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及突围方式研究
2016-07-05姜聪韩雨健
姜聪 韩雨健
【摘 要】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不同,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一系列不平衡因素导致了现如今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重点研究我国现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因素,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公平;经济差异;现状;对策
引言
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中,许多教育问题不断凸显,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每当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或面临重大转折时,教育公平问题就会被提出来。现如今,我国教育正在面临着多元化、信息化改革,教育公平问题问题也从中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问题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问题,找出能够缓解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从而推进我国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不公平实现的困境
(1)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
教育不公平现象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的不公平,无论是经济差异还是政治差异都会导致教育出现差异。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的贫富差,其收入差距不仅要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我国的贫富差异依就在不断拉大。如今我国有很多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但是依旧有很多地区的教育水平依然非常落后,特别是西北地区。所以,经济水平会直接拉大教育水平差距。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差异,使得相同地区、相同时期中有关教育的人均财政支出,发达地区要远远高过于落后地区,整体的财政支出由东到西逐步递减。但是由于近些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步增加,从而使得中部的教育水平问题逐渐凸显,使得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出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1]。
(2)城乡教育差异
城乡教育的差异一直是教育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农村与城市的人民思想观念不同,很多城乡居民对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使得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不断拉大,特别是一些发达城市,这种教育水平倾向更为严重。同时也使得人才、资金等教育资源的流向城市,导致高素质教师、教学设施、管理理念等公共教育资源,向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流动,从而使得我国乡镇地区的教育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是退步,而城市的教育水平却不断提高,使得教育水平差异不断增大。
(3)學校内外的差距
就算是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的两所同级别学校,也会存在着教学水平差异,这也是校外差异。从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来,小学时期一直到大学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级别的学校,人们也普遍认为一些重点学校的教育水平,要远高于普通学校的教育水平。诚然,重点高中初中的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的确要高于一些普通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但这也是人们错误的认识所所造成的,使得优良的师资资源都会涌向高等学校。从而使得教育水平不断拉大。
所谓的校内差距就是,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期望,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侧重点,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最终使得班级中学习较好学生会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而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使得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差,从而在班级中出现教育公平问题。
二、改变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1)思想观念方面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观念所驱使,所以想要缓解教育公平问题,必须要从观念上作出改变。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各个国家中的法律都明确表示,受教育权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以教育公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义务教育中,国家和政府都要大力提倡教育公平提倡,为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教育环境、教育条件,力求能够实现公平教育或者缩小教育差距。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社会每一个需要受教育者的需求[2]。所以国家要针对这些,需要受教育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教育平台,从而缩小教育差距。笔者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构,但是我国成人教育机构普及范围还不够广范,特别是乡镇和中小城市。所以,国家要加大成人教育机构的普及范围,从而保证更多的社会人群人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
(2)行政方面
国家与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应该着手抓好教育工作,并且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来调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从而使缩小贫富差距,为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效调节作用,打破以城市为教育中心的教育政策,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公平分配,逐渐促使教育能够均衡发展。同时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教育资源的投资,通过政府持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快速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从而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缓解教育公平问题[3]。
与此同时,在缩短教育差距的工作条件下,尽可能从信息、资金、生源等方面,给予条件较差的学校重点的政策扶持,从而有效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避免教育资源大量涌入城市。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教育宣传,从而改变乡镇居民的教育观念,鼓励城乡地区居民进行再教育,从而提高城乡居民的教育素质与教育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3)教育与学校层面
我国教育差距主要从初中、高中阶段才不断拉大,所以教育必须要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创新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来实现“活跃”教育制度。随着素质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为了缓解教育公平问题,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重要的改革思想与指导思想。同时要舍弃“重点学校”的观念,消除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平均分配教育经费、公平调配师资、合理安排生源,从而缓解教育公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发扬“终身教育”体制,促进发展远程教育,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不同的教育需求,填补教育水平差距的空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差异。但事实上,想要彻底抹平教育差距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国家、政府、人民共同努力来缩小教育差异,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教育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6
[2]毛燕.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34-35
[3]文晶.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D].河南大学,2013:8-9
作者简介:1.姜聪,1993年生,男,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族:汉,学历: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