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实证研究
2016-07-05揭红兰
揭红兰
(福建江夏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实证研究
揭红兰
(福建江夏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3年自贸区产业数据,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通过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贸区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比,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上述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贸区产业会有更大的就业增长潜力。
关键词:自贸区产业;就业弹性;实证分析
20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调整转折之年,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到中高速的增长换挡期,整体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1]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助推经济平稳过渡、保持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其中包括“自贸区设立”、“一带一路”、“工业版4.0”等计划,在这些计划中多次强调就业问题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重点,四个自贸区可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强双方贸易合作的深度,扩大对外联系,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在以上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自贸区就业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自贸区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于自贸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国别之间的贸易增长效应、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就业创造和社会福利等方面,Susan研究自贸区设立的原因,他认为自贸区设立的主要原因是成员国之间取消了相互之间多项关税,进口市场由外部转向内部,其中自贸区建立后能够产生显著的产业转移效应,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而言[2]。Belem 等以北美自贸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美自贸区设立的福利效应和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从长期而言,就业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技术型工人所占的比例会逐渐增加[3]。Kyoji等通过对比分析新加坡自贸区和香港自贸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内容,通过对比可知,自贸区设立后和自贸区相关的产业如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会大大提高,并且需求人才会呈现多样化和互补化的特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4]。Mukhopadhaya分析了香港自贸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该研究采用香港自贸区的贸易物流产业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香港自贸区一方面显著增加了贸易物流行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发展[5]。Gilles具体分析了新加坡自贸区设立以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一方面认为自贸区的设立会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自贸区的设立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6]。
国内学者贺瑛、肖本华通过理论和国外的实践经验阐释自贸区的设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其中指出自贸区设立是解决部分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方式[7]。朱润东、张彬和姜书竹等学者都从不同就业理论阐述自贸区设立的就业效应,大家普遍得到的一致共识是自贸区的设立会带来大量的海外投资,其中海外投资带来很多就业的需求[8~9]。针对就业者的需求方面,纪小围、舒曼等学者认为自贸区的设立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高端的人才需求,对于基础的人才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会逐渐减少[10]。国内学者聚焦于自贸区设立对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学者是定性的描述和理论政策解读的居多,鲜有关于自贸区产业发展和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主要选取自贸区相关产业的数据,将自贸区产业和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视角,分析自贸区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以期能够为我国自贸区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情况说明
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数据获取情况,选取四大自贸区的相关典型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收集整理了2004年到2013年上述产业的数据,见表1,并对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贸区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2。
表1我国自贸区产业中选取的各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数据表
年份金融业产值/万元金融业就业人数/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产值/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就业人数/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值/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万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产值/万元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万人20046586.60286.899304.40598.434236.32110.572627.48176.3020057469.30295.0310666.20579.164904.07116.763129.14198.7520069951.40299.8612183.00578.695683.45124.953790.77215.00200715173.30311.0614601.00583.526705.58136.954694.85222.98200818312.90326.4116362.50582.647859.67144.205608.22247.13200921797.40347.4416516.10589.178163.79157.896191.36262.87201025679.75470.0818777.00631.118950.78185.777475.39310.07201130678.24505.3021834.10662.8010181.48212.809424.84286.60201235187.75527.7723754.70667.5211799.51222.8011215.49292.29201341190.47537.9426036.30846.2213549.45327.3113306.59421.89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
表2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贸区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数据表
年份第一产业产值/万元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万人第二产业产值/万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万人自贸区产业产值/万元自贸区产业就业人数/万人200420901.8034829.8273529.8016709.4022754.801172.18200521803.5033441.8687127.3017765.9926168.711189.71200623313.0031940.63103163.5018894.4631608.621218.49200727783.0030730.97125145.4020186.0341174.731254.52200832747.0029923.34148097.9020553.4148143.291300.37200934154.0028890.47157850.1021080.1852668.651357.38201039354.6027930.54188804.9021842.1460882.921597.03201146153.3026594.16223390.3022543.9072118.661667.50201250892.7025773.00240200.4023241.0081957.461710.38201355321.7024171.00256810.0023170.0094082.812133.36
三、 实证分析
