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十年来中国公民参与的多角化评述
2016-07-04张亚楠欧阳菲
张亚楠 欧阳菲
摘 要: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使得公民参与成为一种必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要求参与到政府政策过程中来,本文通过对有关中国公民参与文献的研究,将研究类型分为六类,提出了当前我国公民参与中所缺乏的并对未来我国公民参与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公民参与 多角化 评述
在当今社会,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可以使得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还有益于加强政府和公民双方的交流频率,促进双方相互理解。从2006年起,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正式写入我国执政方针之中。服务型政府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公民需求和利益应该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起点、成为社会和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必须让公民参与到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中来。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中国公民参与为主题,将参与实践和研究分成六大类,探讨了我国目前公民参与的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对政府绩效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蒋敏娟(2009)认为国内对公民参与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对公民参与在由各环节共同组成的绩效管理全过程中的研究比较匮乏。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运用现代民主管理理论,构建绩效管理全过程参与机制。孙彩红(2009)通过分析美国德克萨斯州特别区政府的数据阐述了运用绩效管理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的比较晚、是非主流的方式、还没得到评估,但让公民参与到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中并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也是一种在未来会得到很好发展的方式,然后提出了改善公民在绩效管理中参与的一些建议。
2.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钟裕民 ,陈宝胜(2015)认为如何促进地方公共决策的有效参与是实现地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并以浙江省温州市的开放式公共决策实践活动为基础,提出影响和判断地方公共决策有效参与的主要变量。朱圣明(2007)根据浙江省泽国镇的公民参与实践,提出现代社会基层公共管理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阐述了在当今社会,如何合理的通过公民参与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地方乡村治理的目标符合公众偏好,获得公众支持。王雁红(2011)借鉴杭州开放式政府决策的经验,提出了构建良好的公民参与机制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即: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如何参与和参与的效果怎么样。
3.对公民参与背景下政府能力建设的研究。王雅琴 (2014)的研究视角是基于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能力的影响上,以此为基石论述了公民参与的优缺点,提出虽然公民参与有不完善之处,但要汲取其精华以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刘雪明,卢汉桥(2010)将政策执行的范围缩小到廉政政策上,并阐述了公民有序参与到政府廉政政策的执行中对政府各方面能力建设的意义,尤其是对构建政府诚信和促使政府廉政政策执行方面的积极意义。
4.对信息化背景下公民参与的研究。周恩毅,胡金荣(2014)认为公共领域的虚拟转型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庞大的网络群体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网络公民参与存在诸多问题,但要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公民与网络传媒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的道路。 张艾荣,黄宝荣(2008)中通过阐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从公民参与的各个方面总结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公民参与机制的变迁: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和联合决策这三个层次,并说明这三个层次的优缺点,提到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益于推进公民参与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和改进公民参与环境。钟伟军,沈荣华(2015)提出参与式治理的出现和发展是以Web2.0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然而网络公民参与有利有弊,故对参与式治理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web2.0时代的参与式治理开启了参与式治理的新希望。但有的人认为,web2.0技术背景下的的参与式治理潜藏着许多治理危机。面对这些争议,作者提出在新技术背景下政府应该怎么做。
5.对国内公民参与现状的总结。顾训宝(2009)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将我国学者对公民参与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因此他总结了我国学者近十年来对公民参与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晰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公民参与。郭小聪,代凯(2013)将国内学者对“公民参與”的概念界定大致分为广义取向和狭义取向,并提出这两种取向的争论焦点和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阐明了自己对公民参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畅想。作者的意图主要在于使得公民参与研究具有实践性,但必须有一个过程让学者慢慢探讨。
6.对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的研究。刘红岩(2014)继承并发展进来了托马斯的公众参与有效模型,将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包含进来,并结合了中国本土实际,更加符合中国国情。钟裕民和陈宝胜(2013)以托马斯的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为基础,构建了适合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地方公共政策有效参与模型,用温州民间智库的运行逻辑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期寻求契合我国实际的地方公共决策有效参与模式,并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民间智库发展路径。
二、评述
笔者认为当前公民参与中的主要问题是流于形式,缺乏一种制度保障,虽然存在“权利救济”这种补偿制度,但其对决策结果而言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没有把这种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我国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国家背景下,有关部门能否制定法律使得“权利救济”具有法律效力,让这种制度在人们对决策结果不满意时,可进行申诉,使得自己的知情权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再制定其他的配套措施使相关的制度更有效力;而且笔者认为公民参与热情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公民参与意识的不足和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没有做好公民的心理建设,没有公民参与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进行宣传说明。
参考文献:
[1]蒋敏娟.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全程参与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
[2]塔尼娅·海基拉,金伯利·罗森·伊塞特著,孙彩红摘译.特定职责政府部门中的公民参与和绩效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3]钟裕民,陈宝胜.地方公共决策的有效参与:基于温州民间智库的经验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08.20.
[4]朱圣明.民生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个地方乡村治理的新技能与新策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7.7:第三期第四卷.
[5]王雁红.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基于杭州开放式政府决策的经验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7:第八卷第三期.
[6]王 雅 琴. 公众参与背景下的政府决策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4.9.
[7]刘雪明,卢汉桥. 廉政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01.
[8]周恩毅,胡金荣. 网络公民参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作者简介:张亚楠(1993—),女,山西长治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行政管理。