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小练笔” 妙用前中后
2016-07-06高阳
高阳
【摘 要】本文着重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随文练笔”就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旨在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随文小练笔”不同于单元作文训练,它的特点是: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实际,极有利于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紧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在教学时,我将随文小练笔放在阅读的前中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学文前练笔,激发学生深悟文本内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此,我很注重课堂教学的开头。实践告诉我们,“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在学文前练笔”是课堂教学开头的一种好方式。如教学《小草和大树》前时,我先不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而是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带歌词的歌曲《怒放的生命》,然后让他们根据这题目和对这首歌词的理解自己来编故事。学生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同学都能将小草大树与歌词的意思联系起来。有学生写到:”小草要能成为大树,它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曾经多少次失去梦想,最终它的坚持战胜了挫折,此刻的我何曾不是这样的呢?面对困难,我该怎样继续下去呢……”
学文前练笔,是对学生学文兴趣的一种激发手段,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文本,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能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且,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能悟到自己试写时在观察、想象、构思、表达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轻松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学文中练笔,促其深悟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语言会戛然而止,这种意犹未尽之感正是作者没有言尽的地方,这种“空白”可以是文本内容的深化,可以是情节的拓展或者转折,可以是对文章的个性化见解……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练笔的机会,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完整。
比如《李广射虎》课文中,李广将军深夜巡逻,猛然发现林中似有一只猛虎的身影,李广忙拉弓射箭,向猛虎射去。第二天,士兵急忙去寻找白羽箭,却发现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课文中并没有写到士兵们看到白羽箭扎进石头里时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这里可以充分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先从士兵们发现白羽箭射的是石头时大伙儿的神态、语言、动作说起,这说明了李广将军怎样的形象,再来说说士兵们会怎样把这支箭拔出来呢?边读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详细写写士兵们拔箭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大家全都惊呆了”的心理活动,从而加深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形象。在课文的最后又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将士们拔箭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后来是如何把箭交给李广将军的呢?大家会如何口口相传这件事呢?再动笔把这一部分内容写下来,想象合理即可,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深化对李广将军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受熔铸成自己的文字,训练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兴趣、写作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暗滋暗长。
又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在遭受如此沉重地打击后,夏洛蒂没有说句话。她在做什么?釘信!这段话中,作者惜墨如金,仅用一句话简单带过,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钉”虽无语,却饱含了夏洛蒂所有的心声。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她把信仅仅是钉在“床头”吗?她钉的仅仅是“信”吗?一个“钉”字写出了什么?在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了“钉”的内涵后,我让学生写出此时夏洛蒂的心声。一位学生动情地写到:当受到骚塞诗人的讽刺后,她把信钉在了床头,更是钉在了自己的心里;她钉下的不仅是一封信,更是自己的誓言和决心,你骚塞凭什么瞧不起妇女,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你的这种偏见,一定要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下来,证明给你们看看……”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夏洛蒂的心灵,感受到了她当时的誓言和决心,夏洛蒂的顽强精神已经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悄悄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通过想象,不仅可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把课文人物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学文后练笔,助其深悟文本内涵
为了帮助学生再进一步领悟文本内涵,发散其思维的潜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课文后,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设计再“随文小练笔”。
如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花瓣飘香》后,对照原文: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把买来的一盆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她说什么呢?小女孩听了又会说什么呢?“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问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选择其中一处情景,大胆想象,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注意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正确使用标点。
通过对课文前中后三次练笔,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心路。在移情体验的过程中,文本传递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也知道了自己后来的路该怎样走下去,有了自己的执著,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曾经听一位有智慧的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而随文练笔就为我们提供了契机,我们不应该错失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巧用前中后,在读写训练中,引导学生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浅谈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策略》陈永怀
[3]《小学中年级语文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翟东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