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
2016-07-06潘建波
潘建波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今,无论是高年级,还是小学教育都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都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开始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然而,怎样创设出有效的情境,还是相关教育人士的难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进行了浅谈。
小学數学作为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还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水准,相关教师开始创设有效的情景教学。
一、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的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在讲解四年级教学内容——三角形时,可以通过讲述三角形由来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之所以叫三角形,之所以是这样的形状的原因。人们通常将三角形与帕斯卡联系起来,巴斯卡三角形是著名的算数三角形,它包括代数、几何、自然数中的数字模型。但早在巴斯卡出生的500多年前,朱世杰就在《四元玉鉴》中发表了三角形。
(二)创设操作情境,巩固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五年级教学内容——图形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确保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图形变换的原则与方法,并且能在坐标轴上精确地画出所有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前,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两副一模一样的尺子,然后让同学们画一个只有Y轴正半轴,X轴正负半轴都有的坐标轴,并将尺子放在Y轴的两侧,紧接着,让学生旋转左侧的尺子,并要求他们根据左侧尺子的位置与形状调整右侧的尺子,以保证它们永远在Y轴两侧对称。最后,教师讲解图形变换的一系列知识,并让同学们再操作一次。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六年级教学内容——圆柱与圆锥时,可以拿几个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在课堂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并用多媒体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的化身,例如:水杯,沙漏,粉笔等,并询问同学们哪些是由圆柱变化得到的,哪些又是根据圆锥产生的,并要求学生们讲述他们各自的特征,以此加深同学们对圆柱与圆锥的印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得到一个圆柱。总体而言,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结束语
有效的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课堂时,不可为了情景的有效性而脱离了教学的根本。也就是说,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不仅要遵守有效性原则,还应遵守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
参考文献
[1]魏明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新课程导学,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