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金融学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2016-07-04王丽颖
王丽颖
摘 要:新的经济条件、新的国际形势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应采取“课堂教育+实验实践教育+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应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导师制”的引导、激励约束机制作为保障。
关键词:创新型;教育理念;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26-02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从高校金融人才的输出效果来看,却并不乐观,优秀的创新型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一、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
客观规律决定高等教育要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大量出现必然产生对金融人才更大数量更高质量的需求;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各金融机构为争夺客户,占有市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合作精神等;金融危机下,为了应对挑战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断升级。针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灌输教育为主等弊端,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与实际社会所需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进行深层次改革和创新,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吉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省长吉一体化核心战略、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因素。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能够为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作用。
二、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新的经济条件、新的国际形势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应采取“课堂教育+实验实践教育+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路径。
(一)创新课堂教育
1.秉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理念,灌输式、应试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教师主宰,轻学生参与,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观,秉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
2.改革和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边缘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课程数量严重不足,跨学科课程门类数量偏少,导致学生对金融学科新问题、新方向和学科前沿性动态缺乏足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缺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学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增设各类计算机类、管理类、法律类、数学类的选修课程,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能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增设微观金融、数理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保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前沿化、微观化、数理化、专业化、國际化。
3.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
改变传导教学中“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有利于学术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探讨式、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辩能力。通过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金融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教学模式逐步向互动、多边交流的教学模式过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不利于过程学习,容易形成“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恶性循环;二是不利于考风建设,造成有些学生企图靠一次作弊解决一门课程的成绩问题;三是不利于体现课程特点,有的课程适合闭卷,有的课程适合论文形式或口试。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要打破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方式,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口试、作业、实验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二)完善实验实践教育
1.强化实验教学
虽然当前各高校很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但是也普遍存在着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实验项目设计不够合理、实验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金融实验教学涵盖的范围很广,通过各种金融教学软件操作,在“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外汇交易与实务”、“期货与期权”、“银行会计”、“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学”等专业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整个流程化金融业务,仿若身临其境,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例,通过柜台业务、网上银行、国际结算及信贷风险管理等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模拟柜员、客户经理、信贷员、行长等角色,处理各种事宜,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使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立体、更形象、更易被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次,胜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多次讲解。
2.落实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习教学环节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 实习时间短、走马观花不深入、管理松散像放羊、基地不稳缺热心。学生实习教学处于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的境地,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资源更浪费了学生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应切实推进校企深层合作,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体系。金融学科通过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的学年实习及毕业实习,实习单位提供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重视课外教育
1.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与金融专业知识相结合,如举办金融沙龙,社团内的成员可以就金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让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会思考;举办金融辩论赛,可以提升同学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组织社团成员到社区进行金融知识宣传,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自己曾经学过的金融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响应教育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号召。支持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从调研中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从文献阅读中完成基础理论的积淀,从文章的撰写中锻炼分析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种金融专业技能大赛,如股票实盘模拟交易大赛、期货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理财规划知识竞赛、金融创意大赛等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学以致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聘请学术大师、业界精英和政府官员开展系列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活动,介绍金融学科前沿进展以及业界的最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工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打造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一,把师德建设放到首要位置,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通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学习、师德经验交流、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等途径,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以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为人处事、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二,教师培训制度化、灵活化,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鼓励年青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实践内容的培训,提升其实践能力。其三,注重借助外力,从证券、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部门聘任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聘请国内外大学优秀教师、学术大师、业界精英和政府官员担任客座教授。
2.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充分调动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基础;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每位导师对学生专业学习、就业、考研、生活等方面实行四年全程的个性化指导,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确定学习目标、指导选修和课外金融活动、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扰等。这样有利于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更加上进。
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称激励等等,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让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得到比其他教师更高的报酬、更大的荣誉、更具傾向性的职称评聘,以激励教师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约束机制,包括制度约束、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和现象,从而促进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