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6-07-06刘逸洲
【摘 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利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了解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现状,坚持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定位,并通过内容、方法、组织等多个体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主题教育 体系 构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到,在加强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核心,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将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工作的基础,将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高校教育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到教育工作的首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 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明确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具有的相关性,将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开展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明确。想政治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而主题教育则为工作理念,使得主题教育的理念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时,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的导向性。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所以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其特性,通过主题活动,更好的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应具备鲜明的价值导向性。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应具有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由于主题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时效性、针对性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时,应注意主题教育的长效性发展,促使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可持续性[1]。
2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
很多高校通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工作,此方法可以明显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得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活动不具备较鲜明的主题,导致学生并无较高的参与性,所以学生难以增强实际能力。因此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将教育内容、活动载体、方法等进行创新,将主题教育进行体系构建,可促使主题活动的实效性及全面性[2]。
3 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路径
3.1 内容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需按照大学生实际情况予以设计,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还可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将主题内容设定为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期阶段,将主题设定为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毕业阶段,将主题设定为创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无明显界限,真是因不同学习阶段而发生侧重。
3.2 方法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法、环境感染法、社会实践法、网络沟通法等。上述方法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而且伴随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有新的教育方法产生,而且此类方法可进行不断的融合,所以,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可对其方法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3.3 组织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高校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尤其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且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总体发展保持较为良好的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通常是由学生管理系统负责,因此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级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均应参与到设计主导工作中;高校的党委领导、宣传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后勤工作部门等均应积极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3.4 制度体系的构建
目前,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支持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合适的制度体系,需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保证其制度体系具有较高的全面性,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证其制度体系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包括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两个层面,在满足全体大学生基本要求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特殊群体进行建设实施;保证其制度体系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将大学生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保证其制度体系体现可操作性,如无可操作性则表明制度无存在的意义。
3.5 评价体系的构建
此乃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且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如无科学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评价检验的盲目性。因此需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的主体,明确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需符合全面性、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应灵活多样,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隐性与显形相结合[3]。
3.6 创新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因此科学的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且应根据时代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制度及方法等,贴合实际,符合大学生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我完善。
參考文献
[1]房晓琛.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法:渊源、作用与途径[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1):138-141
[2]李红革,王威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03-106
[3]刘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6):104-107
作者简介:刘逸洲,男,1989年5月,贵州省贵阳市人,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