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创新
2016-07-04陈淑珍
陈淑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效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
教师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创设情境可以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思维。
让学生乐于创新,創新问题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科严密的逻辑性往往传递到数学中来,而创新思维又要努力摆脱逻辑证据和现实约束。教学中要有机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智慧灵活地思考问题。
例如,低年级学生解答思考题:幼儿班有7个小朋友,平均分成6组,每组3人,该怎么排?本题难度较大,常规思维很难解决,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出一个智力游戏:猜一猜,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共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再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形象思维理解本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
三、引导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都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实质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如:教学“米”、“厘米”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具体。根据小学生认识特点,先让学生用手指的宽度和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用手指、双臂的长度作参照物目测,估计周围具体实物,如窗户的宽、黑板的长,课桌的长度,从而让学生在玩中求知。
四、鼓励质疑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生命之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提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观察分析、猜测,从而得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五、优化练习设计,联系生活实际。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联系,针对性地选择,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如:“乘加、乘减”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培养创新思维,分三层次进行练习反馈:
1、打好基础,面向全体。通过课本上“做一做”练习,使全班学生掌握其方法。再通过“帮助小猴找桃子”,巩固其计算方法。
2、实际操作,深化新知。创设了不同摆法,创设计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摆法,列出不同算式,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联系生活,培养创新。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例如:“坐公共汽车”的问题,把计算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迁移。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愿我们的数学科都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