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联系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
2016-07-07陈平
陈平
【摘 要】高中生写作文特别是写议论文“失语”的主要原因并非见识与视野,而是联系思维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利用课文内容进行替换要素、定向联想、表现相似、内涵相同、问题讨论等方式的训练可提升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打开思维的匣子,使得作文内容丰赡。
【关键词】课本内容 联系思维 训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18-02
很多语文教师会把农村高中学生缺乏写作文的材料归咎于学生全封闭管理,视野狭窄、见识少,其实不然,在跟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写议论文遭遇“语塞”“头脑一片空白”以致作文内容不够丰富的学生并非见识不广,素材不够;君不见,事后稍作提示,他们便会惊呼:我怎么就没想到!我们的学生自识字起,便开启了阅读的旅程。这一段旅程到了高中,背囊中应有满满当当的收获;再加上即使远离城市,他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所获取的信息也不算少,见识不可谓不广,可作为作文素材的内容不可谓不多。只不过是暂时陷入“两脚书柜”(有积累不会运用)的瓶颈。如若对他们加强联系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当能将自己的积累融会贯通,写作文时对素材能随手拈来。对学生进行联系思维能力的训练,不需挖空心思另起炉灶,课本内容就是最好的原点,语文课堂上赏析课文之余就是最好的时间。在语文课堂利用课本内容为原点,引导学生“思接千里,视通八方”,这好比 “坐地日行八万里”。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联系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所例举的课文均出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本)。
一、替换要素
如若课文内容具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那么,替换其中的某些要素便是联系思维的“通道”。如《老人与海》便可作这样的延伸:同样的背景,把《老人与海》的时间由三天变为两百二十七天,主人公由老人换为少年,便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是大海做背景,小船换成荒岛,时间换为二十八年,想到《鲁滨逊漂流记》;背景转换到北极圈,鱼变成狼,便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背景换成人生,鱼、狼便是人生中的厄运、挫折,如用漫画与肿瘤作斗争的熊顿、觉得自己很牛相信地狱一定在身后的程浩……
此时学生即使没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知道这部电影的梗概,学生普遍读过《鲁滨逊漂流记》,他们初中学过《热爱生命》,熟悉熊顿、程浩的励志故事;通过替换要素,把沉睡在他们脑中的阅读积累唤醒,他们在重新体验中获得更普遍的关于“硬汉”的感悟。
二、定向联想
在了解学生阅读具体范围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阅读过的某些文章联系。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欧的丹麦人拿着尺子钓鱼、芬兰人砍一棵树种三棵树与此何其类似!贾平凹趣味横生的散文《我的老师》以三岁半的孙伯涵为师,印证了《师说》中的“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陈情表》中李密在“尽孝”与“仕途”的天平上,选择了“尽孝”,一千多年之后的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如是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丹麦人拿尺子钓鱼、芬兰砍一棵种三棵,各种杂志常有转载,《我的老师》《孝心无价》是曾向学生推荐过的作品,通过国家、年代或作者的定向提示,唤起学生的联想,当他们发现古今中外的人事,发现自己过去的阅读与当下的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由会心一笑。
三、表现相似
课文中一些人的言行举止,其实并非他(她)独有,在另外的年代,另外的国度,亦有如此行事之人——“言行举止”,便又成为联系思维的一个“通道”。如《蜀道难》并非写于李白游览蜀地之时,而是写于长安时期。李白二十四岁开始仗剑远游,在行旅中有很多生命体验与感悟是书斋中无法得到的,这些经历沉淀在心间,有了另一个机缘碰撞,擦出更耀眼的火花。漫游或壮游,即胸怀壮志的游历 。提示引导学生“挖掘”出所知的曾有过漫游壮游经历的人——杜甫,二十岁到三十岁,有过三次壮游,丰富阅历,扩大视野,陶冶性情,为日后的创作作准备;司马迁,壮游时期踏遍大江南北,作实地考察,为写《史记》收集素材;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航行期间所搜集的化石和物种样本,是奠定达尔文日后演化论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流行的“间隔年”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张衡传》中张衡是个全才,崇文重理,文理兼修。学生熟悉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家有钱伟长、达芬奇、爱因斯坦等。笔者同时补充了刘定一、上海最牛学生宿舍等表现相似的内容。
四、内涵相同
许多亘古的人生哲理被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那么,在课文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亦是联系思维的“通道”。如《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传递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设置:我们学过读过的表达相同相似人生哲理的熟悉的诗文有哪些?《赤壁赋》《滕王阁序》《念奴娇》《临江仙》《古朗月行》等作品学生均熟悉。又如《庖丁解牛》内涵极其丰富,所传递的哲理超越了时代,就这篇课文,笔者设置了问题:“从整个故事或某一情节得到什么感悟?这一感悟可以联系到别的年代的什么事例?”学生从第一段得到的感悟是“劳动是一种艺术享受”,想到诗经《芣苢》、文革中按四四拍铡草的艺术家;从庖丁解牛过程得到的感悟是“熟能生巧”,想到《卖油翁》《口技》《纪昌学剑》;从解牛过程还感悟到“按规律办事,迎刃而解”联系羊妈虎妈狼爸猫爸鹰爸;从“行为迟”,感悟到慢一点又如何,联系到一篇时文《万物从容》,等等。
五、问题讨论
有些认识,是经过思考讨论才愈加清晰。有些课本内容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梁惠王移民,刚好这一年春节有个相声节目提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学生订阅的《博物》杂志上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及“湖广填四川”的内容,于是,笔者让学生将“梁惠王移民”与“湖广填四川”“山西洪洞大槐树”进行讨论,愈发突出梁惠王的“治标不治本”。学习《苏武传》后,学生对苏武的忠诚认识不一,有人觉得苏武不值,单于也是中国人。那么,对苏武的忠诚该如何评价?笔者想起一篇关于应聘时商业秘密的小说,一位工程师去应聘,考题是写出自己之前公司的商业秘密。除了这位工程师的卷子是空白,其余的应聘者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结果,唯一录取的,恰是这位工程师。忠诚于自己所属的集团,一种人格修养,人格魅力的体现。苏武的忠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视为对一个集团的忠诚。
综上所述,利用语文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联系思维训练,既能令学生享受到旧知与新识桥接的愉悦,也能令他们找到联系思维的“通道”(如替换要素、定向联想、内涵相同、表现相似等),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阅读动力,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写议论文时从作文立意的原点出发,顺利建立与日常阅读积累的链接,使文思流畅,内容丰赡。当然,这种训练并非教师的“独角戏”,所以要了解学生学情,精心设置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作者简介】陈 平(1974— ),女,广西北流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