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成功 建立信心 提高兴趣

2016-07-07张红霞浙江省兰溪市女埠初中浙江兰溪3211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数学课程

张红霞(浙江省兰溪市女埠初中,浙江 兰溪 321100)



体验成功 建立信心 提高兴趣

张红霞
(浙江省兰溪市女埠初中,浙江 兰溪 321100)

摘要: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而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实践表明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最有利因素。而学习开始时往往是以因为新颖、好奇等原因的间接学习兴趣为主,只有让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转化为直接兴趣,才能让它长久地持续下去,而且愈来愈浓。

关健词: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直接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情感态度目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从知识本身入手,如设计出有趣的数学情境,设计新颖的题型等以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或以多表扬少批评等方式尽量让学生的兴趣更持久。

一、确立多层目标,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由于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个差异,尊重这个差异。在教学中,如果还是以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那么大批学困生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达到何种学习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成功体验。例如,事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A、B、C三层,建立各层学习互助小组,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充分考虑所提问题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课堂练习和作业要注意有层次、有梯度,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形成学生良好心理氛围,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

二、“延迟判断”,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可以让经受挫折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参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

课例:《有理数的运算》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这些运算定律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吧!

生:(个个跃跃欲试)好!

师:(指名板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板演:

生:(部分学生高高的举起手)

师:(看着学生的作业装作若无其事)这么多同学举手,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做错了,应该是……

生:第一题做错了,这题不能用乘法分配律来做。因为它的括号里面不是加号是乘号。

师:(微微一笑)那最后一题没问题是不?

生:是!

师:那就请这两位做错的同学自己来把它订正过来,其他同学自己互相检查下,有问题的请你偷偷地订正过来。

学生举手示意都没问题了。师接着说:现在第一、二题你知道前面错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

师:那我们再来一起校对下。

结果经过订正,全部学生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在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教师没有马上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判断,而是经过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间接强化正确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偷偷”地订正。学生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再认识,再加工和再处理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创造机会,在合作和竞争中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并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例如笔者在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中,出示了一组题:1、38×101-1 2、125+(-25)×8 。学生一拿到题目,马上在练练本上计算开了,我在巡视中发现好大一部分学生把第1题先算减,第二题却用8与125和-25分别相乘了。这时我想学生一定在学习知识中出现了负迁移,然后我就把出现的这种情况在黑板上写下来,并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先独立思考,这两道题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学生都在小组里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与组员交换意见,最后得出这样做不行的原因等等。

当然在小组学习中老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凡事都爱争个你高我低,在竞争中,他们个个都神采飞扬,思维积极,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一些竞赛形式的课堂活动。使每位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新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有利于学习的持久的直接兴趣。才能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70-01

作者简介:张红霞 (1985.10-),男,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大学本科,浙江省兰溪市女埠初中教师,研究方向:积极参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曾多次在市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奖。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