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2016-07-04郑翠兰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家庭教育

郑翠兰

【摘要】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的首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刻开始,父母便承担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当今社会有很多家长只知道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悉心的照顾和精心的呵护,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导致问题儿童日益增多。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呢?我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宜的爱,让孩子在适度的爱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健康 成长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

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今的孩子不缺乏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独一无二,用日常人们所说的“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来形容也绝不为过,可谓是拥有家长全部的爱。但在家庭教育中,这种爰往往是“糊涂的爱”、“错误的爱”。

1.过度溺爱。现在的很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给孩子一些盲目的爱,过多的爱,一种溺爱。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常常是全家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孩子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家长是绝对的顺从。这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家长稍有不慎,孩子便大哭大闹,直到达到目的方肯罢休。在这种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养成自私、霸道、任性、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他们不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分享,更不懂得关爱他人,孝敬长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过高期待。有些家长则认为,爱孩子就是不能“让教育输在起跑线上”,自己的孩子必须是最好的。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全部希望,给予过高的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相互攀比,不遵循孩子生长发育规律,不依据孩子自身特点,看见别人的孩子会什么,我的孩子也要学什么,甚至要学得要更多。提前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或技能,过早教孩子写字、做算术、弹琴、跳舞等,逼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并以此在人前炫耀,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快乐。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过于严厉。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孩子的教育体现为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恨铁不成钢。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男家长和单亲家庭的家长身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只是提出要求,建立规矩,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破坏了规矩,便给予呵斥和打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与爱,唯唯喏喏,小心谨慎,性情冷漠,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乐观,甚至还会出现暴力倾向,是导致问题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给孩子适宜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也是家长的一种本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孩子适宜的爱。

1.把握尺度。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严厉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是两种极端的爱。溺爱常常使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没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自我约束力差,没有责任感。而过度的严厉则会使孩子变得怯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要掌握爱的“温度”和爱的“尺度”。不能把孩子放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要过分注意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更不能有求必应。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虽然是独生子女,但也是家庭成员中的普通一员,没有特殊的权利和地位。如:告诉孩子要用商量的口吻向他人提出要求,看电视要合理安排,不能独占其用等。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担当与责任,比如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要知道谦让,合作,分享,懂得孝敬长辈,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为山区孩子送去学习用品等等,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根植一棵大爱之心,懂得感恩,学会回报。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要符合其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避免由此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2.尊重孩子。孩子和大人是同样的生物体,家长应赋予孩子像成人一样的尊重,去掉大人的“大”字与孩子平等相处。家长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施加的每一个行为都要换位思考。要常想,如果这句话或这个行为指向的对象是我,我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可以,那就不应该对孩子说,不应该对孩子做。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克服专横的家长作风,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轻视他们,嘲讽他们。對孩子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一句谢谢,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与自信。家长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错了事也要学会“道歉”,也要说“对不起”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知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同是,家长还应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求,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性要求。

3.支持陪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但在当今幼儿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失陪家长”和“无效陪伴”。“陪”是时间的付出,“伴”是态度和方法。“陪伴”不同于“陪同”,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陪伴”。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天性,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予孩子有效陪伴。如每天晚上的亲子游戏、亲子阅读、周末的亲子运动、积极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等。当然,有效陪伴要以孩子的需求、兴趣为导向,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亲子活动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感受家长对他们的爱,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而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爱是一种教育,爱更是一门艺术。家长要用自己的智慧掌握爱的分寸,了解需求,讲究方法,做到能等待,不伤害,给孩子适宜的爱,让孩子在快乐生活中感知爱,学会爱,让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