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过程的反思与建构

2016-07-05袁春琴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袁春琴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形成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文思维,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促进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四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让学生用情感去触摸阅读,用心灵去感悟情感,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精彩无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

钟启泉先生指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基于对话的语文教学,就要成为引领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品味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教学对话是多元对话,其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的编者和作者,而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促进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四种对话方式的生成,使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对话”这片芳草地上栖居,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注重教师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与文本的作者对话。任何作品所写的内容,所揭示的题旨,都是受作者的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的。倘若没有作者生活体验对它“冲服”与“消化”,那么,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作者在作品中抒的情、发的感,便是作品的灵魂。每一个作者写文章,因为所处时代、环境、心情的不同,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也就不同。课堂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都很容易理解,而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却很容易给忽略,这显然不是全面的对话,也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发展。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师生与作者以平等的地位进行讨论,老师要正确地解读作者的观点,更要对这一主题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引领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与观点,然后才可以一起切磋切磋,探讨探讨,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深入理解作者,与作者同喜同悲。

与文本的情境对话。要对文本有所感悟,不仅要学习他们对语言文字组织运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小学语文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要读懂他们筆下的形象描写,教师就需要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与文本的语言对话。文本的内涵与意义主要通过言语形式表达出来的。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语文学科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门探究言语形式是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学科。阅读文本是一种交流,读者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在接受作品,更是和作品之间发生相互交流相互的思想碰撞,这样一来,读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而是显得更加合理和完善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在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课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或生生对话,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

二、引发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

善于倾听。美国明尼苏大学教授斯狄尔指出,在人们清醒的时间里,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进行人际沟通,其中百分之四十五的时间用于倾听。然而倾听却是现行课堂中明显薄弱的环节。课堂中,不仅是学生要善于倾听,教师更要善于倾听,倾听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共鸣”。在教《称象》一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读后感时,绝大部分学生意见一致,都说曹冲很聪明,当时一位学生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曹冲还聪明的。”乍一听,也没什么特别,但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让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他说如果让随行官员一个个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不是更方便吗?正是有了教师的善于倾听,捕捉到了师生“心灵对话”的着力点,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善于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教师要以一种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如一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一位学生开小差,在课本上画起了鱼。当老师发现时,这位学生用手捂着课本,惊恐地望着老师,老师微笑着对他说:“你把课文好好读读,好好琢磨文中的意思,再为课文插幅图,怎么样?相信你一定能画得更好!”老师真诚的、善解人意的、充满信赖的赏识让学生感动,学生因为这次赏识而自主地、积极地投入了学习。

善于点拨。教师引导“对话”应该能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引导学生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对话”: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描述“亲人”?有的同学说,我以朝鲜老大娘的口气来写,有的说我以朝鲜小朋友的口气来描写,有的说我以朝鲜老大爷的口气来描写,有的说我以第三人称的口气来写……这样,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了学生的“真情告白”,只有“对话”真正地拨动了孩子们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才能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

善于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悉心寻觅课堂上自然流淌的情思,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到“尊重而不肓从”。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教师提出看到“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打、砸、抢、烧之后,你想说点什么呢?有学生说感到深深的痛心,也有学生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些解读也正是文本价值所在。但这时有一学生说八国联军毁灭了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要报复。这时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爱国激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发掘作者为何而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一耻辱的历史,那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我们对侵略者应是仇恨,对惨痛的历史应该记住,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教师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真正体会到文本蕴涵的价值所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

语文课堂上,只有善于倾听、善于赏识、善于点拨、善于评价才能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平等对话的自由。

三、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对话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沟通合作。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知识的水平相近,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且最易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去自己品味、讨论、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在合作中交流。要让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的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节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问:“如果你是船夫,你怎样招揽顾客来坐你的船呢?请大家在小组讨论时把自己的主意说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当船夫,招揽顾客来坐船。然后老师让学生以顾客身份来向这船夫提问。这样的课堂学生有东西可问,有话可说。这样的合作能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真正取得心灵的沟通和共鸣。学生无论是汇报,还是提问、回答,都不但从文中去捕捉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在互动中沟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沟通。如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榕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再进行交流,交流中,老师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学生的回答变成同学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互动能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取得心灵的沟通,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对话式”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引领学生与文本多元的对话

“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还有在消化基础上的反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話,并进入情景,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悟,与文本直接“对话”。

尽情诵读,直接“对话”。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地诵读,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独特的体验。

如在《詹天佑》一课中,教师坚持以读为本,让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老师问:“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三个事例。老师再引:“细读“勘测线路”部分,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写上批注。”这时的学生读读、画画、写写,同桌还进行了交流。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尽情地诵读,已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活力四射。

多元理解,大胆“对话”。一师在《寒号鸟》这一课学完后,引导:“对于这个故事,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觉得寒号鸟太懒惰了,他冻死了是自作自受。”还有的说:“我觉得这寒号鸟也太傻了,他临死的那天晚上,真冻得不行了,可以去借窝。”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大胆地交流,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定是富有灵性的对话。学生说“喜鹊也有错误”,不仅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反映了孩子心地善良,不希望寒号鸟冻死的真实想法。

才艺展示,表现“对话”。在学习《翠鸟》一文时,老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资料;喜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如果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生虽然方法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对翠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取得了取长补短、相益成彰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文章所写,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堂“对话”是平等的、是生成的,更是师生共铸的生命体验。要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精彩无限,不断绽放光彩,那就让我们用把握对话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大门,让学生用情感去触摸阅读,用心灵去感悟情感,那么浸润在文字中的所有价值就能浸透进灵魂深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生机盎然,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关于“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思辨.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4]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

[5]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3月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