从分析方法来看,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带来就业增长的重要参考数据指标,从整体上讲,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所吸纳的劳动力也就越多。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该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11]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可据此分析自贸区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效应。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细分为产业结构分析和就业人员分析,本研究主要是从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其实证原理是当影响各个产业产值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贸区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时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某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越大,单位产业产值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水平就越高,通过鼓励和促进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与此相反的是,当某一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较小时,单位产业产值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即使是该产业保持高速发展,也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12]根据经济学中弹性的定义,采用统计学上的差分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处理,然后计算出各年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平均值数据,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第一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呈现出比较大的波动性,除了2010年的数据外,其他年份都是负值,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平均值是-0.7274。上述数据说明,在这10年间,第一产业发展每增长百分之一,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会相应减少0.7274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呈负向相关的关系;从第二产业的数据来看,除了2008年的数据表现为负值之外,其余年份都是正值,2004年至2013年的就业弹性平均值是0.0916,说明10年间第二产业发展每增长百分之一,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会相应增加 0.0916个百分点,呈现出正向相关的关系,但是从纵向对比来看,第二产业表现出产业产值增长拉动的就业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趋势比较明显;而对于自贸区产业而言,2004年至2013年的就业弹性平均值都呈现为正值,说明自贸区产业发展中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
表32004~2010年第一、二产业和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平均值数据表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自贸区产业2004-0.2310.0480.3192005-0.6560.1820.6322006-0.9010.1890.2182007-0.2160.1211.0212008-0.401-0.0411.8622009-2.4060.1861.36920100.0040.1471.4952011-1.0530.0311.6322012-0.9320.0391.9232013-0.4820.0142.182均值-0.72740.09161.2653
注:表中数据通过Eviews分析软件计算得到。
为了进一步分析,采用有关就业弹性的对数模型lnLi=αi+βilnYi,在公式中,Li表示相应i产业就业人数,βi代表i产业产值就业弹性,Yi代表i产业产值,αi代表常数项,对表2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贸区产业从2004年至2013年产值就业弹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不同产业产值就业模型
不同产业产值就业模型F检验F的显著性水平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平均值lnL1=11.35-0.518lnY1289.6510.000000-0.518lnL2=6.173+0.109lnY2143.9260.0000000.109lnL3=4.791+0.482lnY369.4980.0001370.482
注:表中数据通过Eviews分析软件计算得到。
从表4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自贸区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值为0.482,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就业弹性平均值,这表明自贸区产业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值为-0.518,呈现负向相关的关系,表明第一产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够增加就业人数,而且还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所以第一产业排斥劳动力的现象比较明显;第二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值为0.109,虽然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但是与自贸区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相比,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总而言之,自贸区产业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拉动就业的强大潜力。
四、结语
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人数的变化与该国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一方面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会让劳动力主动向能够提供更高收入和更好工作环境的产业部门转移[10]。采用自贸区产业数据,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角度,通过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比,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上述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贸区产业会有更大的就业增长潜力。因此,当我国GDP总增量达到一定程度且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下,推出自贸区政策,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而且大力发展自贸区产业能够更好地创造就业机会,这从侧面证明了我国通过发展自贸区产业来促进就业是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力促进产业结构改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要求下,自贸区产业的发展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不仅仅能够“消化”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多余劳动力,而且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新增劳动力,特别是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自贸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同时加强试点工作,在试点成功之后将试点经验能够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自贸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从就业促进角度来审视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解决自贸区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和当前人才结构和自贸区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切实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合理分流相关人才,针对各个区域自贸区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状况,能够通过有吸引力的财政政策和区域地方政策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第二,对相关高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已有相关学科的优势,结合自贸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加强校外实践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相应产业,实现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高校就业,解决高等教育人才优质就业问题。第三,政府在促进自贸区产业发展的同时,要能积极创建针对自贸区产业发展的培训项目,或者扶持相关培训机构开展此类培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个地方公共就业机构的服务功能,开展企业招聘信息发布、人才对接招聘会,吸纳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才渊.中国经济“三期叠加”: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J].领导决策信息,2013(32).
[2]Susan L.Bradbury.The impact of security on travelers across the Canada-US border[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3).
[3]Belem I.Vasquez Galan,Olajide S.Oladipo.Have liberalization and NAFTA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Mexico's output growth[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9(1).
[4]Kyoji Fukao,Toshihiro Okubo,Robert M.Ster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rade diversion under NAFTA [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1).
[5]Mukhopadhaya P.Wage policy and its effect on the social sector in Hongkong[J].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2004(2).
[6]Gilles S P.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mployment Prote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3).
[7]贺瑛,肖本华.基于自贸区“蝴蝶效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上海金融,2013(12).
[8]张彬,朱润东.自贸区建立对于经济和就业的影响研究[J].全国商情,2014(3).
[9]苏晓,刘欢.上海自贸区令香港受惠[J].中国产经,2013(10).
[10]舒曼,纪小围.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1(6).
[11]就业弹性系数[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e9HxXWqbtGe4cx5MHOKbl4gn2UF-42-lTQN8bO-uSm.2015-02-14.
[12]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青年项目(FJ2015C080)
作者简介:揭红兰(1983-),女,江西南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就业理论研究、创业管理研究。
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2-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