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立德树人基础:济宁市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访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

2016-07-05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济宁市进校园立德

■本刊特约记者 刘 军

◎局长访谈◎

夯实立德树人基础:济宁市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访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

■本刊特约记者刘军

千年礼乐地,万古圣人乡。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济宁地位特殊、优势明显。近年来,济宁市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取得显著成效。近日,《现代教育》杂志记者采访了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探寻济宁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

记者: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济宁市是基于什么原因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

闫志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我市就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纳入地方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各地各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在政策上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有的学校盲目跟风逐势,有的学校一味求形式、走过场,传统文化教育标签化、碎片化和非系统化现象非常突出,甚至许多学校中途搁浅,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在全市形成合力,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然而,反观其他省市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却搞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取得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成果,一度出现我市许多教育工作者去外地学习考察传统文化教育的尴尬局面。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高度,上升为“国家意志”。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些均为我市在新形势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立足济宁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实际,重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和自信,提出了“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并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写进了《济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济宁作为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传播影响广泛,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必须做大文章、做好文章。“承儒雅之风,育君子人格”,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完善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中小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举措。

记者:我们知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请问:济宁市是如何做到二者有机结合的?着力点在哪儿?

闫志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从总体状况看,目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受到世俗的影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缺失、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挑战着教育的改革。

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是重要载体。立德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习先贤智慧,就是道德教育的再出发,其主要应用价值就在于立德树人。工作的着力点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鼓励各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仁义、诚信、谦和、尚礼、忠孝、厚德、自强、公正的优秀品质,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青少年学生更加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盲目崇拜的保守主义态度,而应采取唯物辩证的分析态度。

闫志强: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立足于丰富文化资源这一优势,紧紧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坚持整体规划、分层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3)在天然气锅炉中,由于增设冷凝式节能器后,其烟气内的水蒸气得以冷凝而释放出大量汽化潜热,其热量占比可达高位热值的10%左右。并且,在冷凝水侧,烟气内的酸性气体与温室气体直接溶于冷凝水中,降低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可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一是强化课堂教学。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德育、体育和艺术课程,在一至八年级按每周1课时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保证“教师、教材、课时”三到位。坚持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设置侧重点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的同时,将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如:金乡实小将传统戏曲教育纳入到音乐教学中,梁山拳铺镇中学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中华武术文化教育等。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历史、思品等学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启动了以“用文化为生命打底,以经典为成长奠基”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行为习惯养成、礼仪教育结合起来,与庆祝中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相继开展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思想道德大教育、文明行为大劝导”等主题实践活动。有选择地开展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中国书法绘画、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趣味活动和体育项目、民族音乐舞蹈、茶文化等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祥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经典,认知传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是注重环境浸润。全市各中小学积极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注重突出经典文化特色,建立传统文化走廊,设计布置一些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环境建设,形成“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四是开展经典诵读。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最重要的载体。在国学经典教育方式方法上,我们提出“读、背、诵、讲、做”五字要求,得到清华大学钱逊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目前,读经典原文、背经典精华、讲经典故事、唱经典歌曲、说经典人物、演经典剧目等国学经典教育形式活跃在我市各中小学校;完善“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建立现代人用现代化的方式学习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的教育模式。

以上是近年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采取的一些做法。至于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这个还谈不上,只能说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坚持了“1567”的工作思路。

“1”:牢记“一个宗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为现代教育提供“文化源头”和“思想宝库”。

“5”:坚持“五个结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诠释核心价值;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深度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教师心灵,启迪教育智慧;与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国学经典列入师生必读数目,通过读书沙龙、读书论坛、读书征文等培养师生读经诵典的行动自觉。

“6”:实践推进中坚持“六个打破”。一是打破认为传统文化难学难懂的误区,树立传统文化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认识;二是打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配备专门教师的误区,树立中小学教师人人可做传统文化教育导师的观念;三是打破一提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编写地方教材和读本的误区,建立按年龄阶段分层读原著、读原文,不争论不评价的学习方法;四是打破没有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的误区,提倡“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方式;五是打破推广国学一味跟潮复古的误区,坚持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国民教育的关系;六是打破通过考试等急功近利学习国学的误区,树立以文化人、久久为功的教法学法。

“7”:实现“七大创新”。一是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办传统文化教育大讲堂,固定场所,明确主讲人和讲课内容;二是组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团队和指导教师人才库,招募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三是划定传统文化学习“时间特区”,学校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划定固定的传统文化学习时间,做到经常化、常态化、潜移默化;四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优课”创建和赛课活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五是组建《论语》等国学经典师生背诵方队,定期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六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探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七是将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济宁市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做法有了整体感知。请您再简要谈一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的成效。

闫志强:好的。近年来,我们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以点带面、区域推进,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扎实有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从思想观念转变上看。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以来,全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难题开始“破解”,一些创新举措开始“破土”,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上看。在市教育局的安排下,市教科院发挥自身研究、指导优势,深入探索实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路方法,全市基本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同时积极引领中小学校强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指导各地各学校编发校本教材或读本。目前,全市中小学诵读活动普及率已达到100%,有85%以上的中小学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第三,从对师生发展的影响看。通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了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了文化自觉,提升了文化自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通过研学经典,教师不仅收获了知识、开启了智慧,而且还滋养了心灵、倡树了正气;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大赛、艺术展演、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中,我市屡创佳绩。

第四,从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看。2014年5月,《中国教育报》对我市在国学教育中推行“一校一导师”做法做了详细报道;同年6月,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在曲阜召开,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金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及山东省内外的300多人参加,展示了我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受到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誉。在去年“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评选颁奖典礼”上,我市做了“区域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济宁市教育局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卓越贡献奖。

记者:成绩的确鼓舞人心。您认为,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什么?闫志强:

闫志强: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误区。有些校长对抓传统文化教育还有顾虑,在抓什么上还很模糊,在怎样抓上还缺少招数。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学校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组织一些零散活动或外部环境的装饰。三是工作水平不高。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陈旧、形式单一、内容匮乏,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以制定全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改进方式,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打造传统文化教育新常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强化“四项措施”:注重课程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发祥地的资源优势,编写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引导中小学校分学段、有选择地组织师生诵读国学经典;抓好示范引领——在全市培育100所示范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示、交流、评比等活动;加强督导考核——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定期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过程性监督和评估。实行“五层递进”: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螺旋上升、系统推进。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螺旋上升,系统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多民族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将立足济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继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宁272000)

猜你喜欢

济宁市进校园立德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