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探究
2016-07-05邹艳荣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1442
邹艳荣(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广州 511442)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探究
邹艳荣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广州 511442)
摘要:顶岗实习因其工作岗位、经历与体验的真实性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在角色转变期,情绪变化不稳定,需要心理辅导介入顶岗实习过程。通过阐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的现状,提出“四位一体”心理辅导管理模式,对完善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心理辅导模式
引文格式:邹艳荣.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探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3):90-92.
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临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网络辅导、家庭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接纳,充分开发其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尽快解决实习期的不良反应,获得心理安全感,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自信心,勇敢面对未来挑战[1]。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现状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很多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仅在学生入校时开设几场心理健康教育或就业方面的讲座,解答学生的困惑;有些学校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现状并解答相关心理困扰,但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很少。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在顶岗实习中渗透心理辅导教育的院校毕竟是少数,具体的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生与企业间的双方心理契约模型
学生与企业间的双方心理契约模型认为心理契约是学生和单位交换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心理期望,这种期望是相互的,是构建心理契约的前提条件,通过双方的激励与约束来实现。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恰当的期望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有效的沟通是心理契约形成的桥梁。为此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学生调整角色定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学生”和“员工”的不同职责,通过遇到的挫折不断激励自己、反思自己、调整自己,主动改变现实自我,实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并且保持学校与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及时调整双方期望。[2]
(二)“知情意行”心理辅导模式
“知情意行”心理辅导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目标。外在行为受内在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的影响,所以需要通过心理辅导调整学生的“知情意”顶岗实习期的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心理辅导:1.岗前辅导:可通过专题辅导或团体辅导形式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认知教育和自身定位教育,进而做到明“知”、疏“情”、育“意”;2.岗位辅导:通过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培育感情,优化顶岗实习的心理环境进而做到明“知”、通“情”、促“意”;3.总结辅导,查弱补强:通过对回校后的学生进行“实习心理”总结,让学生根据“知情意行”行为诊断表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从业心理素质和水平。[3]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模式
根据顶岗实习前期、中期和后期高职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有学者从两个角度建立危机干预体系。[4]1.分层分段模型,也称“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模型,根据高职院校年级段和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划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差异性,见图1。
图1 分层分段模型
2.立体模型。根据心理发展水平和时代环境的现实需要而建构,该模型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不仅包含实习前、中、后三阶段的内容,同时还受到目标体系、时代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网络系统。
总之,尽管上述几种模式都涉及到了顶岗实习的心理辅导,但仍未脱离现有的“三位一体”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即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实习指导师、学校带队教师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由于没有专业心理教师介入顶岗实习,那么,上述三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模式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心理辅导在顶岗实习中的真正效果。鉴于此,我们认为顶岗实习期间导入的心理辅导工作越健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越高。为此,我们根据现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不足,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四位一体”心理辅导管理模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四位一体”心理辅导管理模式
“四位一体”心理辅导管理模式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实习指导师、学校带队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采用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职业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对顶岗实习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准确地进行疏导和帮助。
在顶岗实习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及其相关选修课程,对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态度、动机、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心理测试,并进行跟踪,然后有针对性地通过适应性心理训练、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对顶岗实习前的学生进行自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高EQ沟通等方面的辅导活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和其余三位教师一起下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现场心理辅导工作,全程指导学生,按照实习单位类型和工作内容将实习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组织学生每周开展心理沙龙,进行案例分析,通过QQ、E-mail、微信和学生及时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访谈;在顶岗实习结束后由带队心理教师对实习期间学生的心理表现和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并再次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心理测评结果进行随访跟踪,开展针对性的讲座、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疏导学生因顶岗实习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其顺利毕业,以良好的心态走入新的工作岗位,模式详见图2。
图2 “四位一体”顶岗实习心理辅导模式
“四位一体”顶岗实习心理辅导模式将心理教师导入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在顶岗实习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工作,全方位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全过程,有效将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为他们今后步入正式工作岗位奠定心理基础。
三、结论
顶岗实习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们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开始。然而,多重价值观、人格的构成以及学习、生活压力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使高职生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将心理辅导导入顶岗实习,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商冬梅,陈长生.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9(12):221-222.
[2]李斌.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J].教育与职业,2011(20):78-79.
[3]简洁.高职顶岗实习期“知情意行”心理辅导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29-130.
[4]唐继红,张骞.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5):85-87.
[5]徐景皓.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构建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3):90-93.
[6]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2):95-97.
(责任编辑:宋现山)
A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od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Internship
ZOU Yanro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 Counseling Center,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 Business,Guangzhou 511442, China)
Abstract:As internship provides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s of job positions, i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However, students have to shift their roles during internship, and their state of mind will turn unstable. This is whe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hould come i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intern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anagement mode of “four in one”, which is expected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 theories and to guide prac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internshi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odes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3-0090-03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3.016
收稿日期:2016-02-04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01451102);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4YK054)
作者简介:邹艳荣(1983—),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