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竹枝词中西方照相业的引入

2016-07-04郜卫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枝词

郜卫博

摘 要:照相技术为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之一。近代以来,西方照相技术随着西方物质文明传入中国,最初在租界盛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最终融入民众的生活。

关键词:竹枝词 借光照相 照相业

一、引言

照相技术最初为西方近代科技文明成果之一,西方照相术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晚清民众的生活影响深远。西方照相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1844年。当时两广总督耆英赴澳门与法国使臣谈判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时,曾与英、法、美、葡四国官员互赠“小照”。在停泊于黄浦江上的法舰上签订《黄浦条约》,一位法国摄影师还为耆英拍了单人照。1846年,湖南进士周寿昌到广东游览,曾看到“术人”在照相,他称之为“画小照法”。50年代初,上海已出现了西人开设的营业性照相馆——“丽昌”。该馆于1853年所拍摄的一幅《清朝男士坐像》至今为人所收藏。流传至今的还有一张上海“公泰”照相馆拍摄于1855年的《妇女像》。①可见,这一时期上海的照相馆已不止一家,而拍照留念也成为一种时髦之事。

照相之法乃利用光学原理发明的留影设备。晚清文人王韬在《瀛壖杂记》(1853年)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西人照相之法,盖即光学之一端,而参以化学。其法先为穴柜,借日之光,摄影入镜中。所用之药大抵不外乎硝磺、镪水而已。一照即可留影于玻璃,久不脱落。精于术者,不独眉目分皙,即纤悉之处无不毕现。更能仿照书画,字迹逼真,宛成缩本。近时,能于玻璃移于纸上,印千百幅,悉从此取给。新法又能以玻璃作印版,用墨搨出,无殊印书。其便捷之法,殆无以复加。法人如李阁郎,华人如罗元祐,皆在沪最先著名者。或云,近来格致之学,渐悟摄影入镜,可以不用日光,但聚空中电气之光照之,更胜于日,故虽夜间亦可为之。技至此疑其为神矣!”②王韬的记载只是大致描述了照相技术的操作原理,也同样对照相技术的更新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前期照相技术需借助日光才能成影,随着技术的革新,后期照相技术不用日光亦可随时摄影入镜,虽夜间亦可为之,大大提高了照相技术的应用,为照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借光照相

西方照相术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晚清竹枝词作者也在其作品中对西方照相术的神奇进行了描绘,如:

鬼工拍照妙如神,玉貌传来竟逼真。技巧不须凭彩笔,霎时现出镜中人。③显微摄影唤真真,较胜丹青秒入神。客为探春争购取,要凭图画访佳人。④

这两首竹枝词作者都将西方的照相术赞为鬼工神技。与传统彩笔画像的方式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古人作画费时太多,况且很难完全逼真。而照相不但玉貌传来竟逼真,还霎时现出镜中人,速度之快、效果之佳令人叹为观止。

据王韬记载照相术不但可以给人照相,还能仿照书画,以及用玻璃作印版印书,制作翻印更为便捷。最早使用照相技术者为西人,但随着照相技术的传播,很快华人便有能操作者,可见其流传速度之快。另外,他还见证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照相最早要借助日光才能操作,晚清竹枝词便详细记载了这种现象。如:

日成照相绝无伦,电气传神信有神。何必画师挥彩笔,依然纸上唤真真。

日成,照相楼也,必待日中照之。其法亦以电水抹玻璃上,置器中,向人照之,转眼而成。以水洗净,再用药水以纸引之,神形毕肖。妓女所照用彩色,尤觉可观。⑤

“日成”照相楼便为早期著名的照相楼之一,所以作者发出“日成照相绝无伦”的感叹,取名“日成”当根据“必待日中照之”的原意,说明这时的照相技术需要借助日光才能成影。照片成影之后不但形神毕肖,还能长久保存。另外,所洗照片除了黑白之外,尚有彩色可供选择,更为追求时尚之人所钟爱。

三、照相业的发展

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西方照相术也不断更新,后来逐渐发展成不借助日光也能拍摄,可见其技术进步之快。如:

本无仙术可分身,安得孤身作两人。偶坐小窗才顷刻,镜中忽已写吾真。

照相馆不止一处,俱粤人所开设。其法,木箱中嵌圆镜一面,人离丈许对镜坐,约二分钟时,影已入箱内玻片矣。神形毕肖,较传神家尤妙。⑥

这首竹枝词所描写的照相方法已经不再需要日光的帮助也可拍摄,人只要偶坐小窗才顷刻,即对着箱中镶嵌镜头坐二分钟时间,就会出现镜中忽已写吾真的效果,从借助日光到对着镜头体现了照相技术的进步。“照相馆不止一处,俱粤人所开设”,说明照相已逐渐为民众所喜爱,现实的需要刺激了照相业的流行,葛元煦在70年代所作的《沪游杂记》中便记述了照相受欢迎的现象:“西人以药水玻璃夹入横木匣内,匣面嵌小凹镜,对人摄影于玻璃上。取出以沙水冲洗,即见人面。神气部位,无不逼肖。复以药水制就纸片,覆于玻璃上,微照日色,则面貌衣痕陈设物件现出纸上。傅以颜色,胜似写真。近日华人得其传,购药水器具,开设照相楼,延及各省。惟两旁有黑晕,一沾潮湿色便晦黯,斯为缺陷。以此法照各种字帖,收缩较蝇头尤小,将显微镜观之,丝毫不差。”⑦

葛元煦的记载说明照相业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照相业不但在上海广受欢迎,还从上海一地逐步流传到其它城市。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至此仅二三十年的时间照相业便发展成为“延及各省”的一个行业。为了招揽顾客,店家更是于门前罗列美女图像以求吸引眼球。如:

盈盈秋水双眸炯,灼灼桃花两颊新。看遍三千金粉样,卿卿难觅意中人。

照相馆罗列女像,奚啻千数,求予意中所谓美人者,查不可得。噫,是可慨已!迟暮之感,骚音所由作乎。⑧

作者提到“三千金粉样”,虽显夸张,但于照相馆前罗列众多美女图像已成为普遍的事实。“卿卿难觅意中人”已道出店家此意只是为了招徕顾客,而并非为顾客介绍知己。

到清末民初时照相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普遍的程度,朱文炳《海上竹枝词》便记载了这种现象。如:

照相申江几十家,门前罗列尽娇娃。没人一去留真相,付与多情满路夸。⑨

上海由70年代的照相馆不止一处发展到而今的申江几十家,说明上海照相业在短短几十年中的发展是何等的迅速,现实的需求是刺激照相业发展的前提,但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民众对照相的喜爱。忧患生便记载了照相业于清末在北京流行的现象,如:

明镜中嵌半身像,门前高挂任人观。各家都有当行物,花界名流大老官。

照相盛行,各馆林立。门前高挂放大像镜,或为政界伟人,或为花丛名伎,任人观览,以广招徕。⑩

“照相盛行,各馆林立”说明照相业在北京已经非常流行,由此可见,照相业在各大城市流行已是常态。况且其招徕顾客的方式也与上海相仿,只不过除了花丛名妓之外,尚有政界伟人的照片,其招徕顾客的方式更为新颖。

四、余论

西方照相术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由于其技术的先进性,为人摄像,形神逼真,况且可以长久保存,故其传入之初便被国人赞为神技。照相馆最初由西方人开设,但不久这种局面便被打破,国人逐渐掌握了这种技术,于是购药水器具,开设照相楼。这种技术不久便流传到其它城市,以致发展到清末照相馆林立成为各大主要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照相业的流行说明民众对这一西方技术的认可与喜爱,同时合影留念或作他用也逐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家庭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生活的乐趣,照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民众的生活。

注释

① 彭永祥.上海辛亥前的摄影[A]//龚书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243—1246.

② 王韬.瀛壖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2.

③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A]//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1996:43.

④ 李默庵.申江杂咏[A]//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1996:76.

⑤ 佚名.春申浦竹枝词[A]//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1996:52.

⑥ 辰桥.申江百咏[A]//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1996:83.

⑦ 葛元煦.沪游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

⑧ 刘梦音.上海竹枝词[A]//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1996:418.

⑨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M].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13.

⑩ 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M].宣统二年版.1909:11.

猜你喜欢

竹枝词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竹枝词内涵与巴渝文化渊源浅探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竹枝词
竹枝词
加强同题文学演变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