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2016-07-05窦迎明
窦迎明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各个年级普遍存在,如何转化他们,使他们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对促进教育公平、体现有教无类思想、体现儿童可塑性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困生,观察学生的成绩就可以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学习好的同学作业都做得很出色,相反,学困生的作业就错误百出;其次,学习好的同学上课总是积极举手回答,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学困生在课堂上总是表现得默默无闻,不爱举手发言,上课经常开小差等等。为此,教师应顺应新课程要求,对造成学困生学习水平低下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升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表现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1、自学能力差
学困生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一般都是教师对其手把手的教导,而一旦教师放手让其自己预习、复习、消化吸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学困生存在的共性,很多中等生甚至尖子生也会有这样的不足之处。
2、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学困生基础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数学中的公式、概念和定理掌握不到位,无法真切的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概念和定理,自然无法真正掌握数学教学的精髓。
3、不积极完成作业,敷衍了事
由于学困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又搞不懂基本的概念和定理,所以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会存在着困难,他们的作业一般很难独立完成,他们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要求父母帮着一起做,敷衍了事,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从个体原因看,学生缺乏学习毅力
小学生性格不稳定,处于游玩的人生阶段,有时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与游玩的关系。有些学习缺泛吃苦精神,对面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没能持之以恒去学习、去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是采取拖延学习或回避难题的学习态度。数学学习讲究系统性,章节之间的知识有很大的连贯性。这种消积的学习方法,会造成不理解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知识的断层现象。这样会一点点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一遇到数学课就感到头痛、瞌睡甚至逃课现象,数学学困生的存在就不足以为奇了。
2、学困生的出现不仅与个人有关,而且与学校也有密切关系
(1)教师的知识水平及传授知识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2)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节奏过快、要求较高、教学模式及要求简单划一。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良,过高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望洋兴叹、自叹不如。
(3)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学困生的漠视,会使他们消极悲观、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同伴关系中,学困生被其他同学拒绝的明显偏多。
3、家庭教育,重视不足
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走进学生心灵,寻找教育突破口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的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小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所学习的科目是否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的老师就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每个老师要伏下身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走进孩子的心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的关系,这是促进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2、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缺乏自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这一现状,认真备课,仔细琢磨教材特征,不拘一格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授课时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及时给予学生模仿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师的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讲课话语尽量通俗易懂,声情并茂。基于数学知识相对语文比较抽象,逻辑性极强。学困生大多缺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进行一些类似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促使他们眼、口、耳、脑以及手共同参与,真正达到以手巧促心灵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课在推导其计算公式时,可事先或课上叫学生亲自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边动手边思考,积极探索其中奥秘,并通过剪、移、拼等方式发现其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性,最终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样可极大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挖掘社会资源对学困生的正面影响
要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量,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
(1)发挥同伴的良性影响作用
教师在班级中积极营建平等、尊重、互助的和谐氛围。消除学困生在获取同伴帮助时低人一等的感觉,在班上培训几名数学尖子生作为学习互助组的核心成员,让班上所有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并让这些学生特别关照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选择与他们性情相配的同桌也是非常重要的。
(2)发挥家庭成员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
家长应设法统一认识,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发挥学困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的有利影响,全家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学困生问题是各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解决需要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瑞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3期
[2]陆少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方法[J].学园,2013,27:80-81
[3]李树明.淺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