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差异实证分析与对策设想

2016-11-23陈影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新常态

陈影

摘要:新常态下党和国家的反腐力度空前加强,各层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通过严惩腐败吸引人们注意以树立廉洁政府形象加强政府权威,以此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但现实情况却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群众心目中政府形象的贪污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和危机性事件频频曝出。在这样的新常态背景下,民众的政治信任度究竟如何?本文依据对温州十个县、市、区的调研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不同民众对不同层级政府的信任度现状,以此构建对策设想重塑良好政府形象,提升民众政治信任度。

关键词:新常态;政治信任;实证分析;对策设想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46-02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政治信任是广大人民群众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互动与评价,民众的信任度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稳定度、政府公信力大小及制度合法性权威建设。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多项对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公民对政府的评价较为积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固化与分层,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民众话语空间不断扩大、群体性事件及危机性事件频发、贪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如此新常态背景下,不同民众的政治信任度究竟如何?

本文基于对温州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十个地点的问卷调查及实证访谈对当前民众的政治信任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阶层民众(市民与农民、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网民与非网民等)之间的政治信任差异如何;民众对不同层次政府机构的政治信任存在怎样的差异;是否真的存在一些学者提出的“差序政府信任”。此次调研每个调研点至少发放50份调查问卷及至少5份实证访谈,共计发放510份调查问卷及45份访谈记录,其中回收问卷5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6.1%,实际有效访谈为30份,有效率为66.7%。本文所涉及数据及所得结论全部来自调研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记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新常态:习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①百度百科上把“新常态”解释为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②本文所依据的“新常态”概念是指不同于以往的、体现出新特点的正常稳定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类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的成果。

2.政治信任: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③国内学者刘昀献认为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一种互动,是涉及公民、政治系统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民众基于理性思考、实践感知、心理预期等对于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职人员行为的信赖。④宋少鹏认为政治信任是一种现象,是发生在政治生活中各种信任关系的总称,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⑤管玥认为政治信任即民众对于政府能够根据他们的期望而运作的信念和信心。⑥本文所研究的政治信任是刘昀献学者所提出的概念,其主体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基于与政治系统的互动而产生的情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情感支持。

二、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差异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度总体情况。

本调查民众政治信任度的总体情况主要由两方面衡量,首先是民众对当前政府的总体信任度;其次是民众对当前政府总体的工作能力评价。这两项指标都对中央与地方不同层次的政府作了区分。调查发现近乎50%的群众都对中央政府很信任、对地方政府不信任;不到6%的人对中央政府不信任、对地方政府信任。从对政府工作能力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超过60%的人都认为中央政府能力比地方能力强;13%的人认为中央与地方都没有能力。这两个问题对照来看,民众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及能力评价是一致的,总体信任度一般,但是对中央和对地方的评价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央政府的评价较为积极,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之前学者提出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

(二)不同民众政治信任度差异。

研究不同民众的政治信任差异主要区分了农民与市民、网民与非网民、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不同职业民众的政治信任差异状况。利用SPSS技术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民众的政治信任度与以上四个方面的相关关系都不是很明显,甚至不呈现出相关性。

本次调研样本所涉及的人民群众自身差异较大,其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学历水平为大学,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地区、网上关注政府及其事务也不是主动为之,70%以上的民众都是偶尔关注或碰巧关注,并且受访人员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无论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无论是网民还是非网民,他们对中央的信任度都远远高于对地方的政治信任度,都认为中央更有能力而地方的能力较弱。农民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况稍有严重,市民相对较信任政府,这也因为市民相对农民打交道的政府是更高层级政府。而网上披露的地方性群体事件都对民众的政治信任度很有影响,不受网上披露事件影响的政治信任度人群所占比例不足10%。

(三)影响民众政治信任的因素分析。

问卷设置了三个问题来探究这一问题。其一是民众最不满意的政府部门,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医院、城管执法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其二是影响民众政治信任度的因素,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都选择了政府政策好坏、老百姓能否得利及政府的廉洁程度、政府办事快慢这三项因素。其三是加强民众政治信任度的措施,调查反映塑造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利民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成为实在受益群体;其次是继续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上三个问题都体现了政府的廉洁程度对民众的政治信任度有很大影响。

三、提升民众政治信任、树立政府权威的对策设想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民众的政治信任度总体不高,并且呈现鲜明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不同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差异不大,具体表现在农民和市民、网民和非网民、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对政府的信任态度一样;当前高强度的反腐倡廉措施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要想提升民众的政治信任度必须继续严厉惩治腐败。针对以上调研结论,本文构建以下对策设想来提升民众政治信任、树立政府权威:

(一)政府政策要切实有利于民,让百姓真正受益。

老百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政府政策首先考虑的应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人民群众真正获益政府政策才是真正有效。事实上,政府已出台了相当多的政策来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不甚理想,很多政策或是流于形式或是难以操作,没有发挥实际效果,难免招致老百姓不满。要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政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切实让老百姓得实惠,享其利。这一方面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吸纳一些群众代表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发言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将制定的政策以先行试点的方式运行,看政策的实际效果,在运行时针对问题不断完善,待老百姓切实受益时再将政策扩大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政策运行的风险与成本。

(二)加强政府廉洁度、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政治信任是基于公众对政治权力关系的认可而产生的情感支持,要获得人民的认可与支持首先就是要实现对权力的认可,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是人民群众信任政府所以赋予的权力,公共权力是为了服务人民、便民利民而产生,要切实为民谋益而不能以权谋私。建立廉洁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反腐倡廉,持续坚持加大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才会自觉地联系政府,政府和群众才会建立互相信任的局面,才会有交流的氛围与环境,群众的满意度也会自觉提高,也会更加信任拥护政府。

(三)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高效。

办事效率是影响老百姓对政府满意度评价的直接因素,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政府部门要将一次性告知事项落到实处,一次性能办完的事情决不能拖沓,以免给老百姓带来不便,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舒心、便捷。这就要求建立人民群众与媒体力量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监督机制,增强办事过程与办事结果的透明度,随时举报、曝光政府部门的懒散不作为行径,让政府切实感受舆论压力的强大,这样也有利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提高民众政治信任度。

注释:

①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华网.2014-11-09

②百度百科“新常态”(习式热词之一)

③唐斌.政治信任的概念、特征与价值[J].理论月刊,2011,08:49-52

④刘昀献.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04:57-60.

⑤宋少鹏,麻宝斌.论证政治信任的结构[J].行政与法,2008,(8):12.

⑥管玥.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02:67-9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华网.2014-11-09

[2]百度百科“新常态”(习式热词之一)

[3]唐斌.政治信任的概念、特征与价值[J].理论月刊,2011,08:49-52

[4]刘昀献.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04:57-60.

[5]宋少鹏,麻宝斌.论证政治信任的结构[J].行政与法,2008,(8):12.

[6]管玥.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02:67-99

[7]李思然.我国政治信任的层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学术交流,2013,08:42-45.

[8]上官酒瑞,程竹汝.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1,05:99-106.

[9]李艳霞.政治信任生成的心理机制与实践悖论[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104-107.

[10]程同顺,张文君.网络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逻辑批判[J].理论与改革,2013,04:50-54.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野下“五水社会共治”研究”(项目编号2015R426052)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新常态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