开始蔚然成风,成为一大亮点。[5]职业教育越是紧跟当地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越密切,引导鼓励学生适应新常态、选择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更需要参与者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多方位提升。它瞄准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职业院校促进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培训,通过实施能力提升战略,设置目标、能力达标,从而引导学生在创业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增强创新意识,适应创业环境。

(三)整合优化区域文化,实施“课程开发战略”endprint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是职场与课堂的沟通纽带。目前阶段,职业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但要服务区域经济,做到知己知彼,就要研究区域文化。这是因为区域文化资源是创建校本课程必不可缺的重要外部环境。反过来,校本课程是区域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特殊载体。校本课程与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或潜移默化,或独具风格。区域文化自身拥有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生命力旺盛,具有独有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例如徐州文化核心内容是“仁、义、德、礼、信、道”,演绎成徐州城市精神是“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实施课程开发战略,将区域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一起,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质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融职业精神于教育教学中的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四)优化提升师资队伍,实施“人文教育战略”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也就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的内心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的重点在如何做人。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注重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存在“重理轻文”“技能本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与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人”的目标偏离,要改变人文素质教育零散的状态,唤醒学生潜藏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突破专业与人文分离、做人与做事脱节的阻碍,将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合而为一,形成职业教育的两翼。大力推行“知行合一”的人文素质体验式教学,孕育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当然,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重构的根在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招聘选用“术业有专攻”的职业院校教师时,标准就应该是人品胜于能力,德才兼备。在教师岗位上,能努力自觉地发掘本专业的人文精神,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感染、泽被受教育者。实施“人文教育战略”,有利于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不足的现状,增强教师传道授业的感染力,提升传道授业解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师生相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共同提升。

(五)探索构建素养标准,实施“质量检测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弱势在于社会地位的不认可。虽然它是类型教育,但一直以来却被看作层次教育的替身。近年来,职业教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既有资金投入保障,也有优惠政策颁布,全社会都在积极营造尊重技术技工的氛围。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应“以质量求生存,以检验求发展”。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培养的一代一代人的质量。”职业教育更要如此。职业教育要想在社会中获得地位,不是政府(领导)重视,口号宣传就可获得,它是长久持之以恒,百炼成精的必然结果,是由内而外的魅力迸发。有所为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不仅仅是阶段性学历教育,更重要的是技术技能的真金火炼。[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质量检测指标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满足国家、企业、百姓等三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才能体现它的位置所需,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下孕育出的学生素质是准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土壤。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增强认识,不能把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孤立开来,社会不仅需要有能之人,更需要有德。只有有德有能,才能为社会、为企业做出贡献。总之,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精彩,让每个学生更出彩!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3]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 中国青年报,2014-08-07(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D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

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_1.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6]刘延东.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D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5-06/01/c_1115476983.htm.

(责任编辑:方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素质职业教育发展
区域发展篇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