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6-07-05王振宁卢晓敏刘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王振宁 卢晓敏 刘伟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 观察其临床表现, 总结患者的患病特征, 并分析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中, 浑身乏力61例, 占比高, 为61.0%, 其余依次为纳差、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可见给药途径和药物肿瘤是主要影响因素, 以口服用药、中草药致肝损害的比例最高, 分别占62.0%、45.0%, 显著高于其他途径、其他类别的药物。结论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中药口服。

【关键词】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156

药物性肝损害是最重要的肝损害类型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且发病有地域差别, 但发病率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已知的可以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有1000余种[1]。鉴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时,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病理改变也缺乏特异性, 很容易造成误漏诊的发生, 对其主要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掌握其影响因素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并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皮肝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确诊, 并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发病前2个月内有明确用药史;同时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任意两条:①经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情况;②经实验室检查见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6%;③患者表现出皮肤瘙痒、纳差、浑身乏力、黄疸等主要症状;④再次使用相同药物, 出现二次肝损害表现。

100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55例, 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52.3±22.0)岁。肝脏损害发生在用药后的1个月内。对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并按照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分型, 其中, 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转氨酶(ALT)> 2 ULN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患者75例, 胆汁瘀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或ALT/ALP≤2]患者12例, 混合型(ALT>2 ULN、ALP>2 ULN, 且2

按照药物损害的程度进行分类, 则轻度[(ALT≤3 ULN

且总胆红素(TBIL)≤2 ULN]患者67例, 中度(ALT>3 ULN,

2 ULN3 ULN且TBIL≥

5 ULN)患者13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后, 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并按照肝损害程度的轻重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1. 2. 2 分析方法 观察急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 总结患者的患病特征, 并分析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1. 3 评价标准[3]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为痊愈;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50%为好转;以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50%甚至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100例患者中, 浑身乏力61例, 所占比最高, 为61.0%, 其余依次为纳差56例, 腹胀腹泻29例、恶心呕吐27例、皮肤黄染26例, 皮肤瘙痒13例, 分别占56.0%、29.0%、27.0%、26.0%、13.0%。

2. 2 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 可见给药途径和药物肿瘤是主要影响因素, 以口服用药、中草药致肝损害的比例最高, 分别占62.0%、45.0%, 显著高于其他途径、其他类别的药物。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急性药物肝损害的影响因素统计(n, %)

项目 比例

性别 男 45.0

女 55.0

年龄 >50岁 52.0

≤50岁 48.0

给药途径 口服 62.0

肌内注射 6.0

静脉注射 24.0

皮下给药 8.0

药物类别 中成药或者中药汤剂 45.0

抗生素类药物 16.0

解热镇痛药物 11.0

抗结核药物 8.0

激素类药物 5.0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4.0

抗肿瘤药物 3.0

降糖药物 2.0

甲状腺疾病药物 4.0

其他 2.0

2. 3 治疗效果 100例患者经保肝治疗后, 痊愈61例, 好转29例, 无效7例, 死亡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3 讨论

本文对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也没有典型性, 但以浑身乏力为主;而中药、口服则是最主要的两项影响因素。一方面, 中药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加上近年来土地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生药材中可能含重金属类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 使用时引起肝脏损害;另一方面, 部分药物口服后, 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在经过肝脏时受相关酶类的破坏, 导致其无法大量进入血液循环, 滞留在肝脏中, 药物累积量增加, 造成肝毒性。唐玉珍等[4]研究还认为, 女性、高龄以及体重轻也是影响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 虽然影响程度较轻, 但也在肝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同时, 从患者的肝损伤类型和程度来看, 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且损伤较轻, 因而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文100例患者经治疗后, 总有效率可达90.0%。掌握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在用药时提高重视程度, 做好防治工作和监控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维佳, 赖荣陶, 王晖, 等. 115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10):1058-1060.

[2] 吴菊意.老年人群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措施及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医学, 2014, 34(9):49-51.

[3] 滕光菊, 孙颖, 常彬霞, 等. 41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5A):11-13.

[4] 唐玉珍, 陈竹, 吴蓓, 等. 16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4, 6(2):31-32.

[收稿日期:2016-01-25]

猜你喜欢

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近况
脊柱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成团泛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
克雷伯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