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研究
2016-07-04王震威
王震威
摘 要: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效能和特色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比较标准。本文由建立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的意义入手,分析建立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的制约因素,探索并搭建了大学校园文化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提出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文化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08-03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独具个性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整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大学底蕴和气质的展示,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作用,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之间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区分,各自存在何种缺陷,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进行评价、比较来解决。
一、建立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大学教育精神核心的发扬和传承
大学,是传承文化的渠道,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与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的通道,这也凸显了大学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精神核心:知识传承的系统、拓展智慧的边、昭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大学精神通过校园文化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载体来传承和积淀,形成独具地域及历史风情的精神气质。而校园文化评估可以直观地量化当前文化建设水平,能够进一步厘清大学教育所秉承的精神和理念。另一方面,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立大学精神的核心地位才有可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化评估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大学教育精神核心的发扬和传承。
2.有利于明确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各大学在不同的自然地域、人文环境等背景下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评价体系的评估对比,明确不同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了解所培养人才的特质和精神内涵,进而明确大学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会使不同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美国著名教育家康南特作为美国教育界要素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认为:哈佛的环境不只是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也是希望(他的学生)遵循独立思考、求是崇真的原则,并与眼前世俗的社会,不够理想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健康空间。不是每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都追寻这样一种内涵和精神。
3.有利于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文化生态
任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而大学科类多、规模大、创新性强的特点,决定大学的发展对于和谐有序校园文化生态的依赖程度更高。校园文化生态需要大学的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营造,既要考量在其中有着教育生存和学术生存的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文生态,又需要打造科学化的,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管理生态,对于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改造需要结合校内多方面要素的评测指标综合讨论。因此,在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未来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上,校园文化评估指标对学校文化生态建设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
二、建立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的制约因素
1.从理论支撑来看,文化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建设的困难性
文化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得到广泛认同的。一方面是文化的整体性。人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指……一个复合整体”①。格尔兹继承了对文化整体性的认同,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本的集合体——这些文本自身也是集合体,并且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②。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动态性。文化的内容总是时时处于活跃状态,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有时是量的增加,有时是质的变异。、“文化的形式与文化的内容密切联系,即在内容动态性弱的时候,其形式对内容的制约力就很强;反之,当内容动态性是剧烈的时候,其形式的维护力就非常弱小,甚至不得不更换新的形式”③。
正是由于文化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为按照量化性指标来评估校园文化带来困难。一方面,文化的整体性决定了文化要素在现实中的非孤立性。当我们把校园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单独拆分出来,进行量化评测并对比分析,将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定量研究方法的前提是研究对象的静态化,以便可以控制和结果可以验证。而文化的动态性决定了对校园文化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很难找到一个相对静态的标准。因此,找到一个既科学又不违背文化基本特性的相对稳定的尺度和兼顾整体性与细节的评价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条件。
2.从实践过程来看,缺少专门独立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机制
从实践来看,对大学的评估主要包括政府层面上由教育部和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以及各个高校自己的评估。但这些都是以评估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大学校园文化一般被作为教學质量的环境影响因素,渗透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各个环节和指标中。大学校园文化评估是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的,很少有专门独立的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评估体系。
从评估主体来看,行政色彩太浓,较为单一。中国的高校,高校各项教育评估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④,学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估均围绕政府评估而展开。尽管“国家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⑤,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⑥。但由于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的是政府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了大学的各项评估活动,唯数据而不唯实效,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主观上对于大学校园主体——学生,以及大学教育活动实效意义的评价主体——社会,并未给与足够的评估话语权和地位,使得大学各类评估缺乏实效回馈。
3.从评估内容来看,重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轻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
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来看,国内外诸多学者倾向于将校园文化按构成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一体。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没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就难以形成新的文化风尚;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坚实、完善的物质基础,难以发展出健全的校园文化体系;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种子;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们最直接感受并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在大学校园文化评估过程中,往往重视对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指标考察,而对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少。这是因为物质和行为方面的校园文化评估比较容易量化,而精神与制度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评估。
4.从评估结果来看,评估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明显
在当前的评估中,多由上级主管部门主导,或者是作为学校例行工作而进行自评。这样的评估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校园文化评估依赖于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多数指标较为笼统、抽象,缺乏整体性意义;实施评估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及信息反馈路径等。这种评估方式一般以学校各部门上缴材料为主要信息来源,但对于校园文化设施发挥的效能、校园人文关怀氛围、大学精神的认同情况、校园艺术品味的熏陶作用是否发挥等关键的校园文化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高效的渠道来收集及验证。导致评估活动难以真正用来指导实际工作的改进。
三、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
1.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理论基础
本文依据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分类标准,结合文化自身循环发展的特点,探讨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对于文化的评估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形成的文化统计框架的基础上,于2009年起草完成了“2009文化统计框架”。“在这一通用框架中,每个文化活动领域纵向按产业链(供给到需求)来设计,内容包含反映创作和生产、传播和发布、接受和消费以及各项活动规模和参与等内容的文化统计指标,横向按产品与消费、教育、传统知识、档案与储蓄等四个方面,纵横交叉形成文化统计框架。”⑦文化形成及传承发展的整个链条都离不开“文化循环”这一概念,文化循环以创造、生产和传播为循环的核心,每个阶段及不同文化衍生的独特阶段共同形成一个周期循环的网络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层次模式。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应该有其自身的“创作—生产—扩散—展览、接收、传递—消费和参与”循环往复的过程,广大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创作者、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同时,通过大学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品,带来社会效应,当然,这整个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在其精神、制度、物质以及行为等不同层面,创造性地打造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
2.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实践探索
(1)确定独立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地位
如前所述,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往往依附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地位,仅仅作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一项指标,不能针对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确立独特的评估体系,始终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全貌,给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带来了障碍。為此,必须在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确定独立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地位,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进一步督察、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形成多元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政府对教育领域管理职能的行使,应同计划经济时代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区别开来。但由于“大一统”管理的“惯性”,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的规定,不仅直接规定了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得整个评估工作的开展都围绕着政府的工作安排来展开,以政府的行为为主导。无论是针对本科教学评估,还是针对评估体系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都存在主体单一性,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特征,“创作—生产—扩散—展览、接收、传递—消费和参与”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参与。
为此,在政府的前提下,依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确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机构、专业性评估机构(尤其是大学所在地的专业性评估机构)、广大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区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等广泛参与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制度、物质、行为等层面的发展状态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
(3)建立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估指标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据学校各方面的特点,长期的坚持与积累,经过几代人努力,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品格。从文化的动态性出发,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对稳定期,在文化的动态发展中截取相对静止的截面,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及其某一时间点上的结果作出相对静止的评估。
为此,从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出发,关注校园文化“创作—生产—扩散—展览、接收、传递—消费和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初步列出以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4)合理利用大学校园文化评估结果
大学校园文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与评估的目的密切相关。若评估目的只在于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结果报告就不需要对外公布,因为建设过程的改进是大学教育机构本身的责任,只需将指标效能反馈给运作部门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以待下一次评估验收成果。但若是因为外显质量与绩效责任的明确要求,评估结果的公布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评估结果直观反映了该大学文化底蕴、培养效能、学习氛围、集体凝聚力等情况,不仅为大学教育消费者提供相应决策依据,也是政府进行资金分配、招生政策、委托研究等相应决策的依据。为此,要认真分析、处理大学校园文化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鉴定与监督、诊断与自省、导向与参谋等功能。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注解:
①杰里D.《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穆尔,欧阳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
②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③吴宗友,王邦虎.《论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评估与建设》,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④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0.10.31.
⑤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0.10.31.
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7.3.
⑦张毓强,杨晶.《世界文化评估标准略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指标体系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