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充盈“数学味”的课堂

2016-07-04余荣军王建荣

江西教育B 2016年6期
关键词:数学味钉子多边形

余荣军 王建荣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这一课时,余荣军老师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撷取三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激趣生疑,引发猜想

师: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多边形吗? 要求每人围3个不同的多边形。

师:你围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五边形、不规则图形……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自己围的3个多边形,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问题。

师:这是围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你觉得它们的面积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系呢?猜猜看。

生1:跟钉子有关。

生2:可能与边上的钉子数有关,因为我发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越多,面积就越大。

生3:也可能跟里面的钉子数有关。

…………

【赏析】在本教学片段中,余老师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直接问学生关于钉子板上多边形的情况,显得干净利落。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引出学习内容,为新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引导探究, 探寻规律

1.研究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师: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用点子图来代替钉子板,这里的点子就相当于钉子板上的钉子。

(教师隐去钉子板,显示点子图。)

师:今天的研究活动,我们从简单的图形入手,这3个图形在围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出示教材中3个图形。)

生:里面都是一个钉子。

师:那么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吗?(不一样)

师:数数看,这个三角形的边上有几个钉子?

师: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这些数据以表格(表格略)的形式呈现出来。

师:梯形呢?第三个多边形呢?

师: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刚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与思考得到了这3组数据,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表格里的数据,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观察。)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边上钉子数的两倍。

师:如果用S表示这些多边形的面积,n表示它们边上的钉子数,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板书:S=n÷2。)

师:是不是所有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呢?

师:不能确定,是吧?那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发现就只是一种猜想,现在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板书:猜想、验证。)

师:那你们打算怎样验证?

生:画一个中间只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先数出边上的钉子数,求出它的面积,再看看边上的钉子数是不是面积数的两倍。

【赏析】学生很容易发现里面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规律,因此这个教学环节的着力点,教师重在让学生领悟“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规律探究的科学方法上,抓住数学学习的本质,让课堂充满了“数学味”。

2.研究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

师出示合作研究要求:

(1)在学习研究单上画一个里面有2个钉子的多邊形,并完成表格;

(2)将所得数据填在小组研究单上;

(3)组内观察、比较每组数据,发现规律。

(小组汇报。选择第三小组和第五小组的研究单,组长进行汇报。第三小组的结论:S=n÷2+1。第五小组的结论:n=2S-2。)

得出规律,板书:S=n÷2+1。

【赏析】里面有两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让学生运用前面得出的研究方法尝试着探寻规律,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初步结论,探究既有挑战性,又有激励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

3.引导类推,发现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发现,请你先读一读,上下联系起来比一比,再静静地想一想:如果想接着写下去,当里面有3个钉子、4个钉子时,S又会等于什么呢?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师:大家都有想法是吗?先不说出来,请同桌两人一组一人验证里面有3个钉子的猜想,另外一人验证里面有4个钉子的猜想,验证好后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是不是跟你的猜想是一致的,好吗?

师:都跟你的猜想一致吗?谁愿意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发现:里面有3个钉子时,S=n÷2+2;里面有4个钉子时,S=n÷2+3。板书:S=n÷2+2,S=n÷2+3。)

师:再次观察这些发现,现在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师:这样写下去写得完吗?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用一个式子表示。

师:说出你的想法。

生:用字母表示里面的钉子数,面积数等于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加上里面的钉子数减1。

师:如果用字母b表示里面的钉子数,面积S等于什么呢?

生:S=n÷2+b-1。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初步得出里面是3个及4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再进行验证,发现规律。并再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验证得出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的规律,层次分明,充盈着浓浓的“数学味”。

【片段三】文化渗透,总结评价

1. 回顾: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 整理: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3.文化渗透:介绍奥地利数学家乔治·皮克与“皮克定理”;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所著的《格点和面积》,了解正方形格点多边形,拓展三角形格点多边形。

【赏析】纵观余老师这节数学课,关注的是营造浓浓的“数学味”。教师能以数学内容为源泉,以数学问题为纽带,以数学思考为灵魂,以数学思想为核心,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构建有“数学味”的课堂。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理解是: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项技能的形成,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怎样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以本课的“激趣生疑,引发猜想”这一环节为例,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围多边形的活动情境,一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围的图形不同,边上的钉子数不同,里面的钉子数也就不同,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会提出许多非数学本质性的问题,因此课堂上余老师特别指出: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所围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这样淡化了情境的“生活味”,放大了情境的“数学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更具指向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

2.方法引领,探究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夠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课在“引导探究,探寻规律”的环节中,教师主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环节共分为4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研多边形里面有1个钉子的多边形面积规律,规律的发现并不难,所以教师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你是怎样发现这样的规律”的话题研讨上,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回顾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形成探寻规律的方法,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在学生初步领悟探寻规律的方法后,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多边形里面有2个钉子的面积规律,进入第二层次的学习。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习具有挑战性,但有了前面方法的引领以及小组之间的同伴互助,课堂上学生研究的热情很高,大多数学生已俨然像个小小数学家,学会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困惑与顿悟,享受着成功的愉悦,“数学味”充满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3.史料呈现,彰显文化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课堂上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数学文化的融入。数学文化,可凭生活体现它的价值,可借活动诠释它的本质,可用美学展示它的魅力。而本节课中教师除了渗透数学文化,还充分推介数学史料,以彰显它的内涵。教学中,教师通过史料呈现与问题提及,使学生在受到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规律的有趣与实用,同时许多新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头脑中膨胀,尽管本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的神情告诉笔者,他们探究的热情不减,行动不止,“数学味”在“文化味”的烘托下继续延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数学味钉子多边形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多边形的艺术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多边形的镶嵌